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导师制的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06-19胡增荣王晓南刘鑫培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21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车辆工程培养模式

胡增荣 王晓南 刘鑫培

摘要:高校研究生教育及培养长期遵循“理论”为主的模式培养,导致毕业的研究生在实践和创新能力上表现薄弱。本文结合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情况,提出一种校企“双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近两年的人才培养实践,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均有了大幅度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關键词: 双导师制;车辆工程;培养模式

0 引言

我国由于研究生扩招使得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工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主要的工作去向是各种企业单位,这也必然要求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应当适应企业需求。而当前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却是长期以来都是在较为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培养的的,这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与企业相关领域的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必须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改革,以改善当前严峻的研究生培养与使用脱节的问题。

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最终的人才培养效果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这些因素中指导教师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传统的研究生培养大多数单一导师制,由校内某一个导师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负责。这种方式自然有其优点,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最主要的就是校内封闭式的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一般都与企业需求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所以为了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单依靠校内的单一导师培养机制存在知识面和知识结构的欠缺,很难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此,国外就研究生导师制度这个问题先后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其中较为有效的是充分与相关企业合作,推行“企业-学校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扩大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规模,将高校、企业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企业-学校双导师之一必须为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另一人为校内传统导师。企业与校内导师协调制定培养计划并共同指导研究生;企业与学习共同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条件或科研经费。

研究生培养的“企业-学校双导师”制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企业与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高校理论指导教师和企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科技人员的优势,共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本文结合我院的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现状,结合轨道车辆研院所与车辆生产单位,提出了“企业-学校双导师”制的车辆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通过双企业-学校双导师的指导和培养,本专业的研究生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均有显著改善,取得了值得推广的培养效果。

1 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分析

本校车辆工程研究生是在交通一级学科,研究生的总体招生数量为45人/年,近年来,随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招生人数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本专业成立以来,主要受传统的“重理论培养”、“轻技能训练”培养方案影响,所毕业的研究生在技术创新和实践知识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绝大部分需要从事实际生产实践工作,故此对学生适应企业生产实际的能力要求较高。实际上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研究生,大多都无法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基本至少还需要经过6个月的现场锻炼和学习。甚至有一些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从而被迫离开专业岗位,导致了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很差。

建立新型复合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解决研究生毕业到企业工作后所表现的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单位实际需要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传统研究生教育的单一侧重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应用型高端人才的需求。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考虑企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不重视实践教学,造成本专业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学校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相脱节,学生没有实践能力,照成了学校有毕业生,却就业困难,企业急需人才却招不到适用的合适的毕业生这么一个尴尬的情况。因此,结合学校理论培养与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导师”型队伍的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2 “企业-学校双导师”制探索

本专业依托江苏省轨道交通实践教育中心以及上海铁路局和苏州轨道交通公司等企业开展实践型教学,聘用实际生产企业单位的技术人员与相关专家作为兼职导师与专业建设顾问。围绕车辆工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总体培养方案设计,优化学校内部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着重结合实践教育中心与轨道交通企业强化实践教学,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活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生产实践工作,以增强本专业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首先,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上,多举措并用支持学院年轻教师加强与铁路局、轨道交通公司,轨道车辆生产企业等的联系,鼓励教师和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和对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这样不但可以增强教师解决现场实际工作经验,也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对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能够起到紧密贴合实际的良好作用。

②其次,充分依托江苏省轨道交通实践教育中心,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兼职聘请或全职引起具有多年相关技术领域的工作经验的专家和学者;同时聘请合作企业的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为兼职导师。

③再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充分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尤其是实际生产企业及兼职企业导师的意见和建议,校企共同制定贴合实际的培养方案,同时满足校内研究生基础理论培养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协调双导师的具体指导过程,从具体的科研项目到课程学习、论文撰写和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充分发挥两方面导师的长处。

3 “企业-学校双导师”制的具体实践

①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实际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及技术开发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双师资格的中青年导师。另外加大对具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的聘用和引进。目前本专业具有双师资格的导师比例有明显上升,引进具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现已实际参与指导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②聘请车辆生产企业和路局及轨道交通公司的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请他们经常来学院做学术报告;同时参与制定、修改了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

③企业-学校双导师的培养效果是显著的,通过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见,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的用人单位满意度显著提高,同时除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外,本专业研究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了100%。

4 总结

本学院的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采用“企业-双导师”的指导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双导师”有利于对研究生进行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指导,拓宽学生视野,同时通过学生在油田现场实践的方式,让研究生直接参与校外导师所在单位的实际工作或研项目,改变研究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②与车辆生产企业、路局和轨道交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引进一定数量的高级兼职型技术导师。在他们的帮助下使得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向更加明确,通过企业导师现场经验的传授和指导增加了学生对于工程上的更深理解和认识。

③通过学生现场实习以及与相关企业单位的合作,解决了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学生在车辆生产企业等单位的一段时间的实习,对于就业和选择人才方面有了一定的意向,对于缓解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国章,朱树婷,沈洪洲.激发校外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活力的对策[J].教育观察,2018,7(15):137-138+144.

[2]李冬,李新,孔丽新,宫义山,王溪波,李研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32-34.

[3]乔斌,贺毅强,尚峰,陈劲松,冯立超.地方高校校企协同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7):127-130.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车辆工程培养模式
车辆工程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实验室开放探讨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在应用型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