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瓦源流浅谈
2020-06-20张晓宇
张晓宇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1)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琉璃的记载,例如在《尚书·禹贡》①、《管子》②以及《穆天子传》③中记载的“璆、琳、琅玕”就是“琉璃”的前身。但此时“璆、琳、琅玕”并不专指琉璃,是人们对玉以及有着玉器光泽的二氧化硅制品的统称,其中也包括古代早期的玻璃制品。《汉书.西域传》④中记载:“出珠现、珊瑚、虎魄、壁、流离。”其中“流离”也是指“琉璃”。时至西汉,桓宽在《盐铁论》⑤:“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是以骡驴……,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中将璧玉与琉璃分开,琉璃被独立提了出来。琉璃制品因类玉器般润泽,常作玉器的替代品用于佩戴或装饰。
到了宋代,进口的琉璃向着透明的方向发展,被称为玻璃;而传统的琉璃依旧延续着“仿玉”的工艺,而被称作“琉璃”或“药玉”。从此,透明的玻璃和琉璃区分开来,不再使用相同的称谓。隋代,何稠成功恢复琉璃技术,从而烧制出与琉璃外观相似的绿瓷。据唐魏征所撰《隋书·何稠传》⑥载:“何稠,字桂林,国子祭酒妥之兄子也。父通,善斫玉。稠性绝巧,有智思……,波斯献金绵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此后,低温釉陶也逐渐被称为琉璃,但与前代的“琉璃”的含义已大不相同。
如今,中国硅酸盐学会所编著的《硅酸盐辞典》中为将琉璃定义为:铅釉烧成的带色陶器,一般用于建筑及艺术装饰。
图1
图2
琉璃被用于营造建筑,目前最早可见于汉《西京杂记》⑦的记载:“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达照,毛发不得藏焉。”不过,此时的琉璃颜色为绿色,透明度高,并非“琉璃瓦”类。在《太平御览.郡国志》⑧中记载:“朔方平城,后魏穆帝治也,太极殿琉璃台及鸱尾,悉以琉璃为之。”的“琉璃”便是指建筑上所用的琉璃瓦件,这也是目前国内所找到的关于琉璃作为建筑装饰的最早的记载。近年来,山西大同的北魏平城遗址曾出土一些绿釉琉璃瓦件的残片,是目前为止中国出土的最早的琉璃瓦件实物,充分的说明了公元四世纪左右北魏平城已经使用琉璃瓦件作宫殿的建筑材料。可惜的是,之后琉璃烧造技术停滞不前,又由于战乱等原因琉璃技艺近乎失传。后隋代何稠成功恢复琉璃烧造技术,并将其用到宫殿建筑上,使得琉璃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隋唐时期为琉璃瓦迅速发展的时期,唐代琉璃瓦成为皇家宫殿的重要建筑构件,使用逐渐广泛。近年来考古工作人员曾在唐代大明宫遗址⑨、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⑩等遗址内发掘出大量的琉璃瓦件,种类有板瓦、筒瓦、脊兽饰件等,这说明唐代琉璃瓦种类开始增多,使用范围更加广泛,技艺已经比较成熟。
宋代时期,琉璃瓦的烧制技术进一步的提高,使用范围从仅用于皇家宫殿扩大到陵寝、寺塔都有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建筑所用琉璃瓦的制作开始趋于标准化。北宋成书的《营造法式》⑾中就对当时琉璃釉的配制、琉璃瓦的烧造规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在第十五卷的窑作制度中首次对瓦件的原料、尺寸、焙烧等做了系统的规定。而今位于河南开封的铁塔,修建于北宋皇佑元年,塔身饰以二十余种琉璃构件,做工精细,是研究宋代琉璃瓦的珍贵资料,充分的展示了宋代琉璃瓦技术的巨大进步。
笔者发现在唐宋时期的诗句中琉璃瓦也常有提及,例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句:“碧瓦衔珠树,红轮结绮寮。”宋代范成大的诗句:“碧瓦楼头绣幙遮,赤栏桥外绿溪斜。”叶梦得《水调歌头·湖光亭落成》中:“堤外柳烟深浅,碧瓦起朱楼”的“碧瓦”皆指绿色的琉璃瓦件。诗句虽短却真实的反应了唐宋时期琉璃瓦使用广泛,且常与朱楼相呼应,形成古代建筑的典型色调。
元代时期,琉璃瓦技艺有了长足发展。据《元史》⑿记载:“大都凡四窑厂,秩从六品。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领匠夫三百余户,营造素白琉璃瓦,隶少府监。”说明此时琉璃瓦生产已出自御窑,生产规模扩大。此外,该时期琉璃瓦件在宗教建筑上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例如: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道馆建筑永乐宫中的三清殿等都使用了琉璃建筑构件,大多做工精湛,釉色亮丽,体现了元代琉璃瓦件高超的烧造水平。
