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家陈炉镇瓷

2020-06-20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树锋

陶瓷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陶瓷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孟树锋

陈炉镇在陕西省铜川市东南20公里处的山中,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接壤的台沿上。站在山头,脚下云雾缭绕的八百里秦川平展无际,身后苍茫起伏的峰峦绵延不断,大有登临岳巅,一览无余的壮怀。

镇子在外围约十里的一凹盆地里,四周的南堡子、北堡子、西堡子和永受村堡子按方位阵列,由层层拥叠的梯田将其推崇至撑天之高,与盆底心里那土色赭褐、中天突兀的“红埝圪土达”成为“五行”呼应格局。坡间散聚沟底的一泓清溪弯绕盘回,涓涓西去,淙淙地为小镇唱出一丝灵气。东、北、西三面向阳的坡腰上,居人依山筑阁,将大小窑洞、高低棚子、宽窄厦子和长短围墙层叠重垒地作了布置,与制陶作坊、窑炉、耙泥、泥池相互参差,鳞次栉比地布满沟沟梁梁,十多处大小不一、年代不等的瓷片灰渣堆间或其中。建筑都是砖块卷的窑洞,宽敞明亮,冬暖夏凉,用当今时髦的说法,可谓人类居住环境最好的生态家园。砖块也算是个环保产品,因为它是用制泥的余渣、煤烧瓷器后的炉渣按比例拌合成型,利用间歇式马蹄窑较大的烟道空间余热烧制而成的,有着厚三寸、宽六寸、长九寸和深浅不同火石红颜色的独特风貌。棚子用这种砖四面起墙后,顶上二尺间隔架椽,棚上盘炕的大砖,再垫作泥的粘土碾平,便是瓷风最浓、唯一这里才有的“平板房”了。围墙多以残破的缸、盆、罐和烧瓷废弃的桶状匣缽垒砌,别致的色调雄浑朴实而五彩斑斓,层叠高伟的景象气度古拙又仪态万千。能将这些残废瓷具与建筑结合而创造瓷乡景观的,虽有南方的景德镇、上垟镇、丁蜀镇和北方的观台、博山、神垕、壶关等处,但把它运用得如此广泛巧妙、垒砌得那样有趣壮观、存活得这般长久完整的,却仅仅陈炉镇一地了。以此形势呈现“陶炉陈列”或者“炉渣遍陈”的瓷乡风貌,即是陈炉镇地名的缘起。白天,个个耙池、泥池有园有方,片片水镜映山照天;入夜,座座窑炉冶陶“烈焰中发”,家家作坊制瓷秉烛高明,为古城同官县八景之一的“炉山不夜”,也是邑人千百年来“炉山不夜第一景,泥池水镜陶容生”的传诵,解放前就以“花花世界陈炉村”的赞称而享誉陕西。有回我陪第一次来中国的新任国际陶瓷协会托尼·法兰克会长游镇时,此番景象激动得他叫助手处处录像相留影,直到天黑方才下山,还嘱我能否给他联系在此买院民宅,开个小咖啡馆,以招待到陈炉观光、作陶的世界陶人。

