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景德镇瓷业开工动员

2020-06-20詹伟鸿

陶瓷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瓷业动员景德镇

詹伟鸿

(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市场物价保持了相对平稳。对这一现象,学界多关注中共实物交易措施、统一全国财政经济政策及对重要城市重要物资的吞吐和反投机行为 ,较少关注生产的复苏和内地供给线的开辟。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总生产中四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环节。实际上,“生产的复苏,内地供给线的开辟,对控制曾使国民党信誉扫地的严重的通货膨胀产生了重要作用。”[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瓷器不仅是艺术品,更是直接关乎百姓日常“饭碗”的生活必需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众多产瓷区中,瓷都景德镇市(以下简称为“景市”)因为传统行业和地域优势,是当时最大的产瓷区,承担着为国人生产“饭碗”的重要责任。本文利用有关档案资料,以瓷器这一当时生活必须品为例,拟对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景德镇瓷业开工动员进行论述。

解放之初,各产瓷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快速恢复生产的问题。解放前,长期战争使工商业遭受严重破坏,加以各种苛捐杂税、滥发货币、物价飞涨,人民贫困不堪。尤其是国民党军队溃退之际,散兵游勇到处掠夺,抓兵拉夫,工人流散,社会秩序极端混乱。多数窑坯厂主因受国民党欺骗宣传,对共产党工商业政策了解不够,害怕“共产”,多存观望犹豫态度。有的窑户则干脆歇业关门,外出逃避。大部分产瓷区的开工率不及战前三分之一。[2]作为重要产瓷区的景德镇同样面临着窑坯厂停业,工人四散的境况。景市政府在接管工作总结中写道:“1948年长江被封锁时,偌大的景德镇只有18家窑厂开工。仅占当时窑厂的十五分之一”。到1949年5月,中共接管景德镇时,发现景市“开工的窑场只有8座,时烧时断。”“有的资本家把料板当柴烧,将坯厂改住宅,洗手不干了”。[3]面对解放之初瓷业生产的萧条景象,景市市委书记朱农坦然说道:“解放初期的瓷都景德镇,社会情况极为复杂,瓷业生产相当萧条。 恢复和发展景德镇市的瓷业生产,是一场特殊的战役,它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全国瓷器市场,解决全市严重的失业问题,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我们这批在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干部,过去主要是打仗,有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和搞土改的经验。 现在进了城市,要管理城市,搞工业生产,战争年代学会的那一套办法不适用了,一切都得从头学起。”[4]

善于调查研究是中共制定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因。解放后第一个月,景市就成立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作为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宣传、贯彻党和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为弄清坯窑厂主们不开工或者关门原因,景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就景市瓷业生产真实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景德镇窑坯厂主们不开工或者干脆关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瓷器销路不畅。景德镇属于内陆城市,解放初期,景德镇陆路汽车运输力量有限,宁赣铁路因战争破坏又未能营运,其瓷器主要是通过水路运输。船只出昌江,经鄱阳湖入长江再转运各地。但昌江航道多年失修,且沿途多滩多礁,其中尤以龙口、黄港烂泥滩、马家箭和鹅湖滩最为险要。这些地段丰水期能勉强行船,到枯水期船只容易触礁搁滩,事故屡屡发生。加之当时鄱阳湖水上常有土匪出没,进行武装抢劫,使唯一的水上瓷器贸易通道几陷停顿。如1949年《景德镇市区接管工作总结纲要》记载到:“因鄱阳湖土匪截路,使商人不敢通行,第一批走的30余只船停于鄱阳,第二批20只船不敢动身,自上海各地所来的购瓷商船,停于湖口,不敢前来,使窑户悲观,已有停工者。”[5]除了贸易通道所阻,解放初期,景市瓷器销路不畅的另一原因是景市瓷器成本和价格较高。在全国众多产瓷区中,尽管景市瓷器质量较好,但因制瓷技术保守(仍是传统手工制瓷),且运输成本高,其售价比其他地区高。如在上海市场上,蓝边三大碗,景德镇生产的每桶卖1元,还要亏本,而湖南醴陵生产的每桶卖0.66元,还有盈余。[6]上述两原因导致景市瓷器销量明显下降。如在上海,景瓷市场占有率由过去80%下降到60%,至于昔日销区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市场丧失殆尽,景瓷在这些地区几乎绝迹。

