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环境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分析
2020-06-19王翠娥
王翠娥
摘 要:根据Scott的三维度分析框架,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分为创业规制性环境、创业规范性环境和创业认知性环境。经过政府20年来的立法、政策调控,我国大学生创业规制性维度不断优化。政府作为制度的最大供给者,现阶段正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的制度支持。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普遍支持和认可。但是,囿于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创业规范性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从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是被迫式发展而不是自发、内生式发展。大学生创业认知性维度相对孱弱。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认知性维度,应该把创业教育纳入国家长期教育发展规划。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制度环境三维度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2-061-05
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创业活动指数(15.53),高于美国(13.81)、英国(10.66)、德国(5.27)、日本(3.83)等发达国家。[1]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创业活动指数与一个国家、地区的制度环境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制度环境不仅影响创业活动的活跃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业者对创业类型的选择。尤其对于进入创业活动深化期的中国而言,制度环境更是深刻影响着创业质量和创业成功率。鉴于制度环境对创业活动的重要影响,本文将采用制度环境三维度分析框架来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找出掣肘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关键因素,探寻优化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的路径。
一、创业制度环境的三维度分析框架
Baumol指出,合理的制度能激励创业者致力于生产性创业活动,以此来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而不合理的制度则会驱使创业者投身于导致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创业活动。[2]Scott提出了制度环境的三个维度:规制性、规范性和认知性。[3]Kosotva在Scott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制度环境三因素模型,用于阐释不同国家的创业制度环境差异。[4]Busenitz等通过对德国、瑞典、挪威、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等6个国家的实证案例分析,验证了Kosotva的国家制度环境三因素模型的有效性。2005年,国内学者肖斌,高建提出了用于评估中国不同城市创业制度环境框架模型,研究结论验证Kosotva的国家制度环境三因素模型也能适用于同一个国家不同城市之间。李雪灵和马文杰等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1999年至2010年10年间中国创业制度环境在规制性、规范性和认知性等3维度的变化规律和程度。当前,3维度分析框架是分析创业制度环境的有效工具。
根据Scott的三维度分析框架,我们把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分为创业规制性环境、创业规范性环境和创业认知性环境。创业规制性环境,主要是指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的金融支持、创业服务、市场环境等政策、法律等制度的支持;创业规范性环境主要指社会民众对创业活动的文化认同及对创业的价值取向。创业认知性环境,主要指大学生对创业的机会识别、运营企业及市场风险防范和产品推广等创业技能。
二、大学生创业的规制性环境
根据制度理论,制度质量越高,创新创业活动越活跃。在构建创业制度环境过程中,政府是第一行动者,也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1999年,我国宪法肯定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同年,教育部提出,采取措施鼓励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一背景下,长期打压个体、私营经济的制度环境破冰,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始萌芽。接下来的10年里,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促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文件。2003年,国家专门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致力于改善中小企业的创业发展环境。2008年,《就业促进法》明确指出:“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1999年至2008年,政府不仅通过法律手段从宏观上构建创业规制性环境,同时国务院、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教育部等中央各部委以及各省级政府也通过颁布各种创业政策文件,推动中国创业制度环境的变革。具体主要从简化审批程序,加大财税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健全服务体系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制度支持。2008年,为应对经济增长下行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2002年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务院等共出台创业政策文件14件,逐步支起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的规制性维度。这一时期,国家通过法律、政策对民营经济松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着重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从宏观上构建创业制度环境,为大学生创业确立了较好的制度基础。此时,大学生创业政策主要从放宽市场准入、税收优惠政策、改善行政管理、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但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创业政策还缺乏多方联动、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从2009年起,中央秉持“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中央各部委、地方各级政府开始多方协同发布创业政策和文件,共同制定、落实就业创业政策。与前一阶段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相比,大学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明显提高,税收减免力度加大、范围更广,规定更加详细,操作性加强。2012年,国务院针对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和结构调整做出具体部署,通过土地、产业政策、公共服务等手段促进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为落实“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中央各部门也相继出台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政策逐渐体系化,政策内容更加详细具体、力度更大,创业制度支持向纵深发展。
2014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2014~2018年国务院及中央各部委共发布创业政策文件118件,创业政策文件呈现“专门化”的特点[5],政府持续使用金融支持、放宽市场准入、税收优惠、公共服务等手段优化创业环境,并通过提供创业技术支持、创业教育培训、创业资金支持等提升创业供给服务。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登记制度改革、“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推进、深化,我国创业规制性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正向世界一流的创业环境迈进。
在创业带动就业的大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在优化大学生规制性创业制度环境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福建省出台《福建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从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方面,全方位部署,形成强有力、多维度的青年创业支撑网。2019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从推动“双创”生态、主体、动能、平台、投融资服务等维度升级,营造公正、透明、可预期的创新创业环境。
三、大学生创业的规范性环境
创业规范性环境主要指社会民众对创业活动的文化认同及对创业的价值取向。文化与规范是存在于人们意识深处的社會“烙印”,对个人创业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创业行为的选择。[6]大学生创业的规范性环境主要衡量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社会的创业氛围及这种创业氛围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程度。
文化是一个国家潜在的、历史的氛围,授予其人民一定的身份。[7]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对人民的身份认定也就采取截然不同的标准。计划经济时代,从事私营活动被认为投机倒把。民众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对个体创业者持有轻视的态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创业活动空前活跃,社会民众对创业活动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民众对创业者的态度由最初的敌对、轻视逐渐转变为尊崇、羡慕。当前,支持创业的文化氛围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要浓厚,国家不仅专门立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还积极通过主流媒体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创业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是国家推动创新创业战略的积极践行者。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组织,也在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氛围,并提供各种服务支持。目前,很多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专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服务。一是,创业政策宣传。高校通过学校官网、讲座、校园广播、宣传手册、社交平台等形式持续推送国家、当地政府的创业政策,逐渐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二是,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器。高校通过校园创业大赛遴选优秀创业项目入住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在创业项目孵化阶段,高校提供资金、场地、创业导师等支持。三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高校积极引进企业资源,成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四是,提供创业跟踪、指导、咨询服务。大学生初创企业时会遇到很多有关法律、创业融资、企业运营、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问题。部分高校专门成立创业咨询服务部,为在校大学生和本校毕业大学生提供援助。伴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的进一步落实,大学生创业的服务环境将更加专业化,大学生创业将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四、大学生创业的认知性环境
