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释义下的中国民间刺绣

2020-06-19刘洋

神州·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绣品刺绣符号

刘洋

刺绣是用针带动有色线材或其他纤维、羽毛等物在绣料上绣制各种具有美学特点的符号造型的总称,作品内容常取各传统符号元素组成符号文本,符号意指对象多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俗等,表意富贵、美好、吉祥。民众对该刺绣符号作品的接受与解读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幸福未来的憧憬。

民间刺绣主要分为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针带动线以一定色彩和图案为符号内容刺于绣料之上形成锈迹,绣迹所构成的各式传统符号造型组合即为民间刺绣的符号代现物。它是利用针线以符号发出者的创作意图为蓝本将各种民间艺术符号绣于织物之上,形成符号文本即刺绣作品,最后由符号接收者解读并形成解释意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一、起源

中国刺绣起源较早,一说虞舜之时,已有刺绣。在战国时的著作《晏子春秋·谏下十五》中就有“公衣黼黻之衣,素绣之裳,一衣而王采具焉。”之表述。刺绣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古代称“黹”、“针黹”。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由于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刺绣在我国主要有四大门类即: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民间归纳刺绣的技法繁多,如错针绣、乱针绣、满地绣、网绣、纳丝、锁丝、纳锦、平金、盘金、影金、等等;针法又有齐针、扎针、套针、平金、长短针等几十种,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刺绣工艺主要与衣、帽、鞋等人类的贴身使用物相结合,作品与创作和使用者形成更为亲密的关系,因此符号在聚合和表意上会更加注重吉祥、美好,真情实意。尤其是作为女红,心灵手巧、温情善良的女性创作者会使得这一视觉符号艺术更加富有纯情、柔美、动情的一面。

二、应用

刺绣的用途主要涉及各种织物,包括服饰、鞋、帽、枕头、帐帘、香包、床上用品等织物的美化、装饰。根据织物的形状、用途、质地多采用“适物造型”法。即符号造型会依据绣料的大小、材质、功用等进行,也就是符号的使用与聚合、组合更受材质和技法规约。这也充分说明了刺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使用性,使得符号的造型要规约于载体的自身特性,如符号的物质载体也就是材质要适宜穿着;符号造型要规约于载体的大小、形状;符号表意内容要结合使用物的具体用途等。

三、历史

唐代刺绣的内容形式与其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出土和传世的唐代刺绣作品来看,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发现的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释迦说法图》现藏于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等,刺绣作品被作为用于宗教宣传的符号供当时代人解读。与此同时刺绣的符号内容也随着唐代山水画的兴起,开始不局限于佛像人物,使得山水花鸟日渐兴盛。因此出现了以佛像,山水楼阁,花卉禽鸟等多题材并存的多元化符号表意。

“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文出自张应文的《清秘藏卷·论宋绣刻丝》,宋代刺绣的艺术成就之高从这段描述中便可知晓。北宋经济繁荣,刺绣逐渐成为了深受民众欢迎的行当,随着绣匠这个职业的形成,一批以此为生的专业匠人开始扎根于首都开封,被称为“百姓绣户”,绣匠们散居于市内,以手工绣品为生。可见该行业之繁荣。

元代绣品传世较少,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也仅有一幅,观其作品基本继承了宋代的造型风格和艺术品位。元人在用线习惯和针法施艺上还是略有区别,如其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等。1975年山东邹县出土的元代刺绣珍品,采用了山东传统双丝拈线不劈破的衣线绣并结合了辫绣、平绣、网绣、打籽绣等多种绣法。质地坚实缜密,整体花色蒼劲、豪放、雄健、洒脱。

明代的中国手工艺行业已成规模,继承了前人的优良工艺,并有改良,作为符号载体的材料在性能和品质上也有了很大提升。作品与宋代的繁缛华丽相比更追求结构明朗、繁简相宜、装饰适度。明代的刺绣材料精良,技巧娴熟,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成为中国历史上刺绣风气最盛的时期之一。色彩方面,明代绣品的用色庄重大方,富于装饰性。1958年北京明定陵孝靖皇后王氏棺内出土的一件洒线绣《蹙金龙百子戏女夹衣》,当属明代刺绣的精品。

清代,刺绣更是达到了官民同求的局面,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多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过严格的审定后再发送到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按照审定的设计样稿绣制,其绣品自然极其工整、精美、佳作频出。清代初、中时期,政治稳定,百姓生活较为富足,深受民众喜爱的刺绣手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绣品纹饰符号内容具有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传神、时代风格鲜明、沉稳庄重的艺术风格。

民国的刺绣,因战乱造成百姓的生活秩序和生存根基被打破,文化上的承袭被迫中断,符号的实用意义消失殆尽,使得符号生产者既无创作意愿也无创作所需的物质材料,因此,民国刺绣的发展遭受到了残酷的打击,几乎停顿,流传下来的刺绣艺术精品非常罕见。

解放后,人民生活刚刚稳定,物质追求仅仅满足温饱,而精神层面的追求又不限于物质享乐,因此解放初期的刺绣工艺更偏重于使用性,作品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题材多描写国家的经济建设、领袖人物以及与时代文化内容相关。

作为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技艺,各地域的刺绣都富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刺绣艺术,因为自身的符号物质载体特性,以及其具有的实用意义与艺术意义的符号属性,受到了各个社会阶层人民的普遍喜爱,面对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自然需要民间美术工作者的传承、发展,也更需要民众在民族文化认同的感召下对它的审美欣赏与文化解读。

参考文献:

[1]李志强.中国民间美术视觉艺术符号探询.美术大观. 2011年.第一期

[2]贵州人民出版社.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精粹·刺绣.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

[3]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

[4][美]约翰·迪利著.张祖建译.符号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辽宁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专项资金资助”(Sponsored by the Special Fund of Liaoning Provincial Universities'Fundament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项目批准编号:WQN201721

猜你喜欢

绣品刺绣符号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Hong'an Embroidery: A Dance of Needles and Threads
“+”“-”符号的由来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