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条件下的短新闻写作策略
2020-06-21文_谢挺
文_谢 挺
短新闻篇幅短小,从小切口做大主题,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无数基层新闻实践表明,“断裂跳跃写法”是值得提倡的短新闻写作方式。所谓“断裂跳跃写法”,是围绕主题把采访得来的大量新闻材料简化成勾勒新闻事件发展过程的主要“轨迹点”,然后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和重要性组合成篇。“断裂跳跃法”讲究用最简练的语言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符合现代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段落短,每段讲清楚一件事情,每一个小段落形成一个新鲜的阅读兴奋点。笔者有幸在2017年度和2018年度连续两年获得宁波县市区短新闻竞赛一等奖,现结合实际梳理这种写法的两个关键点。
一、“时新”写作,确保短新闻“含金量”
融媒体时代,人们往往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新闻,手机移动端的阅读量更是远超其他媒介。在有限时间里提供更能吸引人的新闻已成为媒体发展趋势,因此短新闻的优势愈加显现。在新闻规律中,时新性被放在了第一位。“时新”是新闻的生命力,在目前信息传播越来越快的时代,新闻如何求快,成为新闻工作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的目标。因此,以传播事物最新变动信息为目的的短新闻,更需要抓住时新性。推出更为精彩的短新闻将有助于获取更高的阅读量,带来更大的传播力。
我写作的《港珠澳大桥九成钢管北仑造》选择在大桥通车当天刊发,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时效性。同时,在文章谋篇布局上,为了突出新意,文章在第一段就直接点出港珠澳大桥九成钢管是北仑造这个主题,以本土性抓住当地读者的注意力。在第二段,文章介绍了这批“巨无霸”钢管,产品描述不是笼统介绍,而是通过一串串数字简练而直观地描述了钢管的重量、直径及建造结构,具象化的描述让读者有了直观的概念。在第三段,文章则立足基础设备,分析背后的创新技术。在配套港珠澳大桥中,钢管制造创新技术有很多,但为了避免单纯介绍技术的枯燥性,文章选取了具有代表意义的人工岛工程,通过对项目的描述来体现钢管发挥的核心技术力量。因此,文章从主旨内容上就立足于“新”,能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挖掘到独一无二的消息,实属不易,这也确立了报道的价值。而后在谋篇布局上,也立足“新”角度,不作单一的线性介绍,利用“断裂跳跃法”提高读者的阅读满足感。篇幅短,内容新,文章在报纸和网络媒体刊发和转载后,阅读量持续升高,先后被多家省市级媒体和全国新媒体转载,企业知名度也大幅提升。
二、“精细”写作,增强短新闻“传播势能”
“秤砣虽小压千斤,咫尺虽短量万里”。传统媒体写作重在内容,追求“内容为王”,同样在融媒体条件下,受众对内容的需求不会改变,而这也给短新闻提出了更高要求。凝练的短新闻就能发挥出“秤砣”“咫尺”的功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独特作用。融媒体时代,信息更加碎片化,阅读更加快餐化,就更需有“惜字如金”的写作意识。具体来说,信息化时代早已不是有闻必录,有事必报,受众需要的是信息集中、有可持续性的新闻内容。短新闻在选材立意上注重一事一报,一文一意,聚焦性更强,内容更紧凑。因此短新闻比较适合正在现场发生的事件新闻,特别是那种在时间跨度上较小,但核心内容具有宏观新闻价值的事件新闻。在报道方式中,大多采取小角度、短篇幅,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在《“复兴号”核心部件北仑造》这篇短新闻中,笔者就是抓住了国家建造“复兴号”这个国之重器的重大主题。有了大主题,就要寻求落脚点,也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构成好新闻。笔者就事先准备,这篇文章选取的就是深度参与重大项目建造的北仑区当地的企业,从这个点上入手,以点带面,真切反映出北仑制造的水平。而在实际采访中,记者仅采访录音就有12个小时以上,这包括从区经信局、区发改局等部门采访到的内容,其中包含了本地企业为重大项目配套的很多故事素材,当初是经过哪些考验成为项目供应商的,配套过程汇总技术怎么攻克等等。
写短新闻因为篇幅受限,并不能详尽展现大场面、多故事,因此就要抓住事实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尽管素材可能很多,但要舍得“割爱”,把联系不太紧的枝枝蔓蔓坚决砍去。短新闻虽然篇幅短,但也要引人入胜,讲究文采。在信息化时代,人们阅读不光是为了获取信息,还要从中获得阅读的美感。这就要求短新闻在写作中让新闻事实立体化、具象化,满足受众深一度的阅读需求。笔者在采写中经过选择对比后,主要聚焦的就是企业展现的一流制造与一流管理水平,这才是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在《“复兴号”核心部件北仑造》中,文章第一、二段就开门见山点出企业正源源不断生产为“复兴号”配套的高质量产品,让读者立即有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和生动的场景感受。随后,文章描述了“复兴号”作为国家超级工程的重要作用,紧接着,文章就切入北仑企业配套的产品特性,这些“定制”产品展现了北仑的一流制造水平。最后一段,文章以宏观角度既介绍了企业完善的研发、生产能力,也从配套角度反映了企业多年积累的品牌实力,说明本土企业能为“复兴号”配套不是偶然。尽管文章通篇只有400多字,但全景描绘了为国家工程研发的超级创新成果,以大数据形式展现本土企业的世界一流水准,让读者充分感受了新时代“国之重器”的形象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