大学生创业的认知性环境主要指大学生对创业的机会识别、运营企业及市场风险防范和产品推广等知识技能。Niels Bosma 认为创业成功主要在于创业者和创业环境两个方面。[8]大学生与创业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大学生能否成为创业者,摒除创业规制性、规范性制度障碍,还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有创业意愿、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主要依托于高校的创业教育。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能客观反映大学生创业的认知性维度。
1999年,为响应教育部“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号召,部分高校开始了创业教育的征程。浙江大学创办首个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清华大学首办大学创业园。2003年,教育部批复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成为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同年,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举办首届全国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大学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得到发展,但仍然非常薄弱。2008年,在大学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日益突出。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创业教育开始得到重视,近百所高校开设KAB创业教育课程。此时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只有1%,远低于美国的20%。与实际创业人数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有创业意愿的达18%。有创业意愿的人数与实际真正创业的人数相差悬殊,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制于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水平。这个阶段的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创业教育只能惠及少数大学生,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影响有限。
2012年,教育部明确要求本科院校必须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并发布“‘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至此,创业教育才在本科院校得以铺开,创业教育进入较快发展通道。各种大学生创业大赛也如火如荼地开展。据悉,2018“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吸引全国2000余所包括港澳地区197所高校逾百万大学生参赛。除了中央各部委牵头举办的全国性大学生创业大赛,各省市地方政府也纷纷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推动地方创业教育的发展。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已经推广到高职院校,高校创业教育呈现普及化趋势,接受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比例大大提高。
虽然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一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的认知性维度得到提升。但从总体上看,高校创业教育教材仍然比较匮乏且良莠不齐;创业师资队伍大部分仍有辅导员兼任,缺乏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创业课程内容偏向于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仍待加强。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7%。[9]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仍不足5%。可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任重道远,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的认知性维度仍比较孱弱。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制度环境的三维度框架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可以发现,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变迁,我国大学生创业规制性环境持续向好,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和政策调控,不断优化大学生创业规制性环境。来自政府的创业制度支持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学生自主创业率由2008年的1%上升到2018年2.7%。
营造良好的创业制度环境,政府责无旁贷。在构建创业规制性环境中,中央政府应持续做好创业政策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责任部委的职责。地方政府根据中央的纲领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配套方案,并且根据区域特点做出详细部署,确保各项创业政策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多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为企业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0]随着国务院推行的“放管服”改革,政府角色向服务者转变,应积极做好创业技术支持、消除经营壁垒、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增加政府采购等服务。
大学生创业规范性环境也随着改革浪潮发生巨变。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普遍支持和认可。但也应该看到,虽然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较十年前有所提升,但是与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比较悬殊。究其原因文化氛围也是一大影响因素。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奉行“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考上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走上仕途,从此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很多大学生也深受此文化理念的影响,一到毕业季就忙于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根本没有创业的意愿。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中国诞生了一大批中产阶级,有很多大学生家境比较优越,没有生存压力,再加上很多家长比较宠溺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坚持给孩子做比较安逸的职业规划。在这种氛围下,有较好就业岗位的大学生更加抵御不住高薪诱惑,难以真正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文化氛围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也随着历史环境变化而改变。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创业逐渐成为时代潮流,大学生创业的文化土壤也将越来越肥沃。从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是被迫式发展而不是自发、内生式发展。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整体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大学简短几年的创业教育更不能批量生产创业者。大学生是否有创业意愿,尤其是能否创业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自身是否具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应对风险的能力、管理团队的能力以及创新、冒险、进取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能仅仅依靠高校的创业教育,而应把它贯穿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政府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把创业教育纳入国家长期教育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中国创业活动指数以15.53超美青年创业者成主力[EB/OL].http://www.funxun.com/news/34/2016129110836.html.
[2]Baumol W. The Free-Market Innovation Machine: Analyzing the Growth Miracle of Capitalism[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3]Scott WR. Organizations: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87.
[4]Kostova T. Country institutional profil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Paper Proceedings,1997:180-189.
[5]高秀娟,彭春燕.国家创业政策演化和发展的计量分析:特征与前瞻[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190424.1730.002.html.
[6]李雪灵,王利军,姚一玮.城市创业制度环境满意度的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0):1-8.
[7]Lewis T.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fit-what can we learn from borrowing the German Dual System[J]. Compare,2007,37(4):463-477.
[8]魏红梅.高校教师创业制度环境分析——基于制度环境三维度框架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68-73.
[9]晋浩天.2019年大学生就业关键词:月收入升、创业收益高[N].光明日报,2019-6-11.
[10]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 http://cpc.people. com.cn/n/2014/1110/c64094-2600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