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研究
2020-06-19王建滨郭斌刘宁
王建滨 郭斌 刘宁
摘 要:以山东省首批推荐的16所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方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方法,从组群逻辑、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路径。
关键词:专业群;组群逻辑;山东省;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2-094-07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落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拉开序幕,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申报工作的通知》,开始启动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经过遴选,2019年5月有16所院校被确定为首批推荐单位[1]。
专业群建设是将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专业或者针对新兴产业所需的专业,通过整合的方式集中在一起,打通专业之间的边界,实现“跨界”人才培养的目标。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山东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剖析山东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为其它区域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省教育厅公示的16所院校为样本,其中,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14所,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2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7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6所,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名列前茅。立项院校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详细规划了建设期内的建设目标、建设路径和内容,反映出高水平专业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建设方案中,每所申报院校对应2个高水平专业群,共计32个。从样本涉及的专业大类看,财经商贸5个,电子信息5个,装备制造9个,农林牧渔3个,土木建筑2个,旅游2个,交通运输2个,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各1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覆盖面广、地区差异显著,适应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需求,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2.研究维度
高水平专业群的显著特征体现在“高”,是专业建设的升级。“怎么组,建什么,如何建”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群亟待解决的问题。“怎么组”是组群逻辑,“建什么”是建设目标,“如何建”是建设内容,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制约着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结合“双高计划”申报书,对研究对象进行三级编码,见表1。
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各立项院校的建设方案进行分析。文本分析法是通过挖掘、检索文本的特征项,来确定其立场、观点、价值和利益的研究方法[2],研究中采用NVivo10 作为研究工具,NVivo 是目前流行的、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质性分析软件。首先,对每所学校的建设方案进行编号导入NViVO的内部材料(Internals);其次,为每一个案例设置了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组群逻辑建立一级编码;第三,针对每个案例的一级编码,根据建设内容设置二级编码,由两名研究者通读案例的相关内容,对比分析设置三级编码,最终形成文本编码表,利用NVivo 10的编码比较功能对研究者的编码进行比较,一致性为84.12%,大于80%,信度在可接受的范围,适合进一步分析。
二、组群逻辑分析
高水平专业群是专业由离散走向融合的结果,是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组群逻辑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出发点,高水平专业群并不是专业之间简单的组合,而是依据专业、职业、产業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的,其效果“1+1>2”[3]。组群逻辑的出发点是保证专业群内部各专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适应新时代产业结构升级改造需求,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效益。本研究从组群逻辑方面对立项院校的建设方案进行了查询,结果如表2所示。
从查询结果看,职业院校组群逻辑包括四类模式:基于产业链、基于职业岗位群、基于产业复合型人才和跨界要求、基于专业类属。第一类随着产业体系的成熟和新技术的融入,产业链发生变化、延伸,按照“产前-产中-产后”链条,依据“双链对接”的思路,组建相对应的专业群;第二类在分析不同类职业岗位设置的基础上,按照岗位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组成专业群。第三类基于产业技术升级对复合型和跨界人才需求,考虑交叉专业的优势组成的专业群;第四类基于相同的专业基础,服务面向一致,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分析发现,对接产业链和职业岗位链是外部需求,各专业协作、资源共享是内部需求,专业群在组建过程中瞄准“高水平”,体现在“高起点”“高标准”“新突破”和“成果高水平”上,但是,产教融合的维度不广、层次不深,难以维持专业群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缺乏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持续动态匹配[4]。
三、建设目标分析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目标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办学理念和自身条件设定的预期建设结果,即经过建设所要达到的状态,如表3所示。它是学校制定建设方案、政策和制度的依据,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专业群建成标志、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水平专业群的核心目标。
1.专业群建成标志
2018年,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谢俐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工作会中提出了“特高”计划,强调着力建设一批支撑、推动、引领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其表征应体现在“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5]。“当地离不开”是指瞄准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组建专业群,发挥优势专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业内都认可”是指专业群的水平既要被所面向的行业企业认可,又要被高职教育界的同行认可;“国际可交流”是指高水平专业群不仅要聚焦国内,更要放眼国际,在世界高职教育的舞台上传播中国经验,打造中国范本。