我家旁边那座很有规模的窑神庙,可谓是全镇最有考究的建筑。它盘踞在由北堡子“鱼儿岭”伸向沟底的中梁尾部,有东边的水泉头梁和西边的西堡子梁两厢护卫,座北面南地同中峰“红埝圪塔”构成自然景观与人为造势的子午线,从南堡子和永受村堡子一岭的沙崮梁低口望出;而与其成组相对的“报神”戏台子却稍偏西,错位地让居子午线下侧,同庙相配得和谐而别致,表现了陶人敬神睿智、独特巧妙的不同凡响。庙里有“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社人重修之”的确凿记载,也有历史学者和陶瓷史家无法破解的梁板间“创自周至五年”的墨记。在中国陶瓷名窑辈出的悠久历史中,各地陶场均有窑神庙,所尊奉的窑神却多不一样;然陈炉陶场的窑神早而崇高,且有来历。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第二代明君的虞舜,司马迁《史记》里有“陶于河滨”的专门记载,我国许多典籍或其他地方窑神庙碑文在谈及陶瓷和窑神时,多有“河滨器皆不苦窳”地说道,便由此而来。以我见过的江西、山东、广东、江苏、河南、山西、河北和日本瓷镇上的数座神庙相比,此庙当算较有阵势的。它的主体有包括大门、东西两侧之土神山神和牛马二王四圣祠的前楹,中有少见别致而近似于“一颗印”的横向天井,井两侧附设外院与禅房;后面大殿的高台上正中供奉着主神虞舜、右边司火老君、左边造器雷公,台外竖着十多块南宋至明清记叙陈炉陶瓷风风雨雨的碑石,三面粉墙上满是仙界壁画,大庙斜对面高耸着陶人“春秋报赛”的大戏台。清一色的磨面灰砖墙和黛瓦顶,色彩炫丽的雕梁画栋,张扬的飞檐,脊顶中间那尊硕大浑圆的黑釉瓷宝葫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更有两边高耸的八字式“博逢头”砖雕得确实花哨无比。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古陶瓷的权威冯先铭先生曾到此专门考察并拓印了碑文,至今仍是一些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和陶瓷史宝贵翔实的资料,痛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殆尽。

1978年孟树锋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读书时,跟着恩师李进先生学画的《新彩李白醉酒盘》

1978年孟树锋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用古彩方法创作的《古彩葡萄盘》

1978年孟树锋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用粉彩技法创作的《粉彩耄耋盘》

1979年孟树锋在母校景德镇陶瓷学院读书时,为建国三十周年国庆创作的《新彩大庆盘》

陈炉镇周围有藏量丰富、品质优良的粘土和煤炭,就地取材为千年瓷镇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上镇西南30华里黄堡镇耀州窑成熟而高超的陶瓷技术和人才传带,宋代就出产白瓷、黑瓷、姜黄色瓷和少量青瓷。白瓷向定窑、霍窑、耀窑学习,以印花和素胎为主,并沿袭了五代耀瓷的“满釉裹足支钉烧法”;这一部分瓷器粗细厚薄都有,且销量广泛,引得时人及后世的一些学者对耀州窑作出了“烧瓷白者为上”和“唯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的等等评说,其生产地在北堡子周围的高处。黑瓷有素胎、剔花与划花,气势很大,非同凡响,纹样风格与山西介休窑、河北观台窑略近,其产地在西堡子南侧,窑神庙东侧和窑院里。姜黄色瓷釉下划花肯定是竹签或骨签字的作为,有明显的耀瓷釉下“半刀泥”刻花风味,装饰纹样上与河南当阳峪窑、观台窑等处略有近似,个别精道的则超过了磁州窑系,但其釉色上鲜明浓烈的地方风格是至今其他窑口所没有的。青瓷纯为素胎和印花,量不大,刻花极其稀少,然同黄堡镇中心窑场青瓷高峰时期的水平不差上下。生产于永受村南坡、沙崮梁中、窑院里,窑神庙东侧和镇外的阳坡、常家等处,永受村和阳坡的最好。

元朝以铁锈为主,起伏跌宕的卷草纹和开光式无根莲极尽潇洒飘逸,独特的个性是其他窑口所望尘莫及的,这两种纹样上与其稍近的在河南段店窑、大窑店窑、神垢刘家沟窑几处略有少见。可是它大量的祝福文字装饰和少数的具象图案、部分山水亭阁、人鸟鱼兽及变形组合文字是其绝对的精华所在。其中两边各三几片大叶相护、中间细笔缭绕着一串平躺竖连的“8”字形纹饰,拟是来自陕西当地汉砖的“候鸟”纹样的简化;整个古堡中唯陈炉独有,怕是周秦汉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陕西历史在陈炉陶瓷上的仅有反映。庞大的生产规模曾有过一段十分辉煌的年代,为整个古陶瓷界所未识。君不知铁锈花与黑釉一样,是中国古陶瓷从北至南大多数窑口的出产,各地不同只能从其工艺特点和艺术风格上去甄别,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形式统归与磁州窑系。铁锈花的产地在鱼儿岭一线和水泉头及镇外的立地坡、后洼里等处,但最优秀者在湾里村和窑神庙东侧。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黄釉和酱釉印花碗盆,

