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思辨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辨

2020-06-21董霏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9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阅读素养小学语文

董霏

【摘 要】本文探索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主要体现在基于文本中挖掘细节,理解内涵;关注语言,探寻韵味;多角度思考,开拓视野;展开辩论,展示自我;发挥想象,体悟意蕴,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化,建构起小学语文思辨阅读品质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阅读素养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可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发掘文本的思辨价值,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文本,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化,建构起小学语文思辨阅读品质课堂。

1.挖掘细节,理解内涵

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诗文,这些文章往往都具有深刻的主题思想,值得深入挖掘,深入思考。

课例1:《江雪》的教学中,在解决“体会诗中传递出的孤独寂寞的复杂心境”这一教学目标时,教师直击主题:“这么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了钓鱼吗?”激发学生由生活实际到人物背景,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剖析人物内心。稍后,学生纷纷回答“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老人在磨练自己的意志”、“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从中可以得出:诗人在重重打击下,仍然孜孜不倦的追求,期待“春天”的到来,正反应出他虽失意落魄,但不同流合污、志向高洁的复杂心境。

在学习主题深刻的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细节,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将文章主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辩证地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文章中找寻细节支持自己的观点,然后引入对文章主题的思辨,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打开思维。

2.关注语言,探寻韵味

思维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语言包含思维,所以要透过语言现象去寻找思维的花火。例如,文本中一些反复出现的词汇和语句往往会言有尽而意无穷,相似的句式表达着不同的情感。

课例2:《慈母情深》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感受这句话采用倒装和慢镜头的方式,展现了一个艰辛的母亲形象。随后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读悟这样的句式,感受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思辨。

文本中这些经典的特殊句型组合的语言现象,常常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这样说,从而去探寻语句背后蕴藏的深刻主题。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问题,从多个方面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需要打破思维定式,寻找更多地思维路径,发散性思维最大的特点是灵活性,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思考,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多角度思考,开拓视野

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式,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

课例3:学完《滥竽充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说说有哪些收获。概括得出:从正面思考,可以认为是批评像南郭先生一样不懂装懂的人;从侧面思考,可以认为是批评齐宣王“大锅饭”的制度,给滥竽充数者可乘之机;从反面思考,也可以认为南郭先生最后逃走,没有继续硬占位子,算有点儿自知之明。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侧面的,对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就可能获得不同的认识。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打破思维定式可以开拓学生思维视野,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

4.展开辩论,展示自我

组织学生辩论,最好的方式是结合教学内容進行的课堂辩论,这对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读辩难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是很有价值的。

课例4:《麻雀》一课的学习,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辩论:

师:当猎狗张开大嘴要吃小麻雀时,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树上落下来,想拯救小麻雀,假如你是老麻雀,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我们来辩论一下。

生1:不会。怕……怕死。

生2:我也不会。因为那样做,不但救不了小麻雀,还会多搭上一条性命。

生3:我会想,反正孩子注定没命了,我去白白送死,还不如回去再孵几只小麻雀。

师:这该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挺会保存自己,就不顾小麻雀了。

师:好,这是老麻雀不会救小麻雀一方同学的想法。那另一方呢?

生4:我会。因为以弱胜强是常有的事,不去试试,就输定了;去试试,才有战胜对手的可能。

生5:论身体、体力,老麻雀不是猎狗的对手,当时她肯定不会想得那么多,救小麻雀要紧呀!这就表明母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生6:这样做是伟大的母爱的表现。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亲骨肉被吃掉。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我就要以死相拼!

师:说得多有道理!母子情深,还能顾得那么多吗?你们有胆有识,勇气可嘉!

课例中的辩题学生比较感兴趣,这更增强了思辨的动力。同时,这个问题也是文章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不论是对老麻雀的把握,还是对理解文章主题都非常关键。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课文中去,必须去寻找课文中展现的蛛丝马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研究课文语句,体味背后的复杂情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课文主题的把握。

5.发挥想象,体悟意蕴

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文学语言主要是模糊语言,它表达感情和思想倾向的特征就是含而不露,曲折隐晦,这就给读者留下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令读者回味无穷。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模糊性来品味其意蕴,这是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课例5:第五册《去年的树》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与对比,进入审美情境。“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这是怎样的画面?“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只”的背后是鸟儿的什么心情?于是,鸟儿问树根、大门、女孩,这寻觅的心情又如何呢?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两个 “看”意味深长,鸟儿在想什么呢?

整个童话故事中,作者没有写鸟儿和树的外形、表情、心理,只是用最平淡的语言在询问,用最简单的字眼在描述,他为什么不写呢?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要我们自己去想象,这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都有一只属于自己的鸟儿,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作者用平淡的语言表达着最深厚的情感,呼唤着最美好的情愫。

课例中教师带给学生的,不是告诉,而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与原文比较,探究作者为何不这样写,从而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进入童话世界,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去填补空白,这样的感受一定是多元的。同时,也必然会引起思维的发散,解读的多元。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阅读素养小学语文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