从查询的结果看,32个专业群在建设方案中针对建成标志做出明确定位。其中有4个专业群立足国内,打造国内一流,1个专业群立足国际,打造国际领先,24个专业群同时立足于国内和国际,突出“高水平”,打造专业群,只有3个专业群在建设方案中点出“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完整特征。可见,专业群设置同质化,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差异化和特色化的要求,并且存在着雷同的问题。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设定的教育活动预期结果,即对学生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设计,它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服务面向三个方面。经查询,结果如表4所示。
分析发现,32个专业群中只有16个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服务面向”三个角度进行系统阐述。培养目标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伴随着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立项院校立足于办学特色、专业内涵发展、区域特色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水平专业群是专业之间的复合,将人才培养聚焦于“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三个特征要素,凸显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水平,打破传统单项应用型。
培养规格是专业群对培养对象所需的能力和知识的基本要求和规定, 反映的是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部分应达到的水平和程度, 并阐明相应的人才类型和人才层次的特性要求, 是对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的规定[6]。28个专业群能够从三维目标阐述专业群对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说明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在建设过程初期理论探索不深,对人才培养规格把握不准。此外,只有7个专业群针对群内专业个性展开了培养规格细化,有助于人才培养定位。
服务面向是根据“双链对接”关系,阐明专业群所对应的就业岗位。经查询,只有23个专业群阐明专业群的服务方向。基于“命运共同体”各方,在专业群服务发展和相互磨合、相互适应中寻找最大同心圆,在推进高水平专业群落地生根过程中厘清各方的自身需求和切实权益[7]。
四、建设内容分析
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蓝图,集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于一体,强调“过程管理”,其衡量指标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学分制改革、1+X试点。经查询,75%专业群将人才培养模式瞄准“校企合作”,施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有5个专业群强调职业教育立足点,如能力本位、素质本位,3个专业群以学生分流和学制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立,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构建时要分别设计,再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查询发现,只有3个专业群构建了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大部分专业群只注重课程体系建设,导致人才培养中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项目难以融合。
此外,为落实职教20条,在人才培养方模式中,23个专业群提出1+X试点,11个提出建立学分银行,7个提出实行弹性学分制,这为人才培养注入了活力。但是,高水平专业群立足于“高起点”,人才培养也应体现“高水平”,这就需要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的建立,但只有5个专业群提出建立评价机制,具体如表5所示。
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有效途径主要从“课程、课堂、教材、教法”四维向度入手。“课程”资源主要聚焦于平台资源、金课(在线课、优质课、共享课)、仿真课、培训课、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库等方面,呈现形式多样化,致力于打造各专业资源共享的“套餐超市”。但是,很多院校将精品资源课、微课等资源作為课程建设的重点,专业群课程资源碎片化、颗粒化仍是制约短板,应通过建立有效的认证标准,来保证资源建设的有效性。但只有3个专业群明确提出建立认证保准和交易机制。
“三教”改革解决的是“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问题,影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8]。在双元育人机制下,高水平专业群立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大力倡导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开发信息化资源,完善教材建设管理机制。高水平专业群强调的是服务于产业、行业,但是新技术、新手段、新标准更新速度快,教材的使用周期能否与时代同步,却是一个瓶颈所在,只有极少数专业群提出建立修正教材机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为此,各专业群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信息化手段引入课堂,借助新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模块化”“任务化”“情景化”,教学手段呈现多样性。教学方法成功与否,涉及到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但只有4个专业群提及,具体如表6所示。
3.师资队伍建设
搭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高水平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的聚焦点,应淡化传统师资专业的“专属性”,满足共享专业需求。“引进”“培养”“提升”“双向交流”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主要抓手。“引进”主要是指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且富有行业权威和国际影响力的行业专家、领军人才;“培养”和“提升”是指培养专业(群)带头人、技能名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方法采用“分类、分层、分级”;“双向交流”是指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的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
德艺双馨是教师素养提升的衡量目标,仅有4个专业群从师风、师德方面提出建设措施,反映出院校在建设过程中过于强调“技”,忽略“德”。此外,将“高水平‘双师队伍”定位高水平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专业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和有效机制,来实现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的整合,才能为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具体如表7所示。
