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塑造新时代的奋斗者群像
——融合传播环境下《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分析

2020-06-21文_路

传媒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人民日报受众

文_路 畅

典型人物报道是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类型,也是媒体舆论引导的重要方式,发挥着传播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凝聚社会认同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典型人物报道的理念、模式和方法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如何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吸引力?如何让典型人物在复杂的舆论场中实现社会认同?近年来,《人民日报》不断推进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方式创新,通过变革报道理念、拓展报道对象来源、创新叙事视角、强化融合传播,大力提升典型人物报道影响力,使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出一系列新格局、新特点、新气象,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典型示范的宣传效应和传播作用。

报道对象多元化:既聚焦时代楷模,也关注普通奋斗者

——聚焦时代楷模。时代楷模是时代的精神旗帜,是主流价值观的鲜活体现。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融合传播新时代,时代楷模都是社会典型的先进群体,蕴藏着巨大的思想价值。作为国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始终坚持以引导社会主流价值、传播社会正能量为己任,连续推出一系列聚焦时代楷模的新闻报道,引起了社会受众的广泛关注,激发了巨大的社会认同与进步动能。钟扬、邹碧华、黄大发、廖俊波、张富清等典型人物推出后,他们的崇高精神引发无数受众共鸣,感动着广大干部群众。为了强化典型报道的影响力,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人民日报》推出了一批典型人物专栏,聚焦时代英雄、弘扬爱国情怀,如“改革先锋”栏目聚焦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爱国情 奋斗者”栏目聚焦新中国成立70年来矢志报国、实干创业的人物和群体,“德耀中华”栏目聚焦全国优秀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最美基层干部”栏目聚焦心系人民、无私奉献的基层奋斗者。人物报道的栏目化呈现,一方面强化着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力,另一方面重塑着时代楷模的群像。这些时代楷模身上蕴藏的敬事崇信的敬业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奉献精神、大爱无疆的仁爱精神,是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典型的诠释者、践行者和引领者。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激荡、舆论场多变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聚焦时代楷模,宣传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高尚精神,对于在整个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认同,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聚焦新时代普通奋斗者。新的社会变革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职业的巨大变化。《人民日报》不断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捕捉时代变化,进一步扩大典型人物报道的对象范围,拓宽典型人物职业覆盖面,努力把受众对“这一个”典型的关注转变为我们“这一类人”的心理认同,形成报道“自己人”的群体认同效应,更好地发挥引导教育和示范引领作用。如“新时代的奋斗者”栏目强调“新时代”和“现在进行时”,“点赞新时代”聚焦普通人的“平凡善举”,“暖闻热评”栏目“对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暖新闻点赞”。在见报的人物中,有在高铁上工作的女医生、与地沟油作战的火锅厨工,有为盲人讲解电影的协理员、为边防战士送补给的阿妈,有帮助贵州大山的绣娘脱贫致富走上时尚舞台的企业家,有获得35项国家专利的石油工人、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团队……他们职业多样、身份不同、个性迥异,但都是新时代新职业的普通奋斗者。因为身份普通,所以他们的奋斗故事更容易引起共鸣;因为报道视角新颖独特,所以他们身上的故事充满新鲜感和表现力,更有吸引力和传播力。

——聚焦青春力量。青年是未来的希望,是典型人物报道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特殊群体。进入新时代,许多青年活跃在创新创造前沿、挺立在经济发展潮头、奋战在攻坚一线,既赓续传统,又开创新篇。《人民日报》的新青年版开设了一系列“青春派”人物专栏,聚焦新时代青年的“新故事”。“花样就业年轻人”聚焦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就业的年轻人;“熟悉的陌生人”系列报道走进一线劳动者群体,展示基层青年努力成长的奋斗图景;“我的乡村观察”系列报道讲述青年的乡村故事和乡村贡献;“社会治理中的青春力量”系列报道,展现对标社会难题、寻求破解之道的当代年轻人的独特风采。这些青年覆盖范围广泛,选取对象独特:有凭借一个点子开店的创业者,刚走上工作岗位创新服务的公务员,还有从网络写手成长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年轻作家,通过网络直播带动村民致富的网红村官,更有用遥感技术参与农村路网建设的遥感团队,服务专业又阳光亲和的新型保安,和村民一起“唱着歌,把贫脱”的博士驻村书记……他们是年轻人身边的普通朋友,只是他们身上具备了更多蓬勃之气和昂扬奋斗的精神,他们与青年读者有着相似的年龄和相近的人生体验,他们的故事能够更好地感染年轻受众,激发他们为新时代奋斗的动力。

叙事方式轻量化:把握受众需求,讲好时代故事

融合传播环境下,《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的理念不断改革创新,逐步探索了以受众为中心、正面价值为引领、融合叙事报道为理念的新型报道模式,适应了当前快节奏、碎片化、高浓缩的信息传播环境,形成了巨大舆论引导力和新闻传播力。

——增强叙事场景化。互联网时代,受众习惯了生动、轻松的阅读方式,形成了新的阅读习惯。以往大写意式的人生故事在展示宏观场面和广阔社会背景上具有鲜明优势,但也存在着程式化、平面化、套路化的问题。融合传播环境下,工笔画式的人物写作更能够营造强烈的场景感受,人物形象和人物故事的呈现更为生动传神,更容易形成“润物细无声”的传播之效。例如,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一粒种子的初心和梦想》,读起来给人一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很多场景描写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文章写钟扬为采集种子强行登山:“下午2时刚过,狂风开始肆虐,抽打在人脸上,呼吸都困难。‘钟老师,您留守大本营,我们去!’学生拉琼看到老师嘴唇发乌,气喘得像拉风箱,不由暗暗心惊。”通过对话形成了特定的场景,再辅之以天气、神态、语言的具体描写,让读者与作者的感受形成共振,使得受众的情感对象化和审美对象主观化,在无形中实现对读者的精神感召力。又如《强军思想引领下的英雄战士——记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杜富国》一文,作者写自己第一眼看到受伤后的杜富国的情景:“他在爱人王静的搀扶下摸索着缓慢向大家走来,双眼蒙着洁白的纱布,脖子上黄豆大的伤疤密密麻麻。当他以军人的标准站姿,迅疾举起残缺的右臂向大家致以特殊军礼,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整段文字没有一句对话和评论,却以动作和细节展现了杜富国作为一名军人无悔报国、坚毅勇敢的情怀,让读者深受感动。

