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视域下当代环境陶艺设计创新路径研究

2020-06-20涂彦珣何炳钦李航

陶瓷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陶艺民俗文化民俗

涂彦珣 何炳钦 李航

(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330000)

1 陶瓷艺术与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但是从表面解读并非完全能够说明民俗的本质,已故民俗学家钟敬文为民俗下了这样的定义—“民俗是人类各集体共同生活里具有普遍和重要性的一种社会现象,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对民俗给予“生活文化”的界定,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人们的服饰用具,节庆礼仪,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少数民族地区尤甚)等无不具有民俗的烙印,钟敬文先生还指出: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社会生活,因此哪里就有相应的社会风俗。

图 1 传统民俗剪纸图案 连年有余

在全球化的时代,人类对自己民族民俗文化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担心自己国家的民族性会渐渐消失。因此激发了人们对民俗的热情与保护意识。由于中国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国人不仅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更关注民族文化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的关注,在中国人文学科领域完全呈现出来;如何看待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大课题;其中就有关于民俗文化艺术的保护,完善与运用的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因受不同地理环境影响而具有很鲜明的地域特征,但求吉纳祥的文化心理与艺术活动却又是趋同的。就景德镇而言,传统民俗与陶瓷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的线索贯穿整个景德镇陶瓷的方方面面--日常生产,装饰纹样,民间信仰等。而陶瓷艺术又有着强烈的包容性,既吸纳传统民间美术的精巧技艺与文化内蕴,又受到西方现代陶艺影响萌发新的表现形式--环境陶艺。民俗是一种人类的古老文化,而现代环境陶艺是现代陶瓷艺术的产物。现代环境陶艺融合了陶瓷艺术,公共艺术,建筑艺术的观念,重视精神领域的开拓和描绘。民俗则为现代环境陶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通过泥与火的洗礼,民俗文化必然会与陶的语言产生一番深入对话与思想碰撞;民俗必然会成为环境陶艺设计中可深度挖掘的元素,来表现民族艺术特征与审美情趣。所以,在新经济时代与城镇一元化背景下,探索民俗文化语言在环境陶艺中的设计创新性路径,既是含蓄表达了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的期望,又是环境陶艺设计语言的重构。

2 形式题材创新--对民俗文化特征的揣摩与灵活运用

民俗文化语言作为一种常见的传统艺术题材,在尊重传统,延续历史,传承文脉的前提之下;通过研究突破固有形式,凸显时代特征的题材创新,让环境陶艺的设计在新时代的语境下能够重现其宝贵的文化意义与传承价值,所以必须仔细揣摩民俗文化的几个重要特征。

2.1 传统民俗题材的运用表现民俗的传承性

民俗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传承可通过口头形式,物质形式,行为形式,心理形式等多种方式实现。就当代社会而言,社会文化生活的开放使得载体的形式变得更多元,环境陶艺也能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显示出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精神。

图2 何炳钦教授设计南昌万达茂青花瓷外墙纹饰

因景德镇在经年累月的陶瓷生产当中不仅形成高度完善的工艺程序,还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瓷业民俗。民俗伴随着景德镇的制瓷工艺代代传承,成为景德镇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代景德镇陶瓷壁画设计中,制陶与瓷业民俗是经常出现的题材,描绘瓷业生产盛况的有昌江广场《千年窑火》与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千年圣火》两座陶艺墙,均完成于本世纪初,其意义为景德镇建镇千年纪念。两者皆使用瓷板镶嵌而成。同样反映景德镇传统瓷业制瓷七十二道工序的题材,不同之处在于《千年窑火》采用的是青白瓷浮雕,《千年圣火》则采用的是青花瓷与书法纹饰陶板壁相结合的装饰;两座壁画皆处于广阔的建筑空间中,便于观者能够从多角度观赏一系列画面,达到通过“游观”形式达到潜移默化的历史文化熏陶的效果。无论是传统陶瓷装饰语言与现代环境陶艺造型语言都能表达出悠久的瓷业传承与历史积淀,营造富有清新和谐的装饰空间与文化氛围。