《耀瓷开片九弦纹天球大瓶》

《铁绣花鸭纹双耳罐》

在镇内外各处窑场都大量出产,这其实是青瓷技术衰退、由于烧成气氛氧化而形成的变化,以湾里窑神庙东侧的最好。

明代没有青瓷,少了黄釉印花瓷,铁锈花瓷向当地木刻、刺绣等民间艺术学习,走上了与外地无一雷同、完全狭隘本土化的方向。但又新增了黑瓷瓦、青翠欲滴的孔雀蓝和堂皇富贵的黄色琉璃瓦,奇异的瓷制井口,下水道组件,还有超大型的缸、盆产品。曾设立明文诏封的管家建筑瓷厂,出产丰富,成为陕西乃至中国西北部最大的窑口,并保持到现在;出在湾里村、坡子里、南凹里及立地坡。清朝学习景德镇瓷风而生产的兰花瓷,以日用瓷为主,花卉、山水,人物图案一改南窑的繁细巧软,融进北方民族浑厚博大、粗犷豪放的艺术情怀和自身的原料及工艺技术,变化得十分成功。作出钴兰色料大加辅助材料的“釉上硬标水”手绘,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和睿智的创造业绩,而且有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技术吸收与输出,成为西北的制瓷中心。生产地点在上街、窑院里、宋家崖、湾里村和咀头村。民国时曾有小量兰花瓷转销海外,并新增了工艺瓷和日用工艺瓷,兼吸了山西、山东、河北、河南一些民窑的产品与瓷风。由早先的“国泰民自安”等吉语。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国共合作”、“提倡国货”、 “抗美援朝”,甚至文化大革命,都有时局政治的明显口号饰于其上,倒是一副难得的瓷制历史书卷。建国后将私有小作坊按自然村和窑行组织成七个陶瓷生产合作社,继而合并为工厂化生产,采用了部分现代技术与设备,加产有少量普通耐火材料、低压线路电瓷与化工用瓷。六十年代曾大力学习外地瓷技,进而有多种外地原料,开始学作石英质白细瓷与釉上彩瓷。七十年代兴建了现代设备程度高而大的新工厂,试制恢复了失传八百年的耀州青瓷。八十年代提高完善了耀州青瓷,又拯救了绝迹的民间兰花瓷和铁锈花瓷,新创了黑、白釉剔花瓷和花釉瓷,形成了铜川陶瓷的一代新风,开始大量出口,并于国内外举展,获奖亦不少。

茶叶末釉《九九归一》(国家博物馆收藏)

《耀瓷出筋荷口尊》

《红底玉缕耀瓷刻花牡丹纹金顶大梅瓶》(国家元首礼品瓷)

《定、汝、钧、官、耀瓷五蕴皆空》

《蓝花莲荷牡丹纹铭字特大高把老碗》(国家博物馆收藏)

《耀瓷雕花牡丹纹罐》(国家博物馆收藏)

《蓝花莲荷牡丹纹铭字特大高把老碗》(国家博物馆收藏)

