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笼盔文化研究
2020-06-20潘慧鸣关键
潘慧鸣 关键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403)
0 前言
彭城镇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它曾经是磁州窑主要的日用瓷器生产地之一。彭城镇生产陶瓷历史悠久,当地人在生产陶瓷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瓷器生产的痕迹,这些痕迹不断地渗透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当中,与当地居民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些联系中最突出的便是彭城镇旧街区的房子。旧街区的房子与其他地方房子看起来不一样,其他地方房子外墙用的是砖块搭建,而彭城镇旧街区的房子外墙是使用废弃的烧制瓷器的匣钵来进行装饰,这些匣钵在当地称之为“笼盔”。 “笼盔”搭建或装饰的房子,既古朴特别又具有历史的时代感,它们在彭城镇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地人也称这些用“笼盔”来装饰的房子外墙叫作“笼盔墙”。“笼盔”不仅是陶瓷产业的遗存产物,也是磁州窑陶瓷文化的历史见证,为后人对磁州窑的制瓷历史研究提供了生动、活灵活现的实物参考。
彭城镇人使用“笼盔”来装饰房子外墙的建筑景观在国内也不是独一无二的,除彭城镇以外,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横口村、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北治镇甘泉村、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八义镇等地的窑口附近,也出现了使用废弃“笼盔”来进行建筑外墙装饰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都是陶瓷手工业在悠久的制瓷历史当中的文化呈现。
“笼盔墙”文化是彭城镇陶瓷历史文化的体现,也是磁州窑陶瓷烧制繁荣鼎盛的历史见证。笼盔作为一种当地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它来源于自然,又反过来影响着自然,它与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的存在对当地矿产资源以及陶瓷工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地人使用废弃的笼盔进行房子的外墙装饰,是对笼盔体积庞大、厚重,不易填埋等特性,进行的一种陶瓷工业废弃物资源优化的处理办法。但是它以这样一种形态出现的时候,对于环境来说,是保护还是破坏呢?
本文从磁州窑的最大产瓷区之一的彭城镇入手,以磁州窑陶瓷烧制的保护器具“笼盔”、陶瓷窑炉的烧造工艺发展等技术角度为主线,分析磁州窑“笼盔”的手工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从而思考探索陶瓷手工业、工业的产物与生态自然资源、人类社会、能源经济等如何和谐共处等重要问题。
1 笼盔与自然的关系
图1 彭城镇笼盔外型
“笼盔”,也叫匣钵,是人们在陶瓷烧制过程中,为了避免窑内产生落渣、落灰等影响到陶瓷产品的质量,提高陶瓷产品的成功率以及保证陶瓷外观的完美而根据器型的大小制作的一种容器。它具有耐高温、导热性、透气性以及稳定性的特点。匣钵在陶瓷烧制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可以避免陶瓷与火焰的直接接触、减少落灰,以提升产品的质量;第二,匣钵经过高温烧制,其中的金属元素被提炼,使得匣钵的强度极高,便于在窑中摞叠;第三,可以循环使用,一直到残破 。
随着陶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窑炉技术的不断更新,笼盔作为在陶瓷烧制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标准生产容器,也在改良过程当中被新的材料、新的形态所取代。而彭城镇曾经作为北方陶瓷主要产区的工业重镇之一,在经历了朝代的不断更迭,陶瓷烧造窑具“笼盔”,也随着陶瓷产业的兴衰在陶瓷生产中不断地重复被利用,被废弃。那些破损的、不适用的笼盔,最终成为了工业遗存。为了充分利用资源,笼盔也再次被利用,融入于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当中,成了与他们生活密不可分的物质存在。当地的居民充分利用笼盔中空、防潮、隔音的特性,用来建筑及装饰房屋,而笼盔便成为了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1.1 笼盔的原材料