这种通过环境陶艺作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形式有其优势和特色,它所传达的是一种观念:即人的个体的生命有限,但个体的文化创造通过相对恒久的陶瓷材料媒介,使得它超越了个体的生命局限而传承延续下去,又贴近了民众的审美习惯;使得环境陶艺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形式”加入到整个社会的文化构成中,能够共同构成了社会文化的内在精神,丰富文化活动内容以及激发社会文化发展的生命力。

2.2 传统纹饰的平面化表现民俗的渗透性

民俗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几乎涵盖了包括文化艺术在内所有人类社会生活领域。而艺术很大程度反映了包括民俗在内的人类生活状态。任何艺术活动对民俗的描写传达,既解释民族心理情感也是实现文艺民族化的最佳途径。所以,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极具渗透性的“真实而淳朴的语言”同样适用于环境陶艺设计创作。民俗文化以及民族情感就是其创作的源泉,必然要以一种高度凝练的姿态来呈现。

图 3 唐小禾作 陶板壁画《楚乐》

将传统纹饰的形象进行平面化,是环境陶艺中较为最常见的民俗元素表现手法。不但是反映世俗生活与民俗风情,更是作者艺术思想的表达。价值中国传统美术历来着重于对具象美的追求,所以陶瓷装饰纹样多来源于现实事物的描绘。景德镇街道灯柱的装饰图案,就是以景德镇传统青花瓷的缠枝莲纹饰为灵感来源,将缠枝莲纹饰概括为以点线面为基本单元构成的现代图案,通过反复,对比,韵律,突变等变形装饰手法,层次丰富,造型生动而又不失古韵;达到具象与抽象结合的艺术效果,体现了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的高度统一。青花纹饰的运用也将路灯转化为一种艺术景观陈设于街道两旁,不失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靓丽风景线。

2.3 传承祥瑞寓意表现民俗的功利性

在民间,所有的民俗文化主题都有一定的功利含义,正是在这个角度上,民俗文化主题纹饰的功利含义包含在三种倾向之中:希冀宗族门姓传承延续,家眷亲属增寿延年;盼求日常生活丰衣足食,门第居位显赫高贵;祈望农事免灾无害,家人牲畜平安无恙。这些功利倾向几乎覆盖了中国的民俗文化。如广东石湾的瓦脊陶塑就有非常鲜明的重商重利特征,经常见到铜钱金蟾蜍作为题材的装饰。有时候这些功利性也是因人,时间,环境而产生差异。以龙凤纹饰为例,旧时龙凤纹饰是封建王朝的专属图案,一般百姓不可僭越;但是在何炳钦教授设计的南昌万达茂青花瓷外墙图案中的《龙凤呈祥》,在现代社会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既可表达婚娶场合对家庭美满的祝福,也可表达生活富裕丰足顺意和平的生活愿望。

2.4 使用趋同的主题表现民俗的恒常性

图 4 黄焕义作 雕塑《门》

中国各地在民俗文化上都保留一定的地方特色,但是在内容上有着明显的趋同,无论从南到北,皆有恒常性民俗主题---“连年有余”“早生贵子”“喜上眉梢”,这些主题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百姓非但没有对这些主题产生厌倦和抗拒,一直以来趋同的运用这些民俗主题,也趋同的欣赏,是艺术创作中永不过时的的经典。像徽州砖雕,景德镇陶瓷都广泛使用的芝草瑞兽等祥瑞纹饰,之所以形成趋同主题是因为地理位置相近与地域间的文化交流而互相影响。何炳钦教授在设计万达茂青花瓷外墙图案时受到徽州砖雕的影响启发;徽州砖雕以画面丰满,富有节奏的变化具有强烈装饰性的特点而著称,在花卉雕刻中尤为明显,偏好“折枝,丛花,散花,锦地叠花,二方四方连续”的排列。例如外墙上一处“喜上眉梢”的纹饰,整体采用金字塔形的丛花构图。即梅花打破常规的“之字型”国画写意式样,竖立成“向上生长”欣欣向荣之态,枝头的两只喜鹊又昭示喜事成双;即符合了建筑的形态走向也显得建筑装饰面大气富有层次,营造出“图面有意,意在吉祥”的祥瑞空间。

