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病位证素分布特征及其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2020-06-20张傑屹林雪娟
张傑屹 ,林雪娟 *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省2011中医健康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被证实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关系密切[1],是CG发生的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研究表明,Hp的感染率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2],目前大部分的研究以辨证分型为主,对证的相兼及变化情况尚不十分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优势的发挥。因此,本研究应用证素辨证的方法,探讨CG的病位证素分布特征及其与Hp感染情况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CG的诊断标准 CG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3],以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作为其确诊的金标准[4]。
1.1.2 Hp的诊断标准 Hp诊断标准参照《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5]:① 胃黏膜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RUT)且组织切片染色阳性;② 胃黏膜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RUT)且13C-UBT(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③13C-UBT阳性。符合上述三项之一者可判断为Hp现症感染。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CG西医诊断标准者;② 年龄16~70岁;③ 患者同意参加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 合并胃大部切除、胃溃疡及病理诊断疑似有恶变者;③ 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④ 不能主观表达不适或不愿配合调查者。
1.4 研究对象 收集2018年3—10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脾胃科门诊及住院部的CG患者354例,根据胃镜及Hp诊断结果分为2组,其中,符合CG诊断标准且不伴Hp感染者为Hp阴性组,共176例;符合CG诊断标准且伴Hp感染者为Hp阳性组,共178例。所有病例均经电子胃镜与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CG。
1.5 四诊信息采集 参照“临床常见600症状的辨证意义”,制定统一规范的四诊信息采集表,由2位经过系统培训的中医人员,按照中医传统四诊方法,进行四诊信息的标准化采集,并做好记录。
1.6 证素辨证标准 依据朱文锋教授《证素辨证学》的辨证标准[6]:根据四诊信息在诊断中的权重,以加权阈值法确定证素。证素积分≥70且<100,即为1级轻度病理变化;证素积分≥100且<150,即为2级中度病理变化;证素积分≥150,即为3级严重病理变化。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 21.0统计软件,并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慢性胃炎不同Hp感染情况的病位证素分布特征 Hp阴性组病位证素以胃、脾、肝为主,还涉及心神、胆、肾、肺、大肠、胞宫;Hp阳性组病位证素以胃、脾、肝为主,还涉及肺、大肠、肾、小肠、心神、心、胆、胞宫,见表 1。
表1 Hp阴性组和Hp阳性组病位证素分布表(频率>10%)
2.2 CG病位证素与Hp感染发生的相关性 对CG的常见病位证素胃、脾、肝与Hp感染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经 χ2检验,证素胃、脾的 χ2=12.747、63.912,P=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证素肝的 χ2=1.625,P=0.202>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证素胃、脾与Hp感染情况存在显著相关,证素肝与Hp感染情况不相关,见表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证素胃、脾与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将CG病位证素胃、脾作为自变量,Hp阴性组与Hp阳性组作为因变量,对病位证素胃、脾与Hp感染情况进行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明确病位证素胃、脾与Hp阳性组发生的相关性。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病位证素胃的P=0.000<0.05,提示在CG中相较于Hp阴性组,证素胃对Hp阳性组的影响更大。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病位证素脾的P=0.000<0.05,提示在CG中相较于Hp阴性组,证素脾对Hp阳性组的影响更大。
表2 CG病位证素与Hp感染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表3 CG病位证素“胃”与Hp发生的相关性分析(n,%)
表4 CG病位证素“脾”与Hp发生的相关性分析(n,%)
3 讨 论
许多学者认为,中医证候与Hp感染情况存在着 相 关 性[7-10],导 师 团 队 的 早 期 研 究[11-12]也 证 实 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讨CG的中医病位证素特征及其与Hp感染情况的关系,本研究对354例慢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情况与病位证素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CG的病位涉及多个脏腑,主要以胃、脾、肝为主,同时还涉及心神、肺、肾、大肠、胆、小肠、胞宫和心等。
CG在临床上常见于腹胀、腹泻、脘痞、纳呆、呕吐、反酸等症,此多得之于邪犯中焦或脾胃虚弱者,因中焦气机失衡,故血气运行不畅,气机阻遏不能行,水谷不化,清浊不分,受纳无权,故本病病位属于中焦脾胃。有研究表明,情志因素与CAG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3-14],肝主疏泄,具有条畅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脾胃属土,肝属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五行生克维持着相对平衡,若木旺乘土、土虚木乘或土旺侮木,则可见土壅木郁而发病,在临床上多见于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肝脾不和等证[15-17]。脾胃居于中央灌四旁,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荣养五脏六腑。故脾胃昌,则正气得养;脾胃伤,则百病由生。脾胃乃气血化生之源,故脾胃之病,往往不拘本经本脏,还与诸脏腑密切相关。结合本研究,可以明确CG作为脾胃病,其病位除了胃、脾相关,还与肝、肾、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显示,CG的常见病位证素胃、脾、肝中,证素胃、脾与Hp感染的关系密切,证素肝与Hp感染不显著相关。
有研究指出,Hp相关性的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18]。中医认为,CG的发病与饮食、情志、药物、外邪(Hp感染)和体质素虚等多种因素相关[4]。CG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泛酸”等范畴,其症状特征多集中在胃脘部。《临证指南医案》[19]言:“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可见本病和气机的升降密切相关,而Hp作为一种外邪,于脾胃之处与正气相争,阻遏气机,郁久化热,导致脾胃的功能失常,脾失升清,胃失和降,导致中焦枢机不利,阻碍脾胃生化。随着Hp感染日久,损耗正气,亦或患者素体中气不足,故可发为虚证。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CG伴Hp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利用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优势,在改善症状,调整胃黏膜功能,提高患者抵抗力,提高Hp根除率、降低Hp复发率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20]。
综上所述,CG从中医角度而言,不仅因胃的功能失调所致,同时涉及多个脏腑,其中以脾和肝的关系最为密切,一方面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西医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认知的区别。因此,开展慢性胃炎Hp感染情况的证素研究可以实现中西医在认识与防治本病过程中的优势互补。由于目前治疗不够规范,Hp根除率较原来降低[21],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开始使用中药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因此从中医角度准确认知与把握其发病本质对防治该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在Hp感染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证素特点,运用证素辨证的方法对疾病进行分析,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医在认识中的局限与不足,实现对疾病病位更加精准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