彭城镇的矿产资源丰富,除了煤、铁矿藏之外,瓷土资源储藏量也很大,其用途范围之广,有缸土、笼土、白碱、黄土、砂子、耐火粘土、灰、黑碱、三节土等 ,主要以青土和缸土为主,青土分为大青土、二青土,它们都是作为陶瓷的坯料,白碱是我们常称的化妆土,因磁州窑坯料较黄,白碱可以作为坯料装饰,增加坯体的白度,黄土则是为磁州窑常见的黑釉原料,而“笼土”是专门用来制作窑具匣钵的一种原料,其土质具有粗硬、耐高温的特性。笼土与缸土在矿藏当中的同一层次,在90年代初期开采量五分之一,余量在1000万吨以上 。
图2 彭城镇馒头窑笼盔头朝外的建筑方式
1.2 笼盔的制作工艺
磁州窑笼盔的成型工艺以泥条盘筑法、拉坯成型为主,它的外表一般为古铜色、深褐色、深黄色等,呈圆柱直筒状,直径和大小根据烧制的器形的需求制作不一,主要口径及高度尺寸有:20CM×60CM、40CM×30CM、50CM×30CM、15CM×20CM等。且其外部是凹凸的平行线圈,因为“笼盔”是筒状物,其自身高度越高,承受力度也越弱,越容易崩塌,凹凸线圈的作用是增加笼盔受力的强度。彭城镇的窑具与其它窑口的窑具有一些不同,首先在称呼上就有差别。一般来说,烧制陶瓷的保护具器都统称“匣钵”,但在彭城当地,人们把它们叫作“笼盔”。“笼”是指用竹篾、木条编成的盛器物,它的引申义为“遮盖、罩住”的意思。“盔”本义是“钵”,一类容器,用来保护头的帽子等,“笼盔”两字把保护陶瓷的状态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个名称在磁州窑系的其它陶瓷主要的产地也是这么使用,说明当地的烧窑技术也是以“馒头窑”为主,而且烧制的器具也是同一窑系。
一般的常见匣钵是上下密闭容器,而磁州窑系的匣钵——“笼盔”的结构通体是一个圆柱体,一边无盖,另一边带“眼”。带“眼”的这一边,当地人称之为“笼盔头”。笼盔头的“眼”是一个约10CM的圆形小洞,此洞是为了方便烧窑时走火,既使陶瓷在烧制过程当中温度能够均匀加热。一般的柴窑,装窑位置较低的地方比位置高的地方温度较低,瓷器不容易被瓷化,所以在笼盔的头部开个小洞,是为了加强瓷器的空气流通,受热均匀。根据烧制的器型不同,笼盔的成型工艺也不完全相同,除了头部有“眼”的笼盔,也有头部不带眼的笼盔,它的口径为50CM,高度为30CM,一般是作为烧制盘子的容器。烧制盘子的笼盔与一般烧制瓶子、碗的笼盔不同,其头部无“眼”,外壁光滑无平行的凹凸线圈,这种笼盔的制作工艺与盘子较为低矮,不需要开“眼”的特性有关。但此笼盔除了作为盘子的烧制容器之外,它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即作为其它口径较小的笼盔的顶部盖子使用。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笼盔头部的侧面,前侧后侧也分别有4、5个约1-2CM的小洞,远看像在窑中透气走火,方便空气流通的小孔,但其实上这些小孔并没有穿透到笼盔内部,只是穿透表层,这是因为笼盔体积较大,工匠们在完成笼盔的制作之后,双手从拉坯车上取下笼盔或者搬运笼盔时留下的手指印痕,这些手指印痕在笼盔烧制的过程当中,也一并烧制成型。
1.3 笼盔的装烧工艺
不同的窑炉,坯品入窑的装烧工艺也不同,笼盔的装烧工艺始于北齐时期,笼盔的装烧有多种装烧方式,根据不同的器型需求进行相应的保护烧制方式。磁州窑的一般的装烧方法有“窑柱、托座、支钉、支顶匣钵、支圈、支垫、垫饼支烧、石英砂堆叠烧等方式 ”。磁州窑从战国、汉代时期就开始烧制釉陶,当时的烧制以支烧为主,到了三国、晋和北朝时期开始烧制青瓷,随着精细瓷器的出现,多功能以及多种形状的匣钵也随之出现了,形状也各有不同,如方形、匣形、盒形等。以“馒头窑”为例,如一些罐、缸坯,因其体积大,可以直接明焰烧制,就不需要用到笼盔。而碗、盆、瓶之类的器型就得入笼盔进行烧制。
其中以碗的装烧为例来进行笼盔装烧方法讲解:首先检查笼盔,检查有无破损开裂,并将笼盔上的灰尘清扫干净,其次为了防止器物与笼盔烧制时粘在一起,需在笼盔底部和口部涂上白碱或者高铝涂料,第三,坯品放入笼盔时,需要清除灰尘,并且轻拿轻放,放平正 。初期使用“馒头窑”,装烧方式为:约10-15个碗摞叠一起,一次3摞递入窑内让装工放置在摆好的底托上,并在其上扣一顶碗,用笼盔罩上,这便装得一个笼盔,然后重复按此方法操作,一般大的碗窑内可以容纳13行24批笼盔,摆放顶部呈梯形样式,而明焰烧制的罐,直按大罐套小罐的方式排列在装好的笼盔顶上5。且还要注意温度不同产品的高温及低温的需求来装置在相应的温度区。