2.5 将传统民俗符号化来表现民俗的地域性

环境陶艺设计中经常通过使用特定的文化符号来表现当地历史与民俗文化的深厚积淀,城市的文化内涵可直观体现在环境陶艺作品中,造就了城市景观的风貌与特色,形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这种表现手法往往是截取当地历史或民俗文化的一个要点,将其符号化来表现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如唐小禾先生创作的环境陶艺壁画《楚乐》中对楚文化及其历史传统进行了现实性的创造,《楚乐》使用舞蹈人物与编钟、编磬等具有浓厚楚地文化色彩的音乐符号进行对历史场景的叙事,塑造的长袖起舞的白衣仕女与厚重的古乐器形成动静结合的对比;仕女的眼神顾盼流转,形象生动鲜明,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歌舞盛会,将楚文化的浪漫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整体强调视觉装饰性与公共环境的统一,从而《楚乐》成为武汉东湖宾馆标志性景观艺术。

图 5 魏华作 雕塑《亚洲艺术之门》

其次,环境陶艺要体现民俗与历史符号,可从城市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具有公共意识与行为价值的符号中来获取设计灵感。同时又可以加以对城市历史内容的深刻了解来设计有民俗特征的符号。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常出现的的图腾标志,色彩,节庆,手工艺等都是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民俗符号。在少数民族创作的环境陶瓷艺术中,以新疆地区为例,维吾尔族善用多种颜色的的琉璃釉面砖镶嵌出花草、几何纹与可兰经文字的图案装饰清真寺与大巴扎等大型建筑的外观,将新疆土陶这种具有民族风味的装饰手法与鲜艳的装饰色彩灵活运用,体现了当地特有民俗习惯。从而让城市变得更有民俗文化特色。激发了人们热爱与保护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决心,也向游客展示了公共环境空间中的民俗特色。

3 设计手法创新--民俗文化语言与现代设计原则有机结合

3.1 观赏价值与实用功能相统一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环境陶艺作为一门公共艺术,首先要考虑到使用与观赏相统一的人性化设计,因其本意是为都市人营造宜居愉悦的生活空间,还要给予人们物理层次的关怀,即将景观实用功能与观赏价值相统一。因西方后现代思潮在20世纪中后期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后现代主义解决了现代艺术缺乏人情味的问题,它旨在给予人类更多的精神关注与人性关怀并发展出一套人性化的设计原则。所以,环境陶艺的设计不仅要在外在形式上展现出民俗文化之美,也要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和安全的外部结构,以保证环境陶艺拥有最基本的使用功能,达到便民利民的实用目的。在台北陶瓷小镇莺歌的老街上的露天瓷砖座椅,造型简洁,凳面中央绘有传统云气纹的青花纹饰,以黄色大理石肌理瓷砖镶边。和谐与温暖的色调引发人的亲近感,营造出公共空间的互动氛围。在环境陶艺创作手法上也能充分考虑到人性化因素,将日常生活元素进行夸张与趣味化成为设计主体,从多层面进行的考量,营造人与景观的亲和空间。何炳钦教授的《世纪彩虹》在设计中便考虑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需求,灵感来源于景德镇传统陶瓷的器形--梅瓶。《世纪彩虹》以红,黄,蓝三原色为景观的色彩基调,造型采用夸张的弧形曲线构成一系列自由的组合形态,又分割称大小不一的小空间。《世纪彩虹》可看做为景德镇沿河公园的一部分,又可当做单独的一件景观设计欣赏。底座部位与雕塑下沿可以作为瓷凳使用,也可成为儿童嬉戏的乐园,为市民提供一个供休闲小憩用开放式场所。营造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氛围,因为考虑到儿童与成人共同适用的问题,无论是色调和造型都是活泼且亲切的。

