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启蒙宣言
2020-06-21周海宏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目前教育中存在的第二个大问题:手段野蛮的问题。
几年前我看过一个电视新闻报道,报道一个恨铁不成钢的母亲,把孩子活活打死。母亲一边泣不成声,后悔不已,一边又特别委屈,因为她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孩子实在是不懂事,不理解妈妈的苦心。虽然把孩子打死、致残是极为个别的现象,但是在教育中体罚孩子是很多人都认可的方法。认为惩罚手段,是有利无害的。“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材”,成为最著名教育格言。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家长与教师是出于把孩子教育好的善良目的。于是教育中的野蛮行径就被颁发了道德上的许可证。
在这样一种大的教育环境与传统中,人们从来不认为教育中的惩罚是野蛮行径!既没有惩罚者对自己教育方法的反思,也没有社会舆论对惩罚者的道德压力。
野蛮的历史与文化的原因:几百年前,发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为人类社会增加了“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概念,“平等”这个概念,是人类社会才有的,在动物社会中,是只有强权,没有平等概念的。我认为,以社会的力量保护人格平等,这是人类在社会学层面上迈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有没有人格平等的概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文明水平高低的特别显著的标志。但是在中国,一进入到教育关系中,这个人类花了几千年才取得的文明进步,似乎就可以不要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颐指气使,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教育者让受教育者饱受身体与精神的折磨也被认为是正当的。这正是全社会教育文明水平低的表现。许多家长把自己以粗暴手段对待孩子归结为性格,而不是野蛮。归结为脾气,而不是缺少现代文明理念。我想请他们认真反省一下,你对自己的领导、上司也会这么没有耐心吗?你对自己的朋友、客户也会毫不顾及他的感受吗?当你的顶头上司,做错了事,委屈了你,当你的客户提出了无理的要求的时候,你都是立即火冒三丈毫不控制你自己的情绪吗?显然不是!只要你是一个心智基本健全的人,你都不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那么没有耐心,那么粗暴。因此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你缺少现代人格的平等的理念;缺少无论什么年龄、什么阶层与地位,什么行业,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都应该是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现代人格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为什么在有些家长与老师的概念中,对孩子与学生人格平等的意识那么淡呢?为什么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本来也是有平等意识的,但一进入教育情景中就荡然无存了呢?为什么教育就不能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展开呢?我认为,人格平等的现代文明意识,在中国扩展得慢,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层级感为核心的社会群体意识有关的。从古代的君臣、父子、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纲纪要求,到现代社会的吃饭、开会谁坐在什么位置上,上下电梯,出门进门,谁先走,谁后走,整个中国的伦理观是以层级秩序为核心的。这种以层级秩序为核心的伦理观,既变成了一种伦理规范,也形成了无孔不入的社会层级感意识。
层级感的心理学本质,是人的优胜需要,而优胜需要是以争夺生存优选权为目标的动物本能,我们之前谈过审美需要、成就感需要、亲和需要驱动下的行为,都是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中发生的,这三大需要的满足,是以人性善的面貌出现的;只有优胜需要驱动下的行为,必须要争出个你强我弱、你高我低、你尊我卑的结果优胜需要的满足,是带着人性恶的色彩的。人类社会现代文明中“平等”概念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扼制人性恶的一面,对群体和谐与社会道德的破坏的。但是遗憾的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社会组织秩序的现实需要下,优胜需要被伦理化为层级感意识。当层级感意识具有伦理彩色时,本来与动物厮杀的本能性质相同的竞争行为,就被颁发了道德上的许可证。到了当今中国,人类本能中存在的优胜需要,夹杂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层级感意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又随着“竞争”二字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竞争、求胜,成为强者,变成了人们的共识。“以强为尊”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个社会现象,既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尊下卑”的“排位文化”一脉相承,又吸收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生物学法则,它演变为人生观——体现在全社会无处不在的排位意识。它演变为价值观——体现在全社会到处可见的对力量与权力的崇拜。
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善与恶的根性,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环境与文化思潮有利于哪条根的发芽、生长。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无论在什么时代,教育都应该是发展人性善的一面,而不是人性恶的一面。教育的问题正在是从这角度看。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出了大问题,这个问题还不在于大家都看到的孩子负担重、作业多、应试教育导致学生没有创造力、社会适应性差,等等这些表面问题。这个问题是:整个教育在宣传、渲染“竞争求胜”中,鼓励、强化了“优胜需要”这一人性的恶根,形成了全社会的权力崇拜氛围,形成了一切以权力为核心的行为动机。