而“倒焰窑”窑身较低,一般是一器一笼,或者一笼多器,操作较“馒头窑”的装坯方式简单。与“馒头窑”相似的一点也是得按窑内温度的高低装烧不同产品。坯品装饰入笼盔后,按照方形窑使用平行倒排列,圆窑使用错列排列或平行排列的方式来装窑。
隧道窑的装烧方式难度较大,若有不慎,易发生倒车事故,所以要求装窑时,窑车当中笼柱装直,两侧笼柱顶端向窑车中心线倾斜3——5厘米,要求适当上密下疏,通过安全门检查,车上笼柱均匀排列,间距适当,笼柱脚稳柱直,且笼的大小最好一致,如不一致相邻的窑车装得一致,目的为了气流畅通5。
2 笼盔与工业的关系
2.1 磁州窑的窑炉发展
磁州窑笼盔大量使用、停滞甚至淘汰是与磁州窑窑炉的技术发展分不开的。磁州窑的窑炉并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它也是经历了从无窑到有窑、从低温到高温这样一个过程。磁州窑从五代至北宋前期主要以木柴作为烧制陶器的主要燃料,宋中期是以柴烧向煤烧过渡的阶段,直到北宋时期,随着烧造工艺的变化,完全使用煤来进行烧制 。陶瓷的烧成与否与窑炉有着很大的关系,陶瓷的烧成成本占总成本的30%以上,降低烧成成本就是为了降低生产总成本,以增加更大的利润。窑炉的改变与发展,是人们为提高陶瓷产量、节能降耗而进行的工艺改造。 从远古至今磁州窑的窑炉结构及烧制工艺的发展变化来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2.1.1 五代至北宋前期
这个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窑炉还未出现,陶器的烧制以柴草的堆烧、坑烧为主,这样的烧制方式只能烧制低温的陶器,无法对温度进行控制。但是作为一种原始的烧制方式,人们能够烧制出以供生活使用的陶器,它为后期窑炉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据1990年《邯郸陶瓷志》记载,从考古当中发掘的遗址当中来看,商代以前的窑炉是没有固定的窑墙、窑顶及烟囱的“直焰窑”。直焰窑可以满足当时烧造的陶器的低温要求 。
2.1.2 东周至建国前
窑炉技术有所改善缘于武安县午汲古城古窑遗址发现的,东周和春秋战国时间的窑遗址,该时期这种窑的特点是火焰的流通方式从原来简单的直焰上升改到半倒焰、半平焰的混合方式,叫作半倒焰窑,从北宋中期开始,柴烧向煤烧的过渡,使得窑温逐渐升高。从东周到建国前二千二百多年间,一直延用这种窑,因为其窑炉外型与馒头相似,所以被人们称为“馒头窑”。“馒头窑”一直是北方陶瓷烧制的主要窑炉,也被人们称之为 “磁州窑” 。
2.1.3 建国前期至五十年代末
“馒头窑”在长时间的使用下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如能源利用率低,燃烧产生的烟气对空气污染严重。在窑炉烧制技术不断改进的情况下,到了五十年代末,一直沿用了千年的“直焰窑”被“倒焰窑”所代替,从此烧窑和装饰窑难度降低,劳动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在能源节约方面达到节煤较之前的50% 。“馒头窑”也逐渐在倒焰窑取代 。
2.1.4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
为了提高生产效果以及适应大规模的连续化生产要求,人们又研制出了可以取代“倒焰窑”的“隧道窑”。“隧道窑”的基本特征是其窑体外形像一条隧道,可以连续性的生产,产量高。 “隧道窑”比“倒焰窑”在能源节约方面再节煤50%,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得到降低,劳动环境也随着改善。
2.1.5 八十年代至今
普通隧道窑改成节能隧道窑,相较之前的隧道窑又节约煤能源13.5%,并向煤气烧窑、电力烧窑发展,窑型也增加到梭式窑、辊道窑。能源也从污染环境的煤矿发展到天然气、电力能源。磁州窑窑炉的改进与发展,是陶瓷烧制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它不仅提升了陶瓷产品的质量,陶瓷产品的销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成产总成本降低,利润增加,劳动人员的生产条件以及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劳动资源分配也相应增多,且窑炉的改进对环境也起到了改善的作用。这是人类工业的进步,使人们双手能够得以解放,使用机械进行更高难度的作业。
2.2 磁州窑造型对笼盔的影响
