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2020-06-21林青云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习态度高中历史核心

林青云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归宿,也是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只是粗浅地学习了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缺乏历史思维,没有形成唯物史观是很多学生的通病,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可以尝试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尊重历史,端正学习态度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历史信息多是以文字形式留存至今,各种史料典籍也成为今人研究历史、了解历史的有效依据。但随着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的加快、加深,很多没有经过佐证的不实信息给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尊重史事,不臆想、不杜撰、不捏造,以科学端正的学习态度去了解历史、探究历史。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教学为例。很多同学由于受了影视剧的影响,对秦始皇的身世、施政举措、陈胜吴广起义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进行了“戏说式”的解读和毫无根据的猜测。这种臆想式的学习态度对历史学习着实不利。为此,笔者及时纠正了学生学习的侧重点,引导学生查阅历史典籍,帮助他们界定历史和艺术的不同,使其以专题的形式科学地探究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性意义,帮助学生形成端正的历史学习态度。

二、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学生要想真正地了解一段历史,就必须在思想上正视这段历史,通读历史资料,了解历史的真实面目,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还要给学生补充一些翔实的课外信息,让学生在透彻了解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历史,形成朴素的唯物史观。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很多困惑,如:这一时期政权的频繁更迭是不是历史的进步?到底该怎样评说曹操?等等。为此,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阅读史料,了解历史,还原历史原貌,再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这段历史。要想判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是不是历史的进步,一方面要看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没有进步,另一方面要看政权频繁更迭的危害性。要想正确评价曹操,既要看他的缺点,也要看他的所作所为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只有全面了解,科学看待,才能形成客观的认识。

三、分析历史,提高思维能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多是教师将一些盖棺定论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完全忽略了学生自己分析和思考的过程,导致学生的历史思维意识欠缺。为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目的地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历史,或是表演,或是讲解,让学生沉浸其中,用历史的眼光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以《唐朝的开国与盛世》的教学为例。“贞观之治”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盛世之治,对其形成原因很多同学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这些都是教师总结、学生背记的,并不是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自己分析来的。为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贞观之治”的概念,其次,给学生提供各种史料、引文,让学生从中分析“贞观之治”的具体内容,如从“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了解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从“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中分析当时大兴科举的文化举措等。这样,使学生养成历史思维,发展其核心素养。

四、认知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学习和感悟历史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多年的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必须要铭记的,这其中的屈辱、斗争、反思,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反复解读。为此,教师必须要以史为据。一是要从整体上认识西方资产阶级争夺市场、向世界野蛮扩张导致了侵略战争的发生,激发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二是要从学习和感悟历史中对比认识近代中国的孱弱和现今中国的复兴、近代人民生活的困苦与现今的幸福生活,青年学生不要忘记中国曾经的屈辱,要學习孙中山、毛泽东等革命前辈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忘我奋斗的高尚情怀,要珍惜现在的和平时光和美好生活,进一步明白自身的重大责任,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要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去钻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不断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既高效又有质量,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成为具备历史思维和历史眼光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高中历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义务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调研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