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课堂活动,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2020-06-21张生新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堂活动学科素养小学数学

张生新

摘 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域,而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更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活动的组织,要体现形式的多样化、内涵的丰富性,要从数学思维的碰撞中,构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学科素养

在推进数学学科教学创新实践中,课堂活动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活动具有良好的趣味性、参与性、实践性、合作性,依托活动,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真正地认识数学,掌握解题方法。通过数学课堂活动,倡导学生在合作中深刻体会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探讨课堂活动的组织、实施与反思。

一、依托活动创设学习情境,引出新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活动的引入,有助于学生感知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们先从提问入手。在生活中,提问都有哪些长方形、正方形?请同学们思考并举例说明。有的学生想到了课桌,指着桌面说是长方形;有的学生看到了黑板,指着黑板说是长方形;有的学生拿出橡皮块,指着说是正方形;有的学生指着教室的窗户说是正方形……很显然,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去观察、思考数学知识,既顺应了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又吸引了学生的探究欲。

接着,再提出问题: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学们有哪些发现?有的学生通过观察黑板与窗户,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邊长不一样。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有的学生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尝试解决。有的学生想到了将“四条边加在一起”的方法,以求得周长。有的学生提出: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我们鼓励学生合作讨论,想一想如何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笔者鼓励学生分组交流,就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方法进行讨论。几分钟后,有的学生想到:可以利用测量方法,对长方形或正方形物体进行测量。看看每个边的长度是多少,然后再利用计算面积的方法求解。如对于黑板来说,我可以用直尺去测量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再求出黑板的面积。很多同学都拍手赞同他的观点,教师让该学生上台进行演示操作。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理解越来越深刻,笔者再次提出问题:能否将两个长方形拼接为一个完整的正方形?有的学生认为可以,也有的学生说不能。笔者让学生分别拿出长方形纸片,挑选学生上台来演示拼接过程。有的学生将两张纸片上下拼接在一起,还是一个长方形。这时,笔者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拼接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有何区别?同学们在思考后提出,新拼接的长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很相似;有的学生发现,新拼接的长方形的四条边好像都相等。我向学生发放正方形纸片,让学生用直尺测量其四条边的长度。学生在动手测量后得出结论,四条边都相等。这一发现,引出正方形的概念。接着,我们让学生观察手中的正方形纸片,如果采用对折方式,可以得到什么图形?有的学生得到长方形,有的学生得到三角形。由此,请同学们思考,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三者之间有何关系?进一步延伸,对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何关系?可否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

在一系列课堂活动衔接中,笔者从提问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图形,再结合对四条边的测量,让学生探寻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接着,通过数学知识的有序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了解关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知识教学做好铺垫。

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增进学生合作探究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动手参与。在长方形与正方形关系探究中,我们依托提问,让学生猜想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与联系,并从测量过程中,让学生明晰两者的转化过程。围绕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两者有何区别?又有何关系?两者是如何转化的?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己从实践操作中,就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测量过程进行讲述,并鼓励学生列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合作也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数学问题,以分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来探究数学知识。如在探究课桌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上,第一组探究周长,组长与组员共同将课桌搬到指定位置,由一名组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绳子,另一名组员确定课桌周长测量的起点,协助其他组员,将绳子环绕桌面一周,起点与终点重合并做好标记。最后由另一组员完成绳长的测量。第二组探究课桌的面积,组长结合课桌的长、宽关系,分别与其他组员将绳子进行截取,表示课桌的长和宽,然后再测量长、宽,求出面积。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难免有不规范的地方,组长协同组员要做好分工,商量遇到的问题,并对操作过程进行记录,整理实验结果。另一小组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中,提出新的想法。该组组长结合对不同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观察、分析,认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差别在于“边”的长度上。长方形的“边”,较长的称为长,较短的称为宽,对面积的求解方法就是“长与宽相乘”。由此,通过各个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各组将小组探究的内容及方法进行说明。各组间也在交流中,深化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求解方法,并在测量、计算过程中,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周长的计算方法。

这一课堂活动的设计,学生在分组中拥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中,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价值,领悟到合作学习的真谛。

三、把握课堂活动设计要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在数学课堂活动设计中,要突出五点要求。

一是创情境。课堂活动要具有情境性,贴近学生的生活认知体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在情境中分享学习乐趣。

二是多尝试。课堂活动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特别是遇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多尝试,多探究,从认知冲突中抓住探究契机,激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合作学习。

三是重合作。课堂活动要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考虑到学生性格、认知的差异性,在分组时,教师要顺应学情,科学分组,确保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如性格互补式合作,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让组内学生在性格、能力、学习等方面进行互补;让组间学生能够平等竞争,确保组间学习融洽。

四是重细节。课堂活动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处理好学生个体与小组间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思考,让每个学生都乐于与人合作。在活动组织上,教师要明确探究目标和任务,要兼顾学生对基础知识、解题技能、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把握,从课堂活动探究中,增进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五是要把握好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和谐。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适当放手、及时点拨,增进组内协作、组间竞争,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教育的真谛,在于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授之以渔。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以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活学生主动思考,交流分享学习成果。教师要协调好课堂活动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从数学基础知识学习、数学素能的养成上,搭建平等、民主、互助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质疑、辨析、反思中,互帮、互助学习。

参考文献:

[1]林洁瑜.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9,(11).

[2]陈秋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策略的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 ,2019,(28).

[3]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養生成的教学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

[4]蓝艺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6).

[5]陈凌芳.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12).

[6]周淑红,王玉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质与建构[J].数学教育学报,2017,(3).

[7]李奎,马丽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4).

[8]梁文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7).

[9]张淑玲.小学数学教育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8).

[10]公丕军,张晶.浅谈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1).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动学科素养小学数学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小学初级汉语课堂活动设计思考与实践
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