磁州窑的造型风格多样,主要以民用的生活日用器具为主,如碗类、盘、碟类、瓶类、钵类、盆类、罐类等。在这些器具中,较为精致的一些产品,如黑釉酱彩碗、黑釉直壁碗等。一般采用笼盔烧制3,其它以石英砂堆叠烧或者采用支圈等装烧。磁州窑器型的标准化,也意味着笼盔外形的标准化。
2.3 磁州窑陶瓷产量对笼盔的影响
磁州窑的制陶历史悠久,可以从7500年前的石器时代追溯,磁州窑从制陶悠久的“磁山文化”、“龙山文化”等历史开始,宋元时期达到陶瓷烧制顶峰。彭城镇作为磁州窑的重要产区之一,在另一个重要磁州窑的产区——观台窑元末明初停烧的时候,它的产量不仅没有停止,还不断地在增加。因为各种原因如景德镇陶瓷的兴起、人们对瓷器风格喜爱的倾向以及磁州窑风格的停滞不前、社会不稳定等原因,使得磁州窑在清末的时候逐渐衰败,一直到20世界50年代才开磁州窑的复烧 。磁州窑虽然有过衰败时期,但是因为烧制的历史悠久及产量极大,笼盔的数量也相应地增多。
3 笼盔与人及社会的关系
3.1 在资源利用方面
彭城镇作为民用瓷器的主要产地之一,它所生产的大量民用瓷器生产出的大量笼盔,是生产陶瓷的必须附属品。这些大量的笼盔的产生缘自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当这些资源完成了开采、制作、成型、烧制、使用等一系列的生命周期之后,笼盔在逐步的老化当中破损,或者因为陶瓷产业的衰败而被存置、丢弃。我们常见的陶瓷残次品、破损品,因其破损后在功能上不存在使用价值,或是破损成为利器被人们作为垃圾填埋于土中,但作为破损或是不适用的笼盔,它相较于陶瓷制品来说,体形较大,厚重,占地较多,搬运起来不方便,如果像陶瓷残次品那样处理,填埋困难。但是其独有的特性,为人们提供了资源再利用的条件。它体积较大,在不断地入窑烧制当中,其中的金融元素被高温提炼出来,增强了笼盔的硬度,不容易坏。当地人把它带入了生活当中。最常见的是当地人用来砌房屋的墙壁。当地人们建房先是使用当地的土烧制的坯砖砌成,这些坯砖温度较低,长时间使用容易损坏,所以人们利用笼盔体积大、结实,一个笼盔可以抵好几块砖,且内部中空、防潮、隔音的特性作为外墙使用,这样使得整个房屋建筑就更加结实、防寒、防潮以及保暖。笼盔还可以作为人们家庭中的凳子、床腿等各种可以想象及使用的场合当中。
磁州窑的“馒头窑”在后期的建筑材料当中,使用笼盔作为主体建筑的使用及装饰。笼盔除了体积大,省砖,坚固的特性之外,耐高温也是作为窑的最佳选择。窑的特性就是要耐高温。馒头窑当中笼盔的建筑方式不像一般房屋,一般房屋的笼盔直立,笼盔头朝下或者朝上,而在建窑当中,笼盔倒放,头朝外,这样不仅加厚了窑壁本身,而且笼盔头的圆形结构作为窑壁外部的装饰,为馒头窑增添了装饰美,使得馒头窑更具有观赏价值和人文价值。
3.2在技术改造方面
笼盔从北齐开始使用,一直到了金代,根据器物造型的需求,筒式匣钵(俗称笼)加高,去掉支钉改为多器叠烧,从六十年代开始,陶瓷生产由粗瓷改成细瓷,笼盔也按产品的形状以及大小来进行相应的标准制作,沿用至今10。据1990年《邯郸陶瓷志》记载,笼盔的特性要满足在窑炉内可以多少次用、耐高温,“包含机械强度、导热性能、热稳定性、耐火度、重烧收缩、形体结构等都是影响笼盔的因素”10,所以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陶瓷产品的质量。制作笼盔的主要原料有粘土原料、高铝原料以及熟料等。笼盔的利用次数与笼盔的制作技术有很大的关系,在《邯郸陶瓷志》中记载,五十年代以前的笼盔的配方使得笼盔的性能较差,容易破碎,反复利用次数仅为10次。随着隧道窑窑炉技术的改进,笼盔的配方也相应地进行了改进,反复利用次数可以达到60次以上。
笼盔的原料加工一直是在各陶瓷厂当中分散加工,笼盔原料在生产过程当中会产生矽尘,粉尘污染较大,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陶瓷工业在笼盔材料上、经济上、技术上给予支持,1979年以后,陶瓷厂把笼盔的制作部门从各厂当中分离出来,先是与石粉厂一起合并,后来又单独独立成为匣钵厂,分散加工改成了专业加工,使用湿式加工,改变了工艺,提高了原料的质量与效率, 也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使得工人在操作当中减少粉尘对身体的影响,减少尘肺病产生的机率。科学生产,改善技术,加强分工,稳定社会对磁州窑陶瓷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在精神文化方面
从笼盔在人们住宅当中的建筑构建再利用当中可以看到,笼盔已经融入到彭城镇人们的生活情境当中,从它初始的原材料开采、在手艺人手中的笼盔成型生成,到对赖以生计的陶瓷制作入窑的保护性、以及对人们遮风挡雨的房屋融入,是一种从物的保护到人的保护的一种形态转变,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的二次形态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资源重复利用的节俭、节约的意识形态,还是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崇拜和敬仰,是对生命资源的一种态度认可,也是人们对融入于它们生产生活当中的一种存在情结。