3.2 注重色彩与机理表现的情感化设计原则

现代陶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要门类,与其他材质的公共艺术品不同的是,他以多变的釉色,别具一格的材质机理介入城市空间。现代陶艺的情感化特性是其他艺术品不曾具备的,釉色和机理表现可以说是作者本人艺术思想与情感的传达,也可成为满足当代人精神需求的媒介,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民俗文化元素是来源于生活化的符号,本身就是具有情感性的,他的情感集中体现在乡土意识与乡愁情感。环境陶艺表现民俗文化实际上不需要太精湛的雕塑技法与花哨的图案,他可以通过任意一种作者认为适合体现乡愁与乡土氛围的材质机理来塑造,唤起人内心深处生命情怀。

在何镇海教授《无题》陶瓷壁柱中,侧重对暖色调木质机理的表现,何镇海教授善用传统民居建筑的门栓组合成不同的新形式,门栓结构常常被打散或重组成熟悉又陌生的“间离”状态。《无题》将木偶与传统民居门栓进行有机结合,共同融入至作品当中,显得粗犷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何镇海创作风格不同,黄焕义教授对于色彩和肌理的理解则是来源于历史与情感深层次的,他从古代青花瓷片中取得鲜明的色彩灵感,使用色彩拼贴来表达环境陶艺的浪漫主义情怀。无论是位于景德镇机场的《门》《取景》不仅严格遵循了景德镇传统陶瓷技艺的烧制过程,又创造性的将青花碎片打散重构为蓝白相间的整体,营造宏大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所以,材质与肌理作为环境陶艺常使用的情感化设计手法,它所表达的民俗文化语言,塑造了都市景观中的乡土空间,消解了现代艺术的所谓精英情结。

3.3 表现民族性审美的文化多元化设计原则

民族性审美指的是世界各民族运用本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方法、形式来反映不同民族眼中的世界,形成与本民族特定环境,理念,需求相一致的艺术表现形态。民族性审美实际是本民族价值标准与精神境界在艺术创作中的再现,它具有强大恒久的表现张力,甚至在当代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民俗文化的不同,对公共空间中环境陶艺审美需求与偏好呈现出多元化面貌,不同地域间创作的环境陶艺能够反映一定时期内民族性审美的特点,也能折射出本地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思想境界;这就是文化多元化设计原则的前提所在。

与时代同步发展虽然当今潮流,但并不是意味着对传统的摒弃,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各民族创作的传统艺术都有其独特民俗风情元素。尤其那些显然落后于时代发展,却又被历史证明是精湛技艺与独特艺术的传统艺术形式应得到充分挖掘,形成不同的“气韵”;将其融入现代环境陶艺设计中成为富有民族艺术意蕴与当代审美内涵的新形式,以魏华教授创作的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纪念雕塑《亚洲艺术之门》为例,《亚洲艺术之门》以汉字“门”的形态为基本造型,寓意亚洲各国的艺术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存。对古代汉字的造型与笔墨意蕴有效借鉴与转换,营造作品的静谧意境,反映出作者深厚的中国画与陶艺造诣。作品材质使用大体量的陶板雕塑构成,陶板壁由石湾拥有500年历史“南风古灶”的传统龙窑烧制而成,有着鲜明的历史传承与地域色彩。而在魏华教授另一件作品,安放在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公仔墙》的设计上,他将自己家乡的苗族民间木雕元素与湘西风土人情融入在石湾土陶当中,从少数民族艺术中吸取养分,作品又拥有民族艺术原始的纯朴特性。所以,现代陶艺介入公共空间设计中体现出民族性文化背景以及民族性审美原则, 是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文化多元化的设计手法。不论是来自于各地域、民族的陶艺家,都应抓住民俗文化艺术精髓与民族性审美特征,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环境陶艺的优势互通,在作品中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气韵与风格。才能使环境陶艺在当代公共艺术领域中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 民俗文化语言赋予当代环境陶艺的文化功能与价值