虽然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有许多积极的价值取向,比如奉献与分享的教育爱与慈善的教育等等,但是在“权力崇拜”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以强为尊,还是主旋律;优胜劣汰、竞争求胜、还是最强音,许多学校、教师、家长在渲染与营造“竞争求胜”“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教育氛围,这种氛围培养了孩子以强为尊的意识,弱化了以善为本、以爱待人的意识,甚至有人公开鼓吹与宣传“狼性文化”,把生物界的生存法则,平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观念中,把野蛮的动物生存法则以一种人生观的面貌带到了孩子的教育中。这种社会氛围让弱者失去了生存安全感,而弱者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其实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不高的表现。营造这样氛围的教育是野蛮的教育。在以层级意识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中,在以强为尊成为主旋律的社会氛围中使一个下位者面对一个上位者,会有压迫感,会有不安全感,加之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这就难免使家长认为,唯有成为上位者,才有尊严与良好的生存境遇。在孩子的未来尚不明朗的时候,家长个人内心的压迫感,就会转化为一种对孩子未来的莫名的担心与恐惧感,为了尊严、为了生存安全感,家长们要竭尽全力,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这个层级体系中的上位者,本来每个社会都有不同的社会层级,每个层级的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在现代的文明社会,每个阶层的人都应该,也可以过着有尊严的生活,但在“强才有尊”“劣就要被汰”“弱就要被食”大社会氛围的重压下,使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担心,完全成了生存层面的担心!现今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社会保障越来越完善,而家长们仍然会担心,孩子要是考不上一个好学校将来可怎么活!我认为,这种担心除了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层级意识、上尊下卑观念的基础外,更有市场经济大潮中现代文明意识缺位的原因。我这里说的这个现代文明意识,主要就是指:“人格平等的社会层级观”——也就是人的地位有高低,但是人格平等,尊严相同,基本人权一样。“天赋我才的主体价值观”——也就是每个人有自己的特长,自己的偏好,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价值体现方式,以及“以个人幸福为导向的人生观”——也就是人生的根本目的是个人的幸福体验,而不是社会导向的功名。这三大观念,都是以个体需要为本的,而不是以社会竞争为目的的。
欧洲的市场经济与文化启蒙几乎是同步发展的,而中国当代的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与此同时,现代文明意识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缺少了现代文明意识的观念支撑,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氛围,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层级观念、尊卑意识,必然产生全社会的生存排位焦虑。我一直认为,没有哪个家长不疼孩子,没有哪个家长不爱孩子,他们之所以在教育中使用野蛮的手段惩罚孩子,是与他们有切身的被压迫感,与他们内心深处有对孩子未来的担心与焦虑有关的。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看,每一个人都应该获得人生的幸福,而不仅仅是那些竞争中强者。幸福生活不应该仅为那些强者所专有。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方向。我认为,教育除了传播知识与技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职责,那就是将人类社会推向文明!在这个文明社会里,虽然人与人之间能力有大小、工作有分工,但在人格上,人人平等,无论什么样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从事什么行业,具有什么样的能力与水平,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都拥有尊严,他们的情感都受到呵护。每个人能够把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发挥到极致,每个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同时能够感受到快乐与幸福。然而,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还远远没有承载起来这样的职责!因为,它自身还存在着要摆脱蒙昧的状态,要进行文明启蒙问题。这个文明启蒙就要从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开始,杜绝野蛮的惩罚与贬损的教育手段,代之以鼓励为手段、以快乐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呼吁,要把孩子是不是爱学习,孩子在学习中是否有快乐,作为检查教师与学校领导业绩的核心。而不是分数与升学率。对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批判,为了中国教育启蒙时代的到来,为了尽快推动中国教育迈向现代文明,我们需要对教育中的一些传统观念深刻反省,深入批判。在傳统的教育观念中,始终把教育看作是通往幸福的途径与过程,幸福被看成是隔着茫茫苦海的遥远彼岸,而教育就是通往那个彼岸的遍布荆棘、充满痛苦的艰难之路。我们的成功教育,基本上都是“苦难教育”“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中国最出名的教育格言。都在告诉我们,受苦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但我要说的是:是因为教育的文明水平低,才使得学习变成了苦差事。非但如此,这些教育格言,不仅没有科学道理,还包庇了教育中的野蛮行径,为野蛮教育发放了通行证。它把所有不成材的责任都归结到被教育者的身上。掩盖了教育者自身存在的问题与责任。
根据动力因快乐而生的人性法则我们要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格言改为“书山有路乐为径,学海无涯巧作舟”,出路在过去五十年间,心理学这个学科,在我国曾经被当成是唯心主义的东西,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打压,这就导致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普及与应用,没有吸收心理学对人性规律研究的成果,是导致野蛮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觉得心理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遗憾,一百多年来,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大量人性的规律,在我看来,有些人性的原理,应该像红灯停,绿灯行一样,作为生活常识来掌握。
周海宏 博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