第二、资金、原料燃料短缺。解放初期的景市瓷坯厂基本上仍保持着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规模小,资金少。虽有少数上百人的较大瓷厂,但绝大多数是小瓷厂或小作坊,本小利维。据解放初期景市工商局制作的《瓷业各行业资本、平均雇佣工人的调查统计表》看,“最大资本家,其资金总额也只有几万元”,“最小的个体户仅有一瓶颜料,几只画笔,几元本钱,生产靠借款”。[7]小瓷厂、小作坊,本就是本小利微,经不起市场风浪,许多小瓷厂、小作坊在解放前还频繁折腾,后又遇瓷器销路不畅,产品积压,普遍感受是资金不足。

除资金缺乏外,解放初期景市的瓷业生产还面临原料、燃料缺乏。生产瓷器的瓷土主要来自景市周边的祁门、星子、余干等地。旧社会,瓷土行业主要由当地农村地主兼营,解放后,因农村开展“土改反霸”运动,地主被斗到,瓷土无人经营。烧制瓷器的燃料——窑材情形也差不多,其主要来自周边地区,由柴行进行垄断性经营,解放后,各地窑材供应全部断绝。如1950年3月调查统计表明,“景德镇窑材甚缺,现仅有窑材七八万担,这一存货数字,若以每天开烧55座窑计算,只能维持七八天左右,这一问题不加以解决,将影响瓷业生产。如果以每月需窑材22万担,每月则缺14万担,是所需担数的一半多。”[8]

第三、反动势力干扰破坏。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景德镇曾一度成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重要活动区域,“方志敏同志率领部队三进三出景德镇,最后还是没站住脚。结果使不少拥护红军,紧跟共产党闹革命的人在反动派统治下吃了不少苦头。”[9]“在民族资本家中,有一些人不相信我们,怕共产,想变天。”[10]解放初期,景德镇地方反动势力还很大,活动猖獗,这些反动势力既有封建会道门组织,诸如青帮、红帮、一贯道、同善社等,又有残存的国民党反动分子、潜伏特务等,解放军进城后,他们仍不死心,有的故意从中破坏陶瓷工人团结、挑唆工人打架斗殴,有的进行造谣中伤,从事破坏活动,严重干扰景德镇瓷业生产恢复。如1949年10月,瓷业产销困难,政府为鼓励坯窑厂主开工,通过劳资协商,将过去三块两块“冬贴”的陋习取消。对此大部分灰可器工人没有什么意见,但反革命分子则抓住这一机会,利用帮派势力,鼓动工人罢工。胡说:“共产党来了,不但不照顾我们工人的福利,反而把我们正当的福利给搞掉了”,在其蛊惑下,少数工人举行了罢工。又如建国瓷业公司一个反动分子,解放前历任旧职,解放后不思悔改,继续与人民为敌,到处散布“国民党打过了鸭绿江”等谣言。[11]

解放之初的景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生产事业”[12]的号召,为尽快恢复瓷业生产,景市政府确定了“恢复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解决销路”的基本方针,[13]成立恢复瓷业生产专门机构,广泛深入宣传党和政府保护工商业的政策,调研了解坯窑厂主意见,帮助解决生产中种种困难,先行组织工人复工,搞好劳资协商,利用多种方式动员工厂主开工。

第一,广泛深入地宣传党和政府保护工商业的政策。针对广大工商业者对党的工商业政策认识模糊,存在疑虑,怕“共产”及等待观望态度。景市政府开展了大张旗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工作,“采取座谈会、报告会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形式,组织各行各业人员学习党的有关文件”。“强调保护工商业,要求资本家、小手工业作坊主积极发展生产,搞好商业。要求工人积极参加生产”。[14]为使宣传更加贴近厂矿社区,使政策更加深入人心,还组织干部深入工厂内部进行宣传,挨家挨户对工商业者进行动员;在宣传内容上,着重宣传党在解放初期恢复城市经济的方针政策。如“坚决依靠工人阶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15]通过学习、宣传和动员,各级机构、各行各业工作人员政治思想觉悟有了提高,解除工厂主顾虑,为顺利开工打下基础。

