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服务民众的实践与思考

2020-06-19东红兵

神州·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公益性服务体系基层

东红兵

摘要:本文探析了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服务,综合评述了其公益性文化事业水平。首先,概述公益性文化设施服务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目的。接着以设施布局、管理、技能素养三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现状研究并分析,得到造成其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为:市民自身意识的缺乏、政府建设理念的滞后、市场准入壁垒的制约等。最后,结合公共文化服务存在问题及分析,本文给出科学实际的合理性建议,建设打造平民化、网络化、具备品牌特色的基层公益性服务,构建公益性文化设施服务体系。

关键词:公益性;文化设施;基层;服务体系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

近年来,生活环境、配套公共设施因人民需求而不断改变,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力度日益加大且呈现出各领域全方位推进的良好态势。尤其在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各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完善设施,并创新服务,取得一定成效。

1.2研究意义

公益性文化事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程度,同时也代表着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满足和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培养素质文化消费群体和广阔的文化市场空间。而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服务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薄弱环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1.3研究目的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经济下现代文明的冲击使得文化的地位更加低弱,尤其偏远地区、落后地区以及基层的文化服务事业更显严峻。本文探析了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服务,综合评述了其公益性文化事业水平。其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对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服务民众的深刻问题进行思考。一方面,为公益性文化设施服务而呼吁,希望所有中华儿女更加重视文化发展、注重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为基层的文化事业而呼吁,基层是发展的难点,但同时更应该是发展的重点!

第二章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本章主要研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管理、素养及技能三方面分别探析[2]。

2.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

基层基础资源本就薄弱,但仍存在着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较低[3],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享用程度不足,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的不均衡性等现象,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为例。(见图1)

大众选择广场、健身设施、电影院的较多,其他文化设施被利用的次数相对较少。文体中心已多为年老人使用的代名词,利用主体及利用设施的不均衡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的不合理性,导致社区的许多公共文化设施被闲置,成为摆设品。

相比下,上海北京等城市打造“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武汉等城市采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措施,其拥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较基层而言相对合理。

2.2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

近年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水平依然不高,管理并不规范,如相关的公共文化设施规范性管理制度的缺失,未按规章制度进行有效性管理,存在管理不灵活、不规范现象。以郑州市某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为例。

民眾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非常满意占较小,仅11.2%;比较满意的占33.1%;认为不太规范的占40.4%,而不清楚的占15.7%。整体上来看,郑州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仍需不断加强与完善。

2.3公共文化服务技能素养

实际上,公共文化体系中鲜有服务技能素养较高的人,专业人才、高职称人员寥寥无几,或是身兼数职,文化志愿者工作技能及综合素养不高,人员技能及素养参差不齐等现状比比皆是。以辽源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服务人员工作技能及素养为例。(见表1)

而很显然,高素质的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能促进其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有效地助力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根据表2可得,民众对公共服务技能及素养非常满意占22.5%;一般的占32.2%;认有待提高的占28.2%,不清楚的占19.6%。整体上来看,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辽源市,其公共服务技能及素养并不优越。不言而喻,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素养更是有待强化。

第三章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分析

结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对造成其存在问题的三个主要因素:群众自身意识的缺乏、政府建设理念的滞后、市场准入壁垒的制约,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

3.1群众自身意识的缺乏

公共文化意识淡薄是发展基层公共服务事业的障碍之一,公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也因此缺少需求的拉动,许多地区近年来不断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服务质量较高,但却依然门可罗雀。同时,公共文化意识的缺乏,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少部分地方领导忽视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职责。

3.2政府建设理念的滞后

由于政府前期受“重经济轻文化”观念的长期影响,将经济的发展当做首要目标,政府发展建设理念的错位,使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没有长远的思考与计划。在公共文化设施及产品的供给量上并不是那么充足,难以有效及充分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广场的服务权益。

虽让后来加大力度来补进,但仍难以补给历史空缺。因此,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建立、项目开发、成本投入等领域还需要继续加强,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质量。