4.实践教学基地
从专业群的实践教学要求出发,项目院校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途径,使实训基地符合专业群各专业的职业功能定位,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定位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形式多样化。在建设过程中,除单项实训室外,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建设开放性、共享性实训中心;以职业特定技能训练为基础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专门化方向实训室;根据专业群面向的技术或服务领域,将实训室组合为若干技术或工程中心,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平台,满足基于工作过程实训和技术服务的要求。此外,专业群实践基地建设还以实施群内对接产业的技能鉴定考核,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最大限度地实现基地的开放和共享,具体如表8所示。
5.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建设
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产业升级需求,对接科技发展趋势,积极实施“搭平台”建设。“搭平台”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弱的主要障碍,一是企业没有真正参与到办学之中,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流于形式化;二是研究型教师不足,科研水平偏低。只有通过与行业、企业、政府混合办学,表现为共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共建、共管,责任共担,搭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
社会服务是技术技能积累的目的。应进一步提高专业群集聚合度和配套供给服务能力,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服务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项目院校通过“技术研发与推广”“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承办大赛”“精准扶贫”“对口帮扶”等举措,建设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的技术技能平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此外,高水平专业群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具体见表9所示。
6.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水平专业群基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身需求(“国际可交流”)的必然结果。围绕“资源”“教师”“学生”,紧扣主干专业遴选境外优质合作伙伴。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再提升”战略,开展多种形式合作。“请进来”是将国外先进的职业标准、课程体系、技术技能人才等优质资源引入国内,或者通过教师国外访学、培训、派遣留学生,中外合作办学等手段,推动高水平专业群专业建设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国际可交流”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最大亮点。通过“走出去”战略,包括联合培养、订单培养留学生、海外员工培训等措施,打造中国范本,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专业标准,服务于“一带一路”和国际合作国家,提供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中国经验”,形成自己的国际化品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点带面,促进高水平专业群服务能力“再提升”,具体如表10所示。
7.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专业群高水平发展必须建立与之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包括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管理机制、动态调整机制、质量保障机制等。校企共同组建专业群建设委员会,组织和实施专业群建设,建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专业带头人培养机制。其中,动态调整机制是由专业发展的灵活性决定,积极探索以专业群建设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主导的专业群建设动态调整组织运行架构。
质量保障机制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监测杠杆,应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建立专业群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制定专业群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以专业群的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着力建立一个动态诊改、反馈及时的专业群评价体系。将专业群诊改与建设绩效评价相结合,保证专业群建设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具体见表11所示。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教育厅.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推荐公示[EB/OL].[2019-5-20].http://edu.shandong.gov.cn/art/2019/5/20/art_11982_6203027.html.
[2][美]里夫,[美]赖斯,[美]菲克.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M]. 嵇美云,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54.
[3] 崔岩.创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 [N].中国教育报,2019-05-28(9).
[4]王亚南.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重在专业资源整合 [N].中国教育报,2019-05-07(9).
[5] 谢俐.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工作会在京召开[N].中国教育报, 2018-06-28(6).
[6]邱磊,赵磊,管大为.再认识和思考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与培养目标的定位[J].成人教育,2018,38(1):73-77.
[7]唐祥金,成秀萍.高水平高职校视阈下高水平专业建设探究——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同程旅游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8):40-42.
[8]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 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