《耀瓷雕花牡丹纹唐诗瓶》

陈炉陶瓷在造型上,有绝对独立的自创器物和共容性器物。自创者在盘碟上有折边双线沿和敞侈口双线沿,其中大底平坦、直帮微曲的“揽盘”最有个性。碗型上的高足包口碗最具特色,碗口收敛而确实包进,碗身扁稳而浑厚有力,碗足俏小,高耸而底边翻唇,造型的组合与使用功能的设计均十分默契。缸的帮沿厚实灵巧而微敛,腹肚浑圆鼓出,底足急收略尖,当地人称作“牛角翁”也。盆作挽贴的厚唇沿,斜敞口,收缩的底棱外翻,底面平坦为玉壁;包括后期的斗盆、苫盆、笼盆、连四等。花坛介于缸盆之间,早期的口敛腹鼓、后期则上大下小而身直,底均是厚棱的玉壁底。罂的口子急急收小,脖子正直,口沿微撇,两边的三股耳紧贴护卫,肚子鼓成了一个标准的“狮胸线型”,底子收小,的确精神雄伟。樽子是直敞的喇叭口,好进好出,细短颈,大鼓腹,起台小底;有园肩的“十五斤”、“园二斤”、“稍里樽”、有方肩的“字五斤”、“字三斤”和“状元红”、“上八仙”等。罐也是挽贴的唇沿,直口双耳,收底玉壁,微鼓腹的大到“稍罐”,小到“小马铃”、直身的有“二称”、“三称”。子扣活中的盒子由一身黑釉的“小油盒”、“大菜盒”,到精细描绘的“蒸盒子”和大的出奇的“帽盒”,是其拉胚匠人展现手艺的最佳对象;记得祖父做的大帽盒有次因离合错位而怎么也揭不开,还是父亲用菜刀刃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撬开的。国人抽大烟不单是鸦片战争的后果。陈炉陶瓷中造型最小、产量最大的器物要算烟枪头了,此地俗称“烟葫芦”;由粗糙到精致起码有两百年,甚至连烟灯、熬黑烟的刮烟杯子等都做得很到位。与人工地下采煤关联的瓷制“鸡娃灯”和哄乐小孩子的各式口哨、手捏小玩具等杂件,制作都很传神,绝不亚于大师出品。总之,陈炉陶瓷造型的风格跟它的地理环境、民族性格一样,粗狂简练,雄浑豪放;同它的用料及制瓷工艺技术、特别是与百姓日用生活的需要切合的十分紧密、科学。因此,其独立的创造器物,完全是当地独特的民性民生、民风民俗的实际需要,给陶人提出的要求而促发其创作灵活感所产生的。又不断地返向生活现实听取意见、在泥料性能上进一步科学发挥、在工艺技术上不停顿地总结提高而逐渐肯定的。是一代代,一辈辈祖传子、子传孙地正宗家学承接延续下来的。而其共容性的器物则反映了它与历史大环境同步,与南北窑场的不谋而合,在人员进出的技艺交流和器物流通的学习借鉴痕迹,此不需赘言。

陈炉陶瓷在工艺技术上的传引者肯定是创于唐、盛于宋、衰于元、西南距其三十余里的黄堡镇耀州窑中心陶场。其根据是:时距太近;用料同是粘土质;成型均为石轮轱辘拉坯;烧成都作烧煤马蹄窑。换言或者确切点说,它是耀州窑系的一个亚系,或是耀州窑的一个卫星陶场、后续陶场。其后的不断发展壮大,也因黄堡陶场及其它卫星陶场的全部绝灭,使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

“铜川地处关中平原北部,属沉积岩地带,储有大量的粘土、石灰石、红页岩和煤炭等矿物资源,故原料以当地粘土为主”。其粘土是铝酸盐类岩石经长期风化而成的多种微细矿物混合体,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AI2O3和结晶水,是摩式硬度在1-2左右的软质或半软质料,属高岭石族(Kaolinite)和蒙脱石族(Montmorillonite),可塑性好,但收缩率和脱水失重均在20%左右。由于这种品质性能,当地粘土上乘者可以单独成型,一般为两三种的软硬搭配。采用水耙法在耙池约三小时耙好,注水释稀而冲出细泥,放进蓄泥池沉淀陈腐。干泥运至作坊后,经水闷、砸翻、摔折、踏踩、揉卷方可成型。釉料软的用漂洗法,硬的用石碾法制备。成型上有抱泥、使泥、顶泥子、抹泥子和只修外、不修里等做法;衬化妆土及施面釉皆为蘸、浸、浇的湿法成型,该地瓷器变形很大,并有“若要阓,件件沉”的讲究。装窑先是单缽,后多桶缽,然主要还是以器物套装来代替窑具、扎实利用火位空间、以图最大出产为主的。窑炉是具有半倒焰功能的马蹄窑,因窑底似马蹄而得名,由通风灰道、窑体、烟囱三部分、近十米落差依坡而筑,便于气流与火力升腾,窑顶略平的拱形和多“印窗”很有个性,明显区别于晋、冀、鲁、豫的此类窑炉,是滋生瓷窑连带习俗文化的基础。煤作燃料源,烧成周期一百三十小时左右,升温1300℃,氧化焰气氛,有自制的“药计子”、“老线”、“炷”作为火兆测控温度。具体操作上的“刨哨”、“盘母火”、“小火大火”、“行功亮巷”、“发药计子”、“烧老线”、“扫毛”、“罢火钩窑”等等,均有难以名状的奥秘。所以,我将这种窑炉及一火铸成的焙烧过程总结为:传统的实际经验、科学的工艺技术、虔诚的行业迷信三位一体的绝妙结合。算是我事陶近四十年来,专注于家乡瓷技研究的一点得意体会吧。

