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21陈剑
陈 剑
(广东省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韶关 512000)
临床文献报道指出,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慢性腹泻、慢性腹痛等均属于小肠病变常见症状表现,提高小肠病变早期检出有利于尽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1]。与此同时,临床关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克罗恩病、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伤、小肠肿瘤等相关疾病使用小肠胶囊内镜检查的研究较多,且证实了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2]。然而常规胶囊内镜检查期间存在一定的不足,存在改进可能性。本研究结合疑似小肠疾病患者探讨常规胶囊内镜与改良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进而不断完善小肠病变的临床诊断,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以“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慢性腹泻、慢性腹痛等”前来就诊,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胶囊内镜检查组(常规组)和改良“潜水胶囊内镜”组(改良组)各30例。常规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39.94±4.81)岁。改良组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39.98±4.76)岁。两组患者均同意实施胶囊镜检查,且检查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检查前1 d晚上8时及检查当日凌晨4时指导患者分别口服200ml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水溶液,肛门有清水样液体排出后方可检查;患者吞服胶囊前30 min口服50 ml二甲基硅油散水溶液,患者吞服胶囊内镜后做好实时监测,对于超过1 h且胶囊仍未通过幽门患者,通过胃镜操作将胶囊送入十二指肠。
常规组患者:胶囊内镜进入十二指肠后告知患者能够自由活动,但是需要远离强电磁波信号源,避免剧烈运动,消除环境因素对胶囊镜获取资料的影响,8~10 h后取回记录仪。
改良组患者:胶囊内镜进入十二指肠后告知患者一次性口服1∶50倍稀释乳果糖溶液,饮用量为500~600 ml,根据实时图像记录仪对胶囊在小肠内呈潜水状态下的运行实施观察,如果胶囊停留在某一部位时告知患者通过调整体位促进胶囊的顺利通过,胶囊通过回盲瓣进入盲肠可取回记录仪。
1.3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小肠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②检查参数,包括小肠平均工作时间与检查资料满意度评分,具体评价胶囊内镜小肠黏膜资料;③小肠病变检出情况。
1.4评价标准:应用0~4分五级评分法对胶囊内镜小肠黏膜资料满意度实施评价,分值高对应资料质量越高,满意率越高[3]。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小肠内镜检查完成率比较:常规组26例完成检查,占86.67%,改良组30例完成检查,占10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5,P<0.05),改良组小肠内镜检查完成率更高。
2.2两组患者检查参数比较:改良组患者内镜在小肠内平均工作时间少于常规组患者,小肠黏膜观察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例数内镜小肠内平均工作时间(h)小肠黏膜观察满意度评分(分)常规组305.99±1.432.84±1.03改良组302.85±1.053.65±0.21t值9.6944.220P值0.0000.015
2.3两组患者小肠病变检出情况比较:60例患者最终均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小肠病变,包括小肠肿瘤、小肠息肉、小肠憩室、肠结核、小肠寄生虫等。常规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为70%(21/30),改良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为93.33%(28/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4,P<0.05),改良组小肠内镜对病变诊断准确率更高。
3 讨论
小肠病变属于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小肠通过对营养物质吸收保证人体的健康生长与发育。但是随着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体育活动等因素影响,小肠病变发生率在逐年上升。鉴于较多小肠病变早期症状不典型,且小肠病变部位深度较大,常规外部诊断难度较大,目前胶囊内镜在小肠病变诊断方面得到了重要应用。
结合临床文献报道,胶囊内镜的使用可明显提高小肠病变早期检出率与诊断准确率,并成为小肠病变诊断的重要方法。随着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其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胶囊内镜运行会受到胃肠道蠕动影响,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内前进速度较慢,这些都造成整个检查耗时过多。此外,小肠内的观察视野、小肠内气泡、肠液清晰度等都会影响到胶囊内镜获取的影响资料,这些都使得小肠疾病诊断存在无法完成检查以及漏诊等问题。
鉴于常规胶囊内镜在小肠病变诊断方面存在不足,可通过采取措施优化检查过程,改善胶囊内镜应用现状。本研究通过对小肠病变使用常规胶囊内镜与改良内镜方法实施检查,研究结果显示,改良组患者以100%检查完成率高于常规组患者86.67%的检查完成率,提示改良组能够提高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改良组患者内镜在小肠内平均工作时间少于常规组患者,小肠黏膜观察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证实改良后胶囊内镜检查耗时减少且获取的影像学资料更加清晰;改良组患者93.33%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组患者70%的诊断准确率,这与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以及获取影像学质量有关。综合研究数据表明改良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患者诊断价值更高,同杜志强等学者文献研究结果一致[4]。
改良胶囊内镜在应用期间指导患者口服稀释乳果糖溶液,口服稀释的乳果糖具有润肠以及改善肠道功能作用;口服乳果糖溶液还能够使得胶囊内镜浸泡在溶液中,使得胶囊内镜呈潜水状态;浸泡在液体中的胶囊内镜能够明显减少小肠中的气泡量,为获取影像学资料提供更好视野;服用液体还具有扩张肠腔作用,进一步为胶囊内镜的运行与获取资料奠定基础;液体还能够对病变观察产生放大作用。当然,通过饮用液体还能够促进胶囊排空的加快,便于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小肠检查并获得影像学资料。基于上述胶囊内镜改良特点,可兼顾胶囊内镜的运行速度与影像资料质量,从而提高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检出率与诊断准确率。结合美丽克扎提·安扎尔等学者研究,胶囊内镜在无诱因腹痛、小肠出血、无诱因腹泻等高度疑似小肠病变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检出价值[5]。
综上所述,小肠疾病诊断中应用改良胶囊内镜检查,可提高检查完成率,缩短检查时间,提高影像学资料质量,提高小肠疾病检出率,值得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