4 小结
笼盔的产生及发展在磁州窑发展的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瓷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是人们劳动的智慧结晶。当地人擅于利用本土资源创造了历史使之成为历史时期有价值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关注。
(1)在陶瓷工业发展的过程当中,笼盔的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在陶瓷工业生产当中占据十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改善了笼盔的制作工艺,从而改善了工人的工作条件及环境,使得陶瓷生产流程更加环保及人性化,工作条件改善了,人们才有更多时间投入到更优良的生产当中去,陶瓷产品质量及产量才会有更多提高,产量及质量的提高才能保证人们在生产当中的稳定经济来源,所以加强陶瓷的科学技术发展是当下需要纳入陶瓷工业生产的计划当中。
(2)笼盔制作技术日趋成熟的同时,其破损品作为一种难降解的工业材料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人为地组织去利用这种工业材料,使之融入生活当中,成为了一种地方文化特色文化,但是这样的特色,是否是一种长效的举措呢?当下我国很多陶瓷产区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工业遗存问题。目前常见的方式是陶瓷产区打造特色小镇,没有打造特色小镇的,那些工业遗存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废料。对于工业废料进行再加工,也是同样需要科技的不断进步。
(3)除了本文研究主体“笼盔”存在着以上提到的问题,实际上,它的被保护对象——陶瓷残次品,何尝不是也以这样的形态去进行物尽其中的转换,但大多数破损品也都成为了工业垃圾存在于生态环境当中。本文目前只探讨了笼盔与人文社会环境的转换问题,但是除了陶瓷相关的工业遗存,其它工业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它们的处理方式又是如何呢?我们思考的问题不能仅停留在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之上,如何长效地利用资源,使得资源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并且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互协调发展,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注释
①叶喆民.中国磁州窑上卷[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12:295.
②邯郸市陶瓷总公司.邯郸陶瓷志[M]. 合肥:安徽新华印刷厂,1990.10:2.
③邯郸市陶瓷总公司.邯郸陶瓷志[M]. 合肥:安徽新华印刷厂,1990.10:3.
④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邯郸考古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4:440
⑤邯郸市陶瓷总公司.邯郸陶瓷志[M]. 合肥:安徽新华印刷厂,1990.10:133.
⑥王建中.中国古代名窑.磁州窑[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5:70-76.
⑦邯郸市陶瓷总公司.邯郸陶瓷志[M]. 合肥:安徽新华印刷厂,1990.10:131.
⑧邯郸市陶瓷总公司.邯郸陶瓷志[M]. 合肥:安徽新华印刷厂,1990.10:5.
⑨邯郸市陶瓷总公司.邯郸陶瓷志[M]. 合肥:安徽新华印刷厂,1990.10:13.
⑩邯郸市陶瓷总公司.邯郸陶瓷志[M]. 合肥:安徽新华印刷厂,1990.10:132.
⑪王建中.中国古代名窑.磁州窑[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