《红底玉缕耀瓷刻花松竹万年青纹中国吉祥》

陈炉陶瓷是个历史,前任做过的放在那,以专业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其上储存的密码会告知我们那些过程的;而近一些的我们也曾参与过。再者,它用料和工具、设施那么简单,烧成时间却那么长,温度那么高,可谓是最忠厚、最老诚的最后一位早逝前式遗留者了。所以,需用以对历史负责任、对行业的确热爱、对家乡无比深情的真善诚实的良心面对它;需用最起码的将中国陶瓷的整个历史现实与其相结合的、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它;需用以既知晓传统制瓷做法、又精通现代陶瓷工艺技术、把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相结合、全面科学的专业水平来研究它。以历史上著名的佛山镇、景德镇、丁蜀镇、朱仙镇四大名镇来说,前三个都是出陶瓷而扬名的,为何没列曾有“十里陶场”的黄堡镇哉,更何况名不见经传的陈炉镇尔?陈炉只是大中华、大陶瓷的沧海一粟,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研究它的陶瓷历史、技术与艺术、文化与民俗、尚没有关于它的一部或薄厚深浅、较有水平、正确而可信的理论专著,甚至是一篇论文。虽然近来有不少热心者看好此处,但不一定要在没有丝毫实物证据的情况下,钻因小地方笔误、造出无法破解的年号谜团的牛角尖,非说其制瓷历史创于北周而早于山东寨里窑甚至浙江德清窑,或者元明即有珠明料使用而先于景德镇;还是凭只进镇几天就断言找到了整个北方窑的坐标,可改写中国陶瓷史云。忆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虽然亲临陈炉镇调查,却还是将其放进地方志中有记载、但还要考古证实的窑口之列。五十年代中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守智、梁任生二位先生奉张仃院长之命到陈炉镇普查采集,赶着毛驴驮了一驮粗瓷样品“回朝复命”,并组织参加了中国陶瓷赴法展览和建国十周年陶瓷展,也只说了该瓷甚有地方特色。相较一九五九年三月至六月,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考古研究所泾水队长唐金裕先生带五位专业人员,并有西北大学考古班14位同学,为配合铜川市的生产建设,在“黄堡镇、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等进行了重点调查……并在黄堡镇进行了发掘”,而对“陈炉镇现在还有发达的烧瓷业”一笔带过。我们除钦佩这些大家谨慎严格的治学精神以外,是否也应该思考一下他们此论此作的理由呢?

历史也好,陶艺也罢,抑或学术,均要不得半点的浮躁、夸大与投机。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中华民族做人、做事、做学问准则来对照,是否需要稳稳心绪,正正方向,回头静静地看看,细细地品品我们的对象——陈炉瓷风形同她的人和地方一样朴实自然而又韵味深长,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喜悦和淋漓酣畅的亲切享受。这份宝贵的、精神的人文遗产与难得的、瓷乡风貌浓郁的自然景观,于当今科技信息飞速发展、思想观念骤变异呈的时代里尚能存在,使大多数知道或见过它的各界人士激动不已,况乎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又专操此业者哉!所以,我爱她,也未离开过陶瓷,对他们的感情只会更加纯真深厚,因为我的生命、家园、事业全部都在这里面……

猜你喜欢

陶瓷
王立新陶瓷艺术
王立新陶瓷艺术
王立新 陶瓷艺术
王立新陶瓷艺术
漂亮的陶瓷彩绘
王立新陶瓷艺术
金意陶陶瓷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