4.1 表达当代城市空间的文化精神

将现代公共艺术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设计高水平,高质量具有美学价值的环境陶艺作品,事关一座城市整体形象与文化品位。而如今城市公共景观大部分有着千篇一律的面孔,正遭遇着缺乏文化语境的困局;城市建设人员与公共艺术从业人员没有长远上的城市文化与场所精神的概念。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落实在公共艺术建设和实施的有效的过程之中。采用民俗文化语言设计的环境陶艺作品既自然古朴又恢弘大气,承载着历史文脉,并且蕴含全社会共同认同的文化精神和公共精神,肩负着营造审美价值和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责任,以及提升广大市民的艺术意识和公共生活情趣的社会使命。

所以,以环境陶艺为代表的当代公共艺术不应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点缀,而是营造城市文化空间与场所的重要方式,是打造城市当代文明程度的标志,塑造城市个性化的重要手段。在建立城市人性化和视觉空间的环境意象的同时将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战略和地域人文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提升公共艺术塑造独特城市文化,强化城市魅力的好方式。

4.2 塑造当代环境陶艺的生命情怀

民俗文化的质朴深沉,陶瓷艺术的亲和与细腻让环境陶艺无时无刻不透出质朴的生命情怀。就材质而言,环境陶艺之所以能和民俗文化语言融合是因为它的“接地气”,它的原材料是泥土,有着粗犷原始的气息。相比起以不锈钢,玻璃钢为材质的雕塑,更具备原生态风情与亲和力。契合了现代都市人群对自然与自由生活的向往、返璞归真的心理与情感诉求;与民俗文化的古朴韵味是相得益彰的,只有这样才能凸显环境陶艺的感染力与生命力。以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文化,更具有一种温情,人性,感怀与充实之美,运用中国民俗文化语言装饰环境陶艺,塑造洋溢着生命与文化内涵的“有意味”的形式。

就美学立场而言,环境陶艺的创作是一种生命体验活动,是通过艺术实践回归于人生本然境界的过程,而不能够仅停留局限于对形式的认知上。无论作为交流媒介,还是审美对象,环境陶艺都应该是一种与人的生命体验有关的事物。这样的具有生命情怀的艺术形式,营造环境同时给予人文关怀才能最终唤起观者心灵的感动与共鸣。

4.3 超越传统民俗文化的意义,树立文化自信

深受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世界各国的文化也愈加走向交流和交融,并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态势。在这里对全球化的解读应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但就目前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在淡化消失的现象来看,却剑走偏锋地走向了文化“全球一体”。一般民众认为追求西方文化是时尚行为;但学术研究应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不能忽视其带来的负面效应。虽然我们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充实丰富,但是也导致了对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知与不自信。例如一些认为西方现代陶艺才是“优秀的”“高大上”的观点,这样的看法是狭隘片面的,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与文化自信。实际上,基于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背景与历史沉淀的不同,对环境陶艺的审美的需求也不同。今天,我们应该反对死守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也应该反省全盘西化的现代陶艺创作观;不仅在形式上借鉴典型的传统民族文化符号,更应体悟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再结合现代艺术观念,创作出能体现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个性化的环境陶艺作品,向世界展示我国独特的民俗文化,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这是美术与设计界逐渐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接纳,倡导用设计树立文化自信的需求决定的,也是提升中国陶瓷艺术的话语权的关键因素。

结语

现代环境陶艺要有更大的发展,就是要让陶瓷材质自然地、亲切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因为陶艺是连接人与自然最好、最富有感情的媒介。作为一个同时拥有悠久的瓷业历史与传统民俗文化的国家,我们创作环境陶艺作品都应在单纯中蕴含丰富,在匠心独运中体现自然,在现代形式中传达传统精神,在古老的陶的语言中透露当代人的思想、感情和趣味。“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全球化时代更需要呼吁传统文化的回归,从而实现进一步探索如何发掘和创作出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精神的环境陶艺作品,使得民俗融入环境陶艺的创作称为可能,创造具有文化精神的现代都市景观。

猜你喜欢

陶艺民俗文化民俗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民俗节
漫画民俗
“疯狂”的陶艺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