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学生主体课堂应该具备的三个意识

2020-06-19张中新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借力留白倾听

张中新

摘   要:构建学生主体课堂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要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留白、倾听、借力意识是教师“学生主体”思想的重要体现。通过从内涵、理据和体现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上述三个教师构建学生主体课堂应该具备的意识。

关键词:学生主体;课堂教学;留白;倾听;借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2-0038-03

“学生主体”思想是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教学论对世界的重要贡献。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应该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建构。笔者认为,构建学生主体课堂教师要有三个意识,并在这三个意识的驱动下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成。

一、留白

“留白”,是我國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被广泛用于研究中国绘画、陶瓷、诗词等领域中。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在文学作品、绘画和话剧上都有留白。教学中的留白是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时,教师要在内容和时间上给学生留有空间,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余地和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自我提升。

留白意识是建构学生主体课堂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倡导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是新时代教育的诉求,这种诉求说到底就在于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在知识建构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取关键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格。从教学内容上讲,如果教师将知识一股脑倾倒给学生,那就难以转变教师一言堂的状况,难以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自我建构知识的契机。从学习过程上讲,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去伪存真、不断修正的思辨过程,学生需要有充裕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和建构。只有善于留白的教师才能将课堂描绘成一幅以学生为主体的优美画卷。

教师的留白意识首先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中学生的未知转换为留给学生的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唤醒、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主动获取、自我建构新知。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学习内容上给学生留出的空间要合理。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给学生留有空间,但留出的空间过于窄小,也就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留白。教师的留白意识还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留白放手让学生探究。有些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是巧妙地点拨,而是带着学生一问一答,将探究变为变相的讲解,也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留白。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学生未能达成探究目标或者偏离探究轨道的现象。此时,教师绝不是靠讲解去填补留白,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高超的教学机智,通过问题追问、丰富情境、增加变式等手段对学生加以引导,将探究引向深入和正确的轨道,让留白切实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

二、倾听

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教师在构建学生主体课堂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倾听意识。教学中地倾听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话语的主动倾听。这种倾听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不粗暴地打断并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要有接受不同见解的心理准备,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形成有效地师生对话。

倾听是构建学生主体课堂的重要保障。首先,倾听是对人的基本尊重,也是一种有效地沟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耐心倾听是尊重学生的体现,有利于造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教育改革提出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源自学生的大胆质疑和独立见解。教师如果课上不能耐心听取学生发表见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热情。其次,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并不总是按照教学预设来发展,学生的回答或观点可能并非是教师所预期的。教师的耐心倾听有利于学生充分暴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问题暴露是问题解决的基础;教师的耐心倾听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意识,毕竟,很多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路径并非只有一条。

教师的倾听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倾听,即教师在听的过程中要有所思考,有所回应,并加工出更有价值、更深入的信息。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倾听,是教师带着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带着判断与机智的倾听,带着与学生同探讨的精神的倾听。第一,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见解和观点做出准确地评判,并予以回应。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的创新予以鼓励、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引领学生的认知、用发散的思维容纳学生的不同观点。第二,教师应该用敏锐的判断发现问题的本质,将学习引向深入。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迅速发现影响学生学习的症结所在,帮助学生扫清知识建构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障碍。第三,教师应该将倾听作为发现学生需求的契机,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教师要在倾听中寻找教学的生长点,捕捉到教育契机,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在解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课堂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借力

借力是指借用学生之力。教师的借力意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抒发观点、和他人对话,引发学生之间思维上的碰撞,依靠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迁移。一方面,教师要依靠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有效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帮助他们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瓶颈;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和合作探究有效激活他们的思维灵感,提升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学生主体课堂的有效手段。不懂得借力学生的教师势必剥夺学生众多主动参与和发挥的机会;不懂得借力学生的教师势必造成教师统治课堂和教师的“一家独大”;不懂得借力学生的教师单纯依靠自身对学生启发和引导,极易造成学生思维模式、思维取向的单一。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教师在借力学生的过程中,将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中传递。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相互启迪,从而修正认知,加深理解,形成顿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上的合作得以充分体现。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正是在借力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互为引领使思维得以激活,从而迸发出精彩纷呈的多种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多角度认知和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使课堂成为活跃的、灵动的课堂。

教师要想在教学中突显借力意识,就要把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学生建构知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让学生通过对话性的学习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通过开放性的合作任务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突显借力意识,就要做到主动地将解决问题的机会交给学生。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或出现偏差时,教师要意识到给出答案或者纠正偏差并非自己的首要任务,而是要设法撬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并允许学生之间产生争辩,从而实现以辩促思。另外,合作学习是教师借力学生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突显借力意识,就要积极地创造、主动地利用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知识瓶颈或产生不同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地启动教学预设之外的小组合作,依靠学生的合作突破知识的瓶颈、形成正确的认知,而不是依靠教師额外地讲解来弥补课堂生成的学习需求。这种预设之外的合作学习不但不会增加教学负担,反而会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四、总结

“学生主体”思想真正成为普遍的教学实践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着力点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究来建构知识并提升能力,而实现学生主体课堂的关键是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影响,真正在头脑中形成“学生主体”思想,并落实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留白、倾听和借力意识正是教师“学生主体”思想的有力体现。

参考文献:

[1]郭   华.70年:课堂教学改革之立场、思想和方法[J].中小学管理,2019,(09):20~24.

[2]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王红莉.浅议教学倾听的重要性[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01):20~23.

[4]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借力留白倾听
竭力与借力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