——把握时代共鸣点。时代性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属性,是不同于另一个时代的风格特征。时代性集中体现了时代的价值取向、社会诉求和情感基点,是建立与受众共鸣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人民日报》的许多典型报道之所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是因为始终牢牢把握人物的时代特征,注重反映人物的时代风采,努力展现典型人物的时代精神。例如,面对为搜集种子奉献一生的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带领村民36年凿出一条“生命之渠”的黄大发、为党为民至真至诚的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这些典型人物,注重紧扣人民至上、不忘初心、从严治党的当代中国主题;对于“青春派”系列人物报道,积极关注青年群体佛系、迷茫等社会问题,把青年人的故事与习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践行中国梦的讲话相联系,倡导奋斗成就梦想的中国精神;对于普通劳动者如石油工人的报道,扣准新时代万众创新问题,注重呈现石油工人日常生活中点滴积累的创新故事。正是因为把握住了时代精神,这些人物报道才能切中社会焦点,从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力。

——提供更多知识教益。先进典型一般是某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在工作中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并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他们艰难的创业历程、面对困难的勇担责任、面对困苦生活的乐观态度,帮助受众获得一种关照自身的“智慧储备”。《人民日报》在改进典型人物报道方式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播的教育功能呈现,强化报道的知识含量、文化内涵和细节展示,探索典型报道新路径。例如,《让农民共享产业红利》一文讲述留美归来的云南女孩在农村创业的经验,针对为什么选择农村创业提出“看项目而非看地域”的创业理念,提出在农村创业要会做农民的思想工作,还讲述了如何说服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工作方法,这些故事读来生动有趣,别开生面,让受众增长见识。《学徒工成为技能大师》讲述了青年工人陈亮从学徒工成长为技术大师的故事,重点讲述他学习技术、掌握技术、创新技术的过程,如自学编程、通过“移植工序”提高精度、先类比加工找到测量最佳方法保证高精度等。这些知识经验是报道中的干货,它可以给有相似经历的读者以启发,有利于开阔读者眼界、增进读者对事物的理解,最终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工作能力。

产品形式多样化:深耕内容素材,制作融媒体产品

在融合传播环境下,碎片化、视频化、场景化传播成为媒介内容的新特点。为适应新的传播环境,《人民日报》积极探索典型报道的融合传播模式,以人物故事为要素内核,深耕内容素材,多元呈现故事,形成了典型人物报道的新形态。

在重大典型人物报道时,积极探索一次采集、多种生成的融合生产传播模式。例如,在报道老英雄张富清的事迹时,《人民日报》除了推出消息、通讯、快评、今日谈等多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外,人民日报中心厨房金台点兵工作室还制作了全媒体系列视频“隐藏63年的秘密”,分为《张富清的经历》《张富清的故事》《张富清的人生》《张富清的日记》四集,用纪录片、沙画、老照片等方式,让学生、基层干部、军人来朗读日记的创新形式,多元呈现张富清的先进事迹。另外,人民日报微博推出的《95岁老人深藏战功63年 只为不愧对牺牲战友》视频,均迅速引起社会反响。系列视频点击浏览已经超过1000万。在采写廖俊波的事迹时,记者作为人民日报中心厨房“一本政经”工作室的牵头人,策划、指导、制作了关于廖俊波的系列融媒体产品,用妻子给他写信的形式、周边人给他画像的拼图形式,呈现不同人群心中的廖俊波。在文字报道见报时,配发了视频二维码。同时在人民日报两微一端、人民网、秒拍、腾讯视频、网易、今日头条等多个pc端和手机端,被100多家媒体传播。推出的9个短视频每个点击量均超过300万、总点击量超过3000万,不少短视频上了微博热搜。

在日常报道中,《人民日报》也在探索文字+短视频的产品模式,许多报道在刊出时配有二维码,读者扫描以后就可以观看视频。在网站和新闻客户端打开时,点开页面链接,视频会自动跳出来,给读者以直接的视听体验。如《点赞中国》栏目已经刊出的20期人物报道,有7期配有短视频。《新时代·面孔》栏目自2018年12月以来的20篇专栏中,有8篇均配有视频。这些视频,或是展现索道检修工危险的工作环境,或是记录80岁老人为残疾兄妹上课的生动场景,或是讲述武器实验所试枪员不为人知的故事,或是展示排爆女能手工作时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独特的画面和生动的同期声,立体展现主人公精神气质和个人风采,让受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受到感染,增加了典型人物的吸引力。

总之,典型人物是时代先锋和楷模,是社会主流价值的引领者、守望者、创新者和践行者。发现典型人物、报道典型人物,是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尤其在当前社会分层加快、价值观念多元分化的背景下,典型人物报道的价值和作用更加凸显。主流媒体只有适应技术革新、媒介生态和传播理念发生的变化,不断地创新典型人物报道的理念、模式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精神引领作用,让先进典型为受众提供精神营养、为时代提供价值引导、为文化提供传承典范。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人民日报受众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典型人物宣传的创新策略研究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