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0-06-21顾为生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核心素养

顾为生

摘 要:核心素养作为课改新方向,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科目标,优化教学形式,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核心素养。“以德治国”“以法治国”是体现“道德与法治”理念的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以德育素养、法治意识为抓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全面研读教材,把握育人方向。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求课堂教学要契合学生学情,要明确核心素养目标,注重教法和策略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德育素养、法治精神的养成。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德”与“法”的融合

新教材体现了国家意志,要用好教材,就要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德”与“法”的融合策略。

首先,道德与法治,不是“道德”与“法治”的简单累加,而是将“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作为学科育人主旨,强调德育与法治的融合。从学科定位上,道德育人与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致的。道德是法治的最高境界,法治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用德育知识滋养法律,用法律来维护德育环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也就是说,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要围绕道德延伸法治教育,还要让法治教育充满温度,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温情。

其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要体现“动”与“静”的融合。所谓的“动”,对教师而言,就是要活跃课堂,挖掘学科知识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课堂参与、讨论、交流、互动中,体验德育与法治知识,逐渐建构学科目标。所谓“静”,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静心思考,围绕学科内容,展开探究与反思,促进知识的内化。“动”与“静”的融合,可以通过课堂问题的设置来实现,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通过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独立性;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在碰撞中交流思想,增进合作学习。

最后,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实现“内”与“外”的融合。课程改革,要以生为本。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创设问题情境,遵循儿童观,以学生现实生活为体验,引导学生认识、体会正确的价值观。如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学生生活,从课堂延伸到课下、家庭、社会空间,让学生能够从课内到课外,养成良好的道德与行为习惯。

二、明确学科目标,增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将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要让学生从知识学习中,联系生活实践,提高德育与法治综合素养。

一要从实践入手,将知识转换为良好行为习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将知识的学习融入有形的实践活动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从长期的实践积累中渐进养成。在学习“我们的班级”时,结合班级值日工作,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保持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性。班级环境是我们学习的乐园,如果不卫生,脏、乱、差,将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教室公共物品,要从保护好课桌、椅子做起,还有哪些公共物品?应该如何去保护?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深刻体会从小处做起,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学习《我很诚实》时,对于“诚实”,怎样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实践呢?小学生爱听故事,我们可以从故事讲起,联系与诚信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听故事、谈诚信,将诚实守信这一优良传统渗透到学生心灵。《狼来了》 是学生熟悉的故事,从故事中,学生明白了“不要骗人”的道理;在听完《小红帽》后,学生明白了不要与陌生人走。这些鲜活的故事,不仅让课堂丰富多彩,更让学生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要从自身做起,促进教学与生活紧密衔接。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能只停留于说教,要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优秀品德与法治素养。如在突出“珍惜时间”时,我们在节假日或周末,鼓励学生制订假日生活计划,从计划中培养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开学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计划,描述假期生活及完成情况,通过引入家长监督,强化学生的自制力、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以道德滋润学生心灵,以法治呵护学生成长

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要从道德认知、判断、反省中,促进核心素养与法治意识的养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受到良好意志、品质、法治精神的熏陶。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学习环境,激活学生动手实践与体验热情,渗透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一)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德育品质

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挖掘其中的生活要素,捕捉有价值的教育话题,联系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展示道德修养,规则法律。只有贴近学生,只有源于学生的生活感受,他们对道德、对法治的感悟才能更充分、更深刻、更到位。在梳理教材知识点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体验性活动来创设生动的课堂,使其领悟道德认知与规则。在学习《我们小点声》时,在课堂伊始,我们播放教室鲜活的视频片段。学生看到教室一片嘈杂,有说话的、有打骂的、有乱动的。在这样的环境下,试问学生能否安心地学习?我们挑选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回答:教室太吵了,根本无法学习;有学生补充:这样的教室,怎么能够听清楚;有学生埋怨道:书都看不下去,心里很烦躁。确实是这样的,教室是大家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如果不能保持安静,如果大家肆意喧哗,不仅影响自己,还会影响他人。由此反问学生:在教室里,我们应该怎么做?有的学生提出,最好不要乱说话;有的学生补充,如果非要说话,那就一定要小点声,不能影响别人。如此的情境体验设计,学生对本节道德的感知更为深刻。

(二)模拟学生生活,体悟规则意识

小学生好奇心强,爱玩、爱动、爱表现。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借助于生活化情境的模拟,让学生认识并遵守规则。在学习《我们不乱扔》时,我们设置两个教学情境。第一个情境,有两组生活图片,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一组图片,显示窗明几净的教室,美丽整洁的校园;另一组图片,凌乱杂芜的教室桌椅,黑板没有擦,拖把、扫帚、纸篓一团糟,操场果皮、纸屑、垃圾遍地。通过对照两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同学们,喜欢哪一组图片所展示的校园生活?”大家都喜欢整洁、卫生、有序的校园,因为在这样的校园,心情很舒畅。相反,对于第二组图片,学生认为,随手丢垃圾,不讲公共卫生,没有公德意识。第二个环节,引入模拟体验。在教室分设两个座位,一个座位干净卫生;另一个座位有果皮纸屑。挑选两个去选座,都争着坐干净的座位。为什么学生不坐这个脏座位,因为太脏,坐不下去。“如果我们的教室,大家随手扔杂物、纸屑、果皮,我们的教室还能干净吗?因此,要爱护环境,要保持整洁,要从自身做起,遵守公共规则。”

四、结束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给予学生自主思考、探索、交流的空间,以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体验,充分发挥德育、法治精神,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小公民。

参考文献:

[1]詹兴全,吴建玲.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浅谈[J].基础教育参考,2019,(24).

[2]魏军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转型的思考——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9,(11).

[3]曹现波.德润心灵 法护成长——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   教育艺术,2019,(7).

[4]冯立功.核心素养下教学模式在乡镇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审视与重构[J].农家参谋,2020,(5).

[5]张亚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8).

[6]郭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才智,2019,(27).

[7]巫凤云.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

[8]吴素青.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探[J].名师在线,2020,(5).

[9]文榮,王莹,王刚.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核心素养的四点举措及案例[J].学周刊,2020,(4).

[10]陆宇华.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J].科普童话,2020,(3).

[11]张先文.以生活优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归生活的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

[12]陈光全,鲜于文珍.奏响道德与法治价值教育的强音——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性的深度思考与实践创新[J].中小学德育,2018,(4).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小学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