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时代典型 弘扬时代精神

2020-06-21严红枫

传媒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麻风少华眼角膜

文_严红枫

2019年10月2日上午,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白求恩奖章”获得者、“70年最美奋斗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时代楷模”、“十九大”党代表,浙江省柯城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泌尿科医生万少华;“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时代楷模”团队成员、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麻风村”)护理部主任潘美儿,应邀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70年庆典。来自浙江省医疗战线的“最美浙江人”,相聚在天安门广场,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然后,他们把照片发我,共同留言:“严老师,我们三个人在天安门前汇合了!很有意义!很荣幸!很幸福!很激动!很感谢!”

在这举世瞩目、举国欢庆的时刻,作为记者,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被自己采写过的先进、典型人物同时想起,邀请我分享他们的激动和喜悦,我在万分欣慰、幸福之余,也不禁思考:这三位典型人物的报道,为什么能产生这么美好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典型往往来自三个方面:组织推荐、突发事件和记者的发现。

报道先进典型,挖掘时代典型,弘扬时代精神,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党报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不同年代的党报记者,秉持着相同的理念,先后给社会留下了一批又一批光彩照人的典型形象。这些典型引领时代,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我们也往往认为:报道先进人物,一般来说,就是写好人好事。但是,如果都是从学雷锋做好事这个角度去写,就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缺乏高度。典型缺乏高度,就是这个典型没能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博,呼应时代的需求。

姚玉峰、潘美儿、万少华三个典型,都在医疗战线,都有医者仁心。正是因为带着时代精神、核心价值观的尺度,去把握衡量,带着问题去思考、琢磨他们的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采写出的这三个典型人物才契合了时代的需要,响应了时代的呼唤,与时代同频共振,才产生重大影响。

麻风村里的大爱

2013年8月,我们在德清县采访,得到一个线索:只有10位医护人员的麻风村,竟然有一位护士获得了全世界医护战线最高奖项——南丁格尔奖。我们立即产生了浓厚的采访兴趣。

当时,从来没有媒体关注、报道过潘美儿和麻风村里的故事。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作为“南丁格尔奖”的获得者,潘美儿是那样的谦虚、低调、朴实。她一点也不肯多介绍自己,只是一个劲地说:“这一切,都是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做的。”

我们只能靠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捕捉。

记得随潘美儿查房时,还没走进65岁张永和老人的房间,我就闻到一股非常刺鼻、恶心的气味。

看我皱起眉头,想捂住鼻子,潘美儿说,这是麻风溃疡发出的气味。她一点都不介意,只是非常小心、仔细地给老人把剥落的死皮刮掉,把腐臭的烂肉洗清,然后消毒、换药。

严红枫(右)随万少华(左),采访细菌战受害老人。

我看到潘美儿那一双细嫩的手,触摸在病人溃烂的皮肤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样反差强烈、令人震撼的画面,难以想象,让我至今难忘。

在麻风村的日日夜夜,我看到潘美儿帮老人试水温、泡药水,换衣服、剪指甲;看到她把躺在床上的老人抱到室外透风、晒太阳……一幕幕充满温情的场景,让我分不清他们到底是医患关系,还是亲人关系。

麻风村里的病人,因为过去法律上不允许结婚,都是孤寡老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弱势的群体。

潘美儿说:23年前,她走进麻风村时,也许只是想找到一份工作;当她站上南丁格尔奖的领奖台时,觉得这份职业神圣而伟大。

20岁到麻风村,20年过去。这20年,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它会让人日臻成熟,也可能让一个人渐失理想情怀,变得世俗、功利。

面对着世界上最弱势的人,面对着最不可能有任何功利回报的群体,潘美儿这个美丽的姑娘和她的伙伴们,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麻风村。麻风村里的这份大爱、这份付出、这份坚守,真的太伟大了!

我曾问潘美儿:“你们为什么能坚持?是不是因为习惯了?”

