抗肢体痉挛三步法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2020-06-22刘甦
刘 甦
(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 , 辽宁 沈阳 110003 )
脑卒中患者近年来发病率上升,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死亡率显著下降,但致残率仍高达72.5%[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患者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成为影响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自理能力的重要因素,具文献报道,我国脑卒中患者80%会出现肌张力异常,肢体呈痉挛状态[2]。因此,早期肢体的抗痉挛康复护理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的抗肢体痉挛康复护理三步法干预,起到了降低了肌张力的改变,改善患者肢体的痉挛状态及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对脑卒中患者致残率的降低及生存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10月入住的脑卒中患者6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筛查,经符合纳入标准的先入院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后入院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2组患者入院后进行病情的充分评估,经主管医生及康复科会诊后确定可以参与本次研究,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6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2组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病程均在6个月之内,全部患者住院天数为12-20天之间。根据改良的Ashworth痉挛分级标准[3]对2组患者入院后干预前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处于痉挛1级,1+级,2级,3级的例数分别为5例,9例,11例,7例;对照组患者处于痉挛1级,1+级,2级,3级的例数分别为6例,8例,12例,6例。2组患者的病情及一般资料显示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包括:患者的良肢摆放训练,依据病情在允许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取仰卧位、坐位、站位的相互转换训练及关节活动训练,同时给予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给予针灸、理疗、推拿等中医康复干预训练,康复训练内容为:1次/d,45min/次。观察组患者在充分评估病情后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于入院后2-14天内辅助开展抗肢体痉挛三步法的康复护理。训练方法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及体位变换、康复操训练、平衡罐法。参与训练的护士全部通过培训且经考核合格后参与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护理。(1)良肢位的摆放及体位变换:良肢位摆放即为患者进行抗痉挛体位的摆放,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后认为患者病情稳定且神经学症状平稳48小时后进行良肢位摆放。并进行良肢位的不同体位的变换训练,每1-2小时更换体位1次。①仰卧位:取干燥舒适的床榻及高度适中的枕头,协助患者仰卧位。患者头部偏向患侧,患侧肩部垫一软枕,肩胛骨前伸,腰椎保持平直不屈曲状态,患侧肘部及手指伸直,前臂呈旋后及腕部呈背伸状态。取2个软枕,1个垫于患者臀部,使患者骨盆向前,避免患肢呈外旋状态,另1个垫于患者膝关节处,保持膝关节的屈曲状态。②患侧卧位:协助患侧卧位,将患侧上肢保持前伸且前臂旋后,腕背伸手指伸展状态,上肢与胸部呈≥90°的角度。取一软枕垫于患侧的肩关节下方,保持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屈曲状态,取一软枕垫于患侧且保持下肢屈曲状态。患者后背部放柔软的支撑物支撑患者身体。③健侧卧位:协助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在上方,患侧上肢向健侧肩部伸展,患侧下肢关节屈曲(髋关节、膝关节)并在下方垫软枕,健侧下肢伸直,膝关节可稍微弯曲。患者后背部放柔软的支撑物支撑患者身体。④床上坐位:患者躯干部伸直,髋关节屈曲垂直位,膝关节屈曲50°-60°坐于床上,为防止患肢足下垂,取1个沙袋垫于患肢的足底,将床前放一个高度适宜的小桌,将患者的上肢呈伸展位置于床前桌上,取支托物支撑患者背部。⑤轮椅坐位:取适宜大小的木板置于轮椅靠背处,协助患者臀部紧贴坐椅后方坐下,躯干伸展,双上肢放在轮椅前方桌上或轮椅扶手上,保持上肢前臂旋前及手指伸展位,膝关节垂直,双足平踏于轮椅的脚踏上。(2)抗痉挛康复操:训练时间根据患者病情选取时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选择入院后2-7天进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12天内进行。每项训练以患者可以耐受为主,不可以强行训练,每天训练2次,均在餐后1小时进行,每次20-30分钟。训练体位采取仰卧位,依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患者的主动训练及被动训练。康复操分为3节:①活动肌肉。从患侧上肢手腕部向上至肩部,下肢从足部到髋部依次拿捏活动肌肉各4遍;进行腹部的顺时针轻度按揉及逆时针的轻度按揉交替进行按揉1-2分钟;拍打患侧肢体的三阴经(手臂内侧)及三阳经(手臂外侧)各拍打4次。②穴位按摩。选取患侧的上肢的合谷穴、内关、肩井、曲池、肩醪、尺泽等穴位进行穴位按摩,同时选取下肢的涌泉穴、环跳、足三里、血海、阳陵泉等穴位拍打及按揉。③活动关节。协助患者仰卧位依次进行关节活动训练,患者可自行训练的尽量自主训练,若患者意识不清护士协助训练,训练动作包括:耸肩:嘱或协助患者患侧或双侧的肩胛骨用力向上耸,不可以借助上身的力量;推磨:双手交叉呈上肢伸直状态进行顺时针及逆时针的交替划圈运动;推拉门:手臂伸直,双拳握空心状作手臂至肘部的弯曲及伸直的交替拉门及推门活动;磨墨:患侧腕关节和手指进行来回划圈磨墨动作;分膝:膝关节屈曲状态,双足平踏与床面固定,进行膝关节的外展(角度>45°)及回收的动作;足跟上举:足跟部尽力上举后再缓慢收回训练。(3)平衡罐法:护士协助中医康复科医生进行平衡罐法康复治疗。包括:闪罐、揉罐、擦罐、走罐、抖罐等中医康复手法治疗护理。康复期间注意患者的皮肤状况及平衡罐康复期间的保暖及休息情况,避免患者着凉。
3 评价方法:在康复护理15天给予2组患者进行评定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并在患者出院后进行延续护理随访,并分别在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1)采用Fugl-Meyer量表[4]评价上下肢运动功能,分数越高运动能力越强;(2)采用Barther指数评分量表[5]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分数越高自理能力越强。
5 结果
5.1 2组上、下肢的运动功能比较:2组患者对比显示:Fugl—Meyer上肢评分观察组入院时为(9.54±10.27)分,15天评分为(29.78±16.53)分,对照组入院时为(9.43±10.28)分,15天评分为(22.12±17.53)分;下肢评分观察组入院时(9.02±4.34)分,15天评分为(23.67±9.45)分,对照组入院时为(9.13±5.03)分,15天评分为(19.23±10.62)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5.2 2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入院时为(27.72±10.56)分,3个月为(56.59±18.32)分,6个月后(73.98±18.39)分,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入院时为(28.02±10.97)分,3个月为(43.99±20.52)分,6个月后(65.34±15.76)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讨 论
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是导致运动障碍及自理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抗痉挛体位的摆放及体位的定时更换,可以改善患者的肌肉痉挛、避免患肢的关节僵硬,定期的体位变换可以改善患者的肌张力及预防压疮的发生,为患者的后期康复奠定基础。康复操训练及平衡罐法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及神经肌肉的传导,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平衡肌张力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抗肢体痉挛康复护理三步法的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
采用住院期间应指导并协助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保证患者出院后的系统康复护理延续进行,建立患者档案,为患者进行随访指导及康复效果的评价,给予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对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及自理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全部患者进行6个月的康复随访,患者的自理能力全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实施抗肢体痉挛康复护理三步法,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减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并在患者出院后进行延续护理随访,显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