3.3市场准入壁垒的制约

我国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与计划经济体质相适应,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存在严重的国家垄断现象。主要由国有企业事业机构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生产与供给,并受严格的政府管制、行政审批等因素[4],但私企、外国资本难以有效地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来源渠道。但当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及产品的需求数量及质量的不断提高,仅靠政府单方面的财政供应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及服务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政府放宽了市场准入大门,积极吸引外国及私人资金进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但是市场准入障碍依然存在,资金筹集困难,限制其发展。此外,市场准入壁垒的存在,致使大量社会民间资本不能有效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业领域,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吸引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势在必行。

第四章 构建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服务体系

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并对公共文化服务存在问题进行深刻思考,本章给出科学实际的合理性建议:致力于公益性服务平民化,解决群众自身意识缺乏、政府建设理念滞后、市场准入壁垒制约的问题;公益性服务网络化,顺应时代潮流,运用好互联网优势;打造品牌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新活力。进而建设打造平民化、网络化、具备品牌特色的基层公益性服务,构建公益性文化设施服务体系。

4.1建设平民化公益性服务

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肩负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重任。针对群众自身意识缺乏、政府建设理念滞后、市场准入壁垒制约的问题,由政府牵头、携手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平民化的公益性服务是绝佳选择。让公共文化设施星罗棋布,遍及城乡,改变部分群众对公共文化意识淡薄的现状,加速提高普通老百姓的文化素质,满足和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建设好平民化的公益性服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需求的文化、信息、知识为己任;以普及社区,方便市民目的;以升华群众人文情怀、治国安邦、振兴民族为宗旨。逐步实现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平民化,使民众都有公平、平等获取权利,让公共文化深人基层,发展好基层公共文化事业。

4.2建设网络化公益性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各种文化元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包容的大文化格局,为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供大量的文化物质资源,使构建基层公益文化服务网络成为可能[5]。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不仅能为节约大量物质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而且建立起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便捷、实用的数字文化中心,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4.3打造品牌特色公益性服务

遵循公共文化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创作出更多富有浓郁特色的文学艺术精品,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着》等弘扬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精品节目,真正实现出精品、出人才、出品牌。

在群众中发现和培育乡土文化能人、文化传承人等民间文化,发展新成就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发扬少数民族特色,如傣族孔雀舞、彝族跳菜、白族霸王枪等。引导广大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深入基层,积极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优势[6],广泛吸引群众参与,繁荣发展社会文化,打造公益性文化特色活动品牌。同时,要更好地依靠社會办文化,让群众自己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广泛组织举办民间文艺汇演、农村文化节、全民读书月、农家乐等种文化特色活动,并形成品牌[7]。让群众广泛参与,更多地关心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

结术语

本文主要探析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服务。交代了公益性文化设施服务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的重要性。对现阶段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得到现阶段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布局、管理、技能素养等方面仍存在缺陷的结论,造成其问题的主要因素为:市民自身意识的缺乏、政府建设理念的滞后、市场准入壁垒的制约等。

最后,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并对公共文化服务存在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给出科学实际的合理性建议:致力于公益性服务平民化,解决群众自身意识缺乏、政府建设理念滞后、市场准入壁垒制约的问题;公益性服务网络化,顺应时代潮流,运用好互联网优势;打造品牌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新活力。进而建设打造平民化、网络化、具备品牌特色的基层公益性服务,构建公益性文化设施服务体系。

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服务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薄弱环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应更加得到重视,基层是发展的难点,也是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熊园.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硬要求[N].经济参考报,2017-12-21(001).

[2]杨友清.2006—2013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定量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4(11):80-84.

[3]汪永忠.涪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世纪桥,2012(15):127-130.

[4]何真.重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5]谢宗霞.论新型城镇文化空间的塑造[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6(03):45-49.

[6]姚银贵.着力构建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当代贵州,2016(42):39.

[7]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湖北日报,2016-04-11(001).

猜你喜欢

公益性服务体系基层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关于准公益性和公益性水利项目PPP回报机制的探索
一家医院的“公益性报告”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