表一 1950年瓷业各行业资本、平均雇佣工人统计表

第二、调研了解坯窑厂主意见,帮助解决生产中种种困难。景市政府就瓷业开工问题,多次召集工厂主座谈,认真听取他们意见,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帮助分析开工的利弊因素,引到他们认识“困难是暂时的,只有开工,才是摆脱困境的唯一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开工信心。为帮助瓷坯厂尽快开工,政府还通过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工作,帮助工厂主解决开工和生产中面临的资金、原料、燃料、销售种种困难。如景市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从各方面筹集资金,帮助窑坯厂渡过资金难关。1950年人民银行贷款给窑户开工款8.5万元,贷给瓷商采购瓷器款36万元;1951年,人民银行先后分三次发放生产贷款14万元,发放瓷器运销贷款10万元;1952年人民银行先是为复工发放贷款4万元,后又再次发放生产贷款45万元。这些贷款不仅数目大,而且利息低、时间长,条件非常优惠,及时解决了工厂主资金不足的困难。[16]除资金扶持外,政府还全力解决原料、燃料短缺困难,市政府于1949年9月正式成立原料合作社和窑柴公司,对瓷土、窑柴等实行统一管理。采取措施,恢复和扶持原有原料产地生产、建立国营瓷土矿,充分利用原有柴行作用,组织失业工人上山砍柴、成立窑柴公司,组织联烧小组,帮助缺乏窑柴的窑厂渡过难关。生产复工后,为从根本上解决瓷器销售渠道不畅,运输困难的问题,景市政府与周边市县政府联系,汇集武装力量一齐打击消灭鄱阳湖水域强盗土匪;主动同各地瓷商联系,宣传景瓷恢复情况,请各地瓷商到景市来购买瓷器;派干部到武汉、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建立销售关系和销售网点;建立国营瓷业公司,由财政拿钱,采取“淡季大量吞,旺季大量吐”的办法,由国营公司定销。[17]