明清时期为琉璃瓦件发展成熟期。该时期的琉璃瓦釉色有很大突破,从以黄、绿、蓝为主的几种,到出现了白色、褐色、黑色、孔雀蓝等十多种。明清时期琉璃瓦不仅釉色多样,种类也较前代丰富,主要有瓦当、滴水、板瓦、筒瓦等琉璃瓦件,以及鸱吻、垂兽、骑凤仙人等琉璃饰件,这些琉璃构件使用位置及功用各不相同。《明代琉璃瓦、兽件分析》⒀一文中李全庆老师曾对紫禁城的西南角楼、西华门、南薰殿、北京智化寺内的几座明代建筑进行了考查,详细的分析了1983年修缮故宫西南角楼时发现的三十余种琉璃瓦件、兽件,样式丰富,造型精美,充分展示了明清时期的琉璃制作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定型化,使得琉璃瓦的生产有着细致的标准,色彩、题材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在《明会典》⒁卷一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在京营造,合用砖瓦,每岁于聚宝山置窑烧造……其大小、厚薄、样制及人工,芦柴数目俱有定例”。且在卷一百六十五中对龙、凤纹及玄、黄、紫三色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清代时期进一步对琉璃构件的规格进行规定,据《大清会典》⒂记载“琉璃砖瓦、兽件大小不等,一共分为十样。” 充分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建筑礼制。
明清时期琉璃瓦的质量、工艺水平达到古代的最高峰,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实物资料,如最具代表性的明清故宫,重要的大殿都以皇家专用的黄色琉璃瓦铺,朱墙金瓦,威严庄重。又如江苏南京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一座佛教寺庙,大报恩寺的琉璃宝塔通体用琉璃烧制,极为精美。此外,明代的秦王府遗址⒃、长沙藩王府⒄也都出土了瓦当、滴水、筒瓦、兽头等琉璃残片,釉色以绿色为主,这说明虽然明代王府也可享皇家建筑之制但色彩上要比皇家低一等。
琉璃瓦件及其他琉璃建筑材料是我国建筑艺术中的宝贵财富,早期琉璃瓦件主要用于宫殿建筑,后期随着技术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用范围也扩大到陵寝、寺庙、王府。琉璃瓦的不断发展,使其不仅具有遮蔽风雨的实用性还有着艺术性,其使用规则更是与封建等级制度密不可分。随着出土实物资料的丰富,人们对琉璃瓦的研究越来越丰富、深入,这对我们了解古代的文化、技术、封建制度及建筑礼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周秉钧注译:《尚书》,第63页,岳麓书社,2001年。
②(齐)管子:《管子》,第274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③(晋)郭璞注《穆天子传》,卷四第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④(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2007年。
⑤(西汉)桓宽《盐铁论》,中华书局,2015年。
⑥(唐)魏徽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⑦(汉)刘歆著《西京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
⑧(宋)李昉,李穆,徐铉等编《太平御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队:《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1995-1996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7年第3期。
⑩陈显昌:《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文物》,1980年第9期。
⑪(宋)李诫著:《营造法式》,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⑫(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⑬李全庆:《明代琉璃瓦、兽件分析》,古建园林技术,1990年3月。
⑭(明)申时行等重修:《明会典》,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⑮(清)《大清会典》,清雍正间内府刻本。
⑯王长启:《明秦王府遗址出土典膳所遗物》,《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4期。
⑰黄志平:《长沙出土的明藩王府龙纹琉璃瓦当》,《收藏界》,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