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维立体的校本研修模式
2020-06-21韩巧玲
韩巧玲
校本研修是以研究学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注重教师在实践中的学习与反思,借教师同伴之间共同研究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为了使校本研修更扎实有效,我们探索建构了多维立体的校本研修模式。
1.信度、效度,调研教师需求的维度
校本研修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因此,校本研修的内容、形式、效果都应基于教师的需求。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是设计校本研修的逻辑起点,目的在于了解教师的专业状态,进行归因分析,寻求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调研的信度和效度,我们精心确定了调研内容、调研对象和调研方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教师最需要学校提供的是加强实践指导,其次是加强科研引领,第三是加强理论培训,第四是建设和谐的管理体系。这样的顺序表明,教师在课程改革推进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念、理论和科研意识,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还是缺乏“可行有效”的手段。因此,我们为教师选择了有效的方式:外出参观考察,定期专家讲座,解决具体问题,对问题进行理论归因分析等。
2.共识、共为,构建数学一体化课程
集团依据整体育人目标构建了两级三层的无边界课程框架。数学学科作为核心课程,更加关注课程的育人目标。在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中,重新分配课时比例,重新架构课程结构,用80%的课时完成国家基础课程,10%的课时完成学科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10%的课时完成综合学科的实践活动课程。
在数学课程构建中,我们研修的着力点是如何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在教材原有内容结构上进行“整合”和“分离”,重构课程经纬;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重在打破学科边界、思维边界和时空边界,竭力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以数学元素为核心的知识域和兴趣点,与学科知识融合成一个整体,同时开发出了30个相关的学习主题。基于两个板块的研修内容,我们还构建了具有学科特色的会思考、会应用、会表达、会研究的“四会”课堂。
3.借力、聚力,提升教师发展的能力
借力——站在巨人肩膀。学校不仅把教育专家、各界名家请进校园,同时支持教师们走出学校参加各种学习交流活动。教师们从现场课的观摩中感受到了浓浓的课改气息,提高了积极探索的意识;从专家的讲座报告中,领略了来自国内外的前沿教育理论以及发展趋势。
动力——关注学生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就要从学生的视角看数学,我们启发学生拿起画笔,描绘他们喜爱的数学教师、数学课堂,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数学发现。教师在解读学生的绘画作品、点评学生的数学日记的过程中收获着、思考着、行动着。
聚力——学习、实践、积累。在名师名家的引领下,开展行动研究。我们系统梳理12册教材的内容,并对整理后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可以是纵向知识间的衔接,也可以是横向间的整合。例如,在五年级图形与几何领域,我们将多边形面积单元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师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串联起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一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整体把握教材的系列研究,使教师有了研读教材的真实经历,在实践中掌握了研读教材的方法,提升了研读教材的能力。
给力——互助、分享、提高。在研修活动中,每位教师都是受训者,也可以是培训者。他们将自己学习实践中的点滴经验积累在一起,在释放的过程中实现了理性的升华。在分享的同时又得到来自同伴的反馈,促进自身的再思考、再实践。
4.问题、课题,解开教学实践的难题
确立课题,科学探寻求解。由开始的学做课题到独立承担课题,我们积极构建专业研究专家资源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在确定研究课题时,着眼于需求,选题来源于教学一线,如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集中体现的,等等。我们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以课例研究的方式和科研課题研究的范式相整合,让一个个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成为我们研究的原点。
成果应用,提升专业素养。课例研究、课题研究让我们达到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教师们的研究意识逐渐增强,不仅积淀了理论知识,具备了更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还提高了根据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的能力,发展了课堂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确立研究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实施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成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5.互动、联动,协同专业的行动
互动,沟通中共享。我们的互动研修包括个体间的,也包括同一教研组内的,如教研组内的互动备课、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调控、课后反思,还包括以一个主题为研究课题组建的研究室和以课题研究方向为协同团队的工作坊。不同的研究形态形成了一个个促进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课堂转型的动力群,这样的动力群在研究的过程中又形成了群动力,推动着整个团队的共生、共长。
联动,协同中提升。我们的联动也分两种,一种是学科内的纵向联动。如高段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学生对方程的学习热情不高,于是将1-6年级的教师聚集在一起进行学生代数思维培养的研究。第一学段教师侧重早期代数思维渗透的研究,第二学段教师侧重如何避免学生思维生硬转向的研究。第二种联动是跨学科的横向联动。如依据学校特色人才培养规划,与科学学科联动进行“数学学科渗透科技意识的培养及科学学科运用数学方法的实践研究”。这样的联动不仅是教师行为上的探索,更是提升教师大课程观、人才观、价值观的有效契机,将和谐教育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地落实在校本研究中,落实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
行动,融通中发展。除了上述正式的研修活动,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还以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核心,打破学段、学科,构建起一个个新型的组织——工作坊,这种组织源于“志同道合”,如早期代数思维培养工作坊、学段衔接工作坊等。
形成有效策略、开展行动研究、推行多元评价、具有研修文化、实现师生共同生长的校本研修,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构建了一体化育人的课程体系,积极推动了优质资源的高位均衡。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