第三、先行组织工人复工,搞好劳资协商。首先,动员工人积极复工。景市政府成立后即开始进行失业工人的调查统计,摸清失业工人具体情况,通知流散四地的瓷业工人返城复工,并规定了返回时限,逾期不归者则作自动放弃处理。在安排失业人员时,则制定了“先城市,后农村”的方针,优先解决城市失业工人就业问题;其次,对工人进行教育,提高他们觉悟。通过工会团结教育工人,使他们认识到开工不只是为了工厂主,也是为了劳动者自身和国家利益,是符合中央“劳资两利”政策的;再次,利用各级工会搞好劳资协商,说服劳资双方达成开工协议。其主要有三个做法:一是实行保值工资,即瓷工按1947年瓷工与资方议定的“以大米为底薪”折算,无论米价是涨是跌,厂主均按当月米价折钱发给工人工资。这一做法解决了工人担心物价飞涨的顾虑;二是在暂时困难的条件下,通过工会说服工人,暂时适当降低工资;如1950年再次复工时,政府便说服劳资双方为复工达成协议,在协议中,工人工资普遍减少一成,有的还打六四折;三是待情况略有好转、厂方有利可图时再给工人增加工资、解决福利问题。这些做法对于贯彻党的“劳资两利”政策起了作用。工人通过教育动员,愿意暂时让利,为厂方及时开工复产创造了有利条件。[18]第四、利用多种方式动员工厂主开工。不同于对工人的返工和开工动员,政府对窑坯厂厂主的动员则采取了说服动员、行政法令、工人监督、榜样示范等多种动员方式。第一,广泛动员,安定坯窑厂主思想顾虑。景市4月29日解放。5月5日,景市政府正式成立。10日,市职工筹委会召开脱胎、烧窑、灰器、二白釉、琢器行业工会代表大会。15日,市工商局召开窑主座谈会,会议均是讨论瓷业开工问题。会议广泛宣传共产党的工商业政策,揭露各种谣言,消除工商业者疑虑,鼓励发展生产。会后则通过工商联和同业公会,向工厂主进一步宣传党的政策,“市工商科科长崔云树,股长许信如,几乎天天来到工商联,组织学习,宣讲政策,动员资本家复工。”“向资本家讲清楚,只要他们遵纪守法、加强思想改造,党和政府会保护私营工商业的合法经营与合理利润。”[19]第二,制定政策法令,要求及时开工。如1950年初开工率下降,政府规定:“有资金能立即开工者应按期开工,不准缩小或停业”,“资金缺乏无法周转,须缓期开工者,经工人证明,工商科批准,允许缓开”,“确有不可克服的困难,无力经营者,经工人证明,工商科批准,允许停业”,“逃避是非法的,限期归来,否则究办”。为保证这一规定精神得到贯彻,政府还动员工人进行监督,对那些有能力开工却迟迟不开工或缩小营业者,在《浮梁新闻》和各种会议上予以批评和揭露,甚至可以向政府控告。[20]第三,榜样示范,对开工表现好的厂主予以表扬和鼓励。“余鼎顺瓷号资方余昭华,拥有一座柴窑,厂里原有100多工人,他主动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开工。”[21]1949年6月6日,北市区灰可器业自发召开劳资协商会,余昭华在会上介绍自己开工的亲身感受,对在座窑户、坯户说:“我五个坯厂和窑场全部开了工,一点不害怕,你们更不应该怀疑。民主政府动员我们开工,还不是为我们的生产发展和工人有饭吃吗?”会后,参加会议的17位瓷业老板有16位在一星期内相继复工生产。[22]“由于余鼎顺瓷号各方面都起带头作用,受到省、市有关方面的重视。市贸易公司成立后,余鼎顺号所产瓷器,全部由其包销,省里也有批示,大意是:余昭华经理经营的余鼎顺瓷号,只能上,不能下,如有困难,银行给予贷款,数目不限,直至该企业到公私合营或国营。从此,贷款得到优惠,不须用瓷器或其他物品作抵押,别的窑户则享受不到这一点”,“1951年,余昭华被任命为景德镇市副市长。在他带动下,许多窑老板都开工了”。[23]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有没有能力制止国民党统治时期延续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是各方力量十分关切的问题。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的根源在物资供应的不平衡,单凭行政手段无法加以解决。中共平抑物价的主要措施是对重要物资的大规模集中、调运和吞吐,而这一措施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及时集中调运大规模重要物资于解放初期的“八大城市”,保证同投机商人进行经济“淮海战役”时有源源不断的“补给”。实际上,没有新解放区重要物资生产的及时恢复和及时调运,很难想象经济战线上“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24]在新解放区恢复生产过程中,中共将革命时期擅长的政治动员方式运用到了经济工作领域,取得不俗的成绩。

以本文探讨的瓷器生产恢复为例,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市解放时。“仅有人口11万余人,其中瓷业工人12439人,连同家属5万余人,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一半。全市共有瓷厂2540家,烧炼窑103座,其中开烧的只有8座。瓷厂规模很小,而且都是家庭经营的作坊式手工生产,工房矮小,设备简陋,管理落后。”“截止1949年11月,与1948年比较,83.5%的瓷厂恢复了生产,95.3%的瓷业工人获得了工作。”[25]

当然,恢复瓷业生产的动员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由于受当时全国经济形势和瓷业生产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中间屡有波折。尤其是1950年春,瓷价反而下跌,加上当时是传统瓷业生产淡季,多数厂家经营亏本,许多1949年下半年动员开工的窑坯厂厂主乘过春节之机,迟迟不愿开工。园器业开工175家,只占工厂数的22%,琢器业开工200家,只占工厂数的40%,工人复工数仅占15%,瓷业又一次出现大萧条。为此,政府又重新开始耐心而艰苦的说服和动员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心急,有的干部曾经一度出现强迫命令资方开工的现象,致使一些中小窑户心理恐慌,发生逃避现象(约40户),但不久纠正了这一错误,外出逃避的一部分工厂主由于形势好转,主动返回,到1950年6月份复工已占多数。1951年春,形势好转,说服动员工作比较顺利。到1952年,说服动员工作基本结束,生产和流通进入正常轨道。[26]

猜你喜欢

瓷业动员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基于制度和社会价值的视角分析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近代景德镇瓷业改良路径与实践困境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影青留芳 手作千年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音乐迪斯尼
明清瓷业宗教信仰下的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