潘美儿回答:“这不是习惯,是每个医护人员应有的爱心,应尽的责任。只要有麻风病人,这份工作总得有人干,总得有人坚守。”面对单调的生活,潘美儿体会到的是付出后的幸福;远离都市的繁华,拥有坚守后的平静;放弃名利的诱惑,享受到的是扎根后的充实。

这里有和谐的医患关系,这里有医者仁心,这里有无怨无悔的坚守……上述每个角度,都可以报道,都无疑会非常感人。但是,仅此,角度都显得一般。

最有意义的内涵是什么?最有高度的角度是什么?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当选国家主席讲话时,对“中国梦”所作出的全面诠释是:“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站在这个视角,潘美儿和她的伙伴们坚守在麻风村,能获得南丁格尔奖,充分说明:只有偏僻的山坳,没有偏僻的人生。只要有梦想,有奋斗,山坳人生,照样可以出彩。他们的付出和收获就有着宽阔的纵深,有着更丰富的意义。这就是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

因此,潘美儿和她的伙伴们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激发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正能量。中央领导同志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学习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并邀请他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

用医者仁心抚慰民族的伤痛

麻风村里的潘美儿之前从没有被关注过。而在我采访万少华之前,很多媒体已经对万少华有了大量报道。但是,万少华落选“2014年度最美浙江人”。

也正是为万少华落选“2014年度最美浙江人”感到遗憾,我开始留意收集他的报道。我发现,所有的报道都是聚焦在他学雷锋、做好事,医德高尚、救死扶伤等方面。

忘不了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烂脚老人。老人们那流着脓、滴着血、甚至烂到骨头都祼露的烂脚,既让人揪心、也让人恐惧,而伤口散发出来的恶臭,令人恶心到窒息。

我很难想象,面对这么恐怖的伤口,这么难闻的气味,万少华怎么能如此从容地面对?!万少华常常一边笑呵呵地陪老人聊着天,一边仔细认真地给老人清洗创面。我注意到,在整个过程中,他一直是蹲着的。那情景,让我深为感动。

我还注意到,他们和老人之间的对话交流,显得非常轻松顺畅。我有些奇怪,就问万少华:“你是江西人,衢州乡下方言这么难懂,你们怎么听得懂?”万少华告诉我,一开始他也听不懂,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照顾这些老人,他们每次下乡,都会向老乡学几句方言。这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对万少华他们更加刮目相看。

随着采访的深入,万少华让我由衷感动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万少华带领团队已经坚持了整整8年。他们不但给39位饱受日军细菌战蹂躏的烂脚老人医治换药,还为他们每人建立起了详实的病例档案和个性化治疗方案。

在深入的采访中,我收集了不少关于衢州细菌战的历史资料。当年善良、朴实、勤劳的衢州人民为了历史性的“东京上空的30秒——杜立特行动”付出了沉重代价。日军在衢州实施细菌战,犯下了灭绝人性的罪行,衢州这些烂脚老人正是细菌战的直接受害者。

一个多月的采访结束,我看着一大堆材料和采访的素材,开始思考、琢磨,如何才能进一步把万少华的故事写好,体现出其历史意义、时代意义?

我曾问万少华: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

万少华回答:“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如果生在70年前,他会投笔从戎,去当一名战地医生。现在,他们的责任,就是要让当年这些细菌战受害老人好好活着!

看着万少华那真诚的眼神,面对他这一番朴实的话语,我丝毫没有感觉到他在唱什么高调,我只觉得这一句一句、一字一字,都敲击在我的心上。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但直到现在,日本的右翼分子依然猖獗。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年轻人曾谆谆教导:“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历史启迪现实,现实回应历史。面对沉重的历史,面对民族的伤痛,万少华帮助这些战争受害者,不仅仅是医者仁心,不仅仅是学雷锋做好事,他的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就是他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既彰显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和弘扬,也在抚慰着我们民族的伤痛。

2015年8月7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在中央媒体率先报道了万少华团队的事迹,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也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每一次选择都散发出“纯粹”之美

对姚玉峰的事迹和与他有关的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作出过两次重要批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另几位中央领导也纷纷作出批示。一个典型人物,能引起中央领导如此的高度重视,实属不易。

2017年4月15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与姚玉峰第一次见面。我没有想到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眼科医生,他竟然是如此的谦虚、朴实、真诚。

交谈中,在这个不乏浮躁、世俗、功利的当下,我发现这位36岁就成为教授、当时浙江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竟能如此的宁静、淡泊、纯粹。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姚玉峰考上了大学,在大学里入了党,毕业后留在学校组织部。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他可以有很多的机会和选择,但是,他却主动要求回归当一名普通医生。因为,孩提时代,他的眼睛曾严重受伤,幸被一位眼科医生救治,他的初心就是也想当一名为别人送上光明的眼科医生。他感到自己的手特别灵巧,也非常适合当眼科医生。

他选择的是眼角膜专业。

为什么?

姚玉峰说:“因为我国眼角膜医生很少!”

“为什么少?”

因为治疗眼角膜,要具备九大专业学科知识,技术难度大、风险也大,让很多眼科医生敬而远之。

姚玉峰说:“我看到有那么多的眼角膜病患者面临挖眼之苦,自己怎么能因为难度大、要求高而回避?!”他选择眼角膜专业,想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帮助眼角膜病患者,为他们送去光明。

1990年,姚玉峰考上国家卫生部公派“笹川医学奖学金”的出国项目,赴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眼科研修,攻读博士。

在博士毕业回国前,他取得了三项在国际上具有独创意义的成果;回国后,他又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无排斥反应。才33岁的姚玉峰破解了困扰世界眼角膜界一个世纪的难题,让世界百年眼角膜移植历史,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

因为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独创的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世纪难题,这项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他在读博士期间,就收到了大阪大学医学部的研究员聘书。

但是,面对日本导师的挽留,面对美国哈佛大学眼科医学研究所的邀请,姚玉峰放弃了高薪和名校,毅然回国。

为什么?姚玉峰说这是他唯一的选择。如果时光倒流,如果重新选择,他仍然会这样做。

他的话让我怦然心动,也肃然起敬!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我随中国青年记者代表团访问日本,曾采访过许多中国留学生。我很了解那个年代放弃留在国外,需要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情怀!这种赤子之心,正是他崇高精神的浓厚底色。

姚玉峰凭着刻苦钻研、不懈求索登上了世界角膜移植的巅峰。然而作为世界一流的眼科专家,他始终以敬佑生命为信条,以奉献病患为己任。他说:病人来求医,就是把生命交付给了你。所以,面对每一台手术,他都尽全力追求完美;面对每一位患者,他都苛刻地要求自己达到最佳的医疗效果。回囯后,姚玉峰已经治疗了30万病人,为近3万人送去光明。

为了让自己的技术惠泽更多的患者,姚玉峰还做起了最基础性的培训工作,不但无私地传授自己的独门秘诀,还无偿向社会奉献自己的专利。9年来,他为全国培养了超过5000人次的眼科医生,却没收过一分钱讲课费。

姚玉峰带着他的理想回国。23年来,他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创办了眼科,给眼角膜患者和眼疾患者送去光明,实现了回国时确定的三大梦想:第一,要带出一支能跟世界接轨的一流眼科团队;第二,要建立和世界接轨的眼库;第三,要在这个团队中树立超前的、能够跟世界接轨的创新意识。

应该说,姚玉峰回国20多年,从来没有一家媒体关注、采访、宣传报道过他。在业外,他一直默默无闻。了解了他以上这些事迹,选择任何角度都可以写出一篇很好的人物通讯。

但是,最好的角度是什么?姚玉峰这个人物真正的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是什么?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典型来体现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来引领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国隐形眼镜和屈光手术的开拓者,上海市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眼科医学终身教授,80多岁的褚仁远教授在接受我的采访时,曾无限感慨地对我说:姚玉峰整日泡在实验室和临床第一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老百姓太需要这样埋头苦干的青年专家啦!这才是真正的国家栋梁啊!

姚玉峰是一个很“纯粹”的人。但他“纯粹”的背后,有着强大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观支撑。他做人做学问很纯粹,对待病人很纯粹,对党对组织的忠诚也很纯粹,更有医者仁心、大医精诚,他将自己的人生融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中,这些让姚玉峰在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选择,都散发出“纯粹”之美,让自己无愧于科学家的良知,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姚玉峰正是这样的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姚玉峰身上体现出我国知识分子素有的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十九大召开前夕的背景下,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典型。

姚玉峰的内参和报道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也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上述三个全国重大典型的成功,让我深深体会到:写人物典型报道、成就性报道,要想真正挖掘出时代精神,就一定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发现,这样的报道才会有深度,才能体现报道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具体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所谓“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说出别人没说出来的话,从而让我们的先进典型,让我们的报道能够触及到常人一时难以认识、一时难以把握的事物的本质,揭示问题的核心和思想的精髓。否则,没有思想性,再精美的文字也打动不了读者。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感谢他们成就了我的职业理想和追求。每次报道先进人物和典型人物,都不仅仅是一次次发现最美、采访最美、写作最美的过程,于我而言,更是一次次感受最美、学习最美的过程。他们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的美好。

猜你喜欢

麻风少华眼角膜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浅谈麻风病
毕业了
3D打印眼角膜来了
3D打印人类眼角膜问世
全球首例3D打印人类眼角膜问世 用于移植或仍需时日
婚前与婚后
如何做好眼角膜的“守护神”
二则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