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美援朝纪念馆“十三兵团遗址”保护性开发与开放

2020-06-19于卫

神州·中旬刊 2020年6期

于卫

摘要: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以美国为首十六国联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悍然发起对朝鲜实施武装侵略,并派第七舰队侵略我国领海台湾海峡。阻碍解放军解放台湾的计划,公然挑衅刚刚成立的中国政府和人民。7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做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组成东北边防军,由邓华率领十三兵团向辽东安东(现丹东市)的鸭绿江边集结。1950年七八月间,东北军区在安东(现丹东)的英华山上修建地下军事指挥所,即现在抗美援朝纪念馆所在地的“十三兵团遗址”。

关键词:抗美援朝;十三兵团遗址;保护开发

该指挥所遗址修建在英华山的半山腰,占地面积746.35平方米,总使用面积455.6平方米,内有12个房间,地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凹字形。上有封土层,封土以下为防爆层具有防核爆炸功能,厚度为1米,内部有照明、通风、取暖设施,装有地版和地毯。距指挥所东北方250米处有一个瞭望哨,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使用面积130平方米。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前,据老志愿军首长介绍,当时我志愿军总部原先并没有计划过鸭绿江到朝鲜境内指挥作战,而这一“地下指挥所”当时也是作为中朝边境线上的志愿军总部指挥机关备用之处。后来彭德怀司令员与原十三兵团机关首长为了更好的指挥志愿军,打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及南朝鲜军,毅然与广大志愿军战士一起“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后,该指挥所遂为志愿军领导机关的后续部队所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该指挥所为志愿军的后方备用指挥所。抗美援朝后期,守卫鸭绿江大桥的炮兵部队曾驻守过这里,所以现在的史料也有将这一遗址称为“十三兵团炮兵指挥所”。

抗美援朝战争后期,该指挥所遗址交给驻军第六十四军一九一师管理。1958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挥所旧址,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三兵团炮兵指挥所旧址”的名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0月,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在指挥所旧址所在地英华山奠基建设,此后该指挥所旧址由抗美援朝纪念馆管理使用。

而原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当时隶属安东市(今丹东市)人民委员会文化科。纪念馆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1956年11月2日,经辽宁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了“安东历史文物阵列馆”,原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撤销。

1957年7月,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开辟了“历史文物”陈列室共12个,陈列室用以纪念抗美援朝战争。后经省文化局上报中央文化部批准,将“安东历史文物隐列馆”改为“抗美援朝纪念馆”,馆名由郭沫若同志题写,此馆名与提写沿用至今。

1990年10月24日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參战四十周年之际,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后勤司令员洪学智,率领中央代表团来丹东亲自为抗美援朝新馆奠基。辽宁省和丹东市的党政军领导以及部分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老首长、老战士参加了奠基仪式。

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新馆工程于1991年9月6日破土动工,1993年7月27日,即朝鲜和平停战协议40周年落成开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参加开馆仪式讲话,并为新馆剪彩。

至此,抗美援朝纪念馆向国内外广大观众全面开放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每天都接待大量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地的广大参观群众,成为我国又一处缅怀志愿军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性战争纪念馆。

随着新馆运营走向正轨,洪学智同志及十三兵团原将士都对十三兵团遗址提出了开发、利用、展出的要求。经馆领导班子研究决定,要将这一重要遗址进行开发建设,向广大参观群众开放,馆领导将这一设计任务交给了我,我自知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在馆领导以及相关老志愿军首长的支持下,我与馆内同志对“十三兵团遗址”进行了实地堪察,对这一遗址的基本状况有了初步了解。该遗址由于年久失修,内部积水严重,最深处至人膝盖处,各房间铁门腐蚀严重。因为新馆建设保留下的这部分只有一个出口,又是常年关闭等原因,内部空气极其难闻,发霉的气味也非常严重,照明设施也基本没有,我们是带着手电筒进入这一遗址内进行察看与记录。

针对以上现场情况,我们与馆领导提出能否将这一遗址再开一处出口,以保证此遗址有一个很好的通风环境,最后因为文物保护等原因没有被采纳。在这种情况下,在设计中我们又提出将上部的通风口,用通风扇进行通风处理,用以增加与改善遗址内通风环境与对遗址内文物的保护,而对遗址内部大门的保护,当时提出两种保护方法。一种是翻新处理,用油漆进行喷刷,一种是对腐蚀锈迹进行处理后,用蜡质材料进行封堵处理手段,使这一文物更具有历史感。最终选择了后一种保护手段,对遗址内的各房间大门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对于遗址内积水等问题,我们也进行了大量方案研究,最后选用了沉井式的模式,将积水用小型水泵进行抽排作业,并且为了参观群众需要,也对此遗址地面进行了木质地板铺装。为了防止木质地板受潮气影响,将木质地板进行桐油浸泡处理。

在整体对该遗址建筑体进行以上保护性处理后,又对采光照明以及墙体进行了原始内景的恢复工作,并且在地方军分区领导的帮助下,从原军需库内找到了一些原志愿军通讯设备、弹药箱、马灯以及各种军事装备,对各房间进行了实景复制与装配,并对十二个房间的使用功能进行了设计。

在具体房间恢复设计上,因为是地下遗址,很难借鉴国内地表建筑遗址的陈列形式,在此我们又对国内的一些纪念性博物馆进行了考察与学习交流,特别是军事博物馆有关专家给予我们很大帮助,提供了大量的有关史料与设计意见。最终我们舍弃了原有只对该遗址进行原环境恢复的想法,接受军事博物馆专家意见,在该遗址内增加志愿军总部指挥首长腊像进行陈列展示,并对十二个房间功能进行了区域划分,设计了志愿军总部作战指挥室、作战参谋研究室、政治部、后勤保障部以及通讯室等志愿军总部机关内容。

塑造志愿军首长与土兵形像50多个,其中重点对彭德怀总司令员、邓华副司令员、汉先楚副司令员,洪学智副司令员,以及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将军,参谋长解方将军等总部首长的真实人物塑造,并且在每个房间中都进行了多名志愿军首长指挥、研究作战的场景。这样就使广大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更加真实的了解遗址,并且对我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指挥机关,也会有一个真实与形象的理解。

在多个展览房间的墙面设计上,也相应的展示了有关志愿军总部与十三兵团的相关人物历史照片与简介,使观众通过实景与历史照片等相关内容,更加进一步了解与感受,我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在朝鲜战场上,克服各种困难,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指挥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奋勇杀敌的感人场景。

在具体的场景功能参观路线上,首先进入观众视线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负责机关首长安全的“值班警卫室”,两名战士认真严肃的站立在“遗址”入口处,并且在相对应的墙面配有当时志愿军总部负责警卫的战士历史照片,以及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与警卫战士交谈的相关历史照片等。紧接着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的通讯室,在通讯室内,设有几个志愿军负责上传下达作战指令的通讯兵,以及相关的通讯设备等,并配有发报时的滴哒声,使观众能够真切的感受当时在朝鲜战场,广大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命令和战况及时得以传递的史诗场景,并且配有相关联的历史照片与文字加以描述,表现了通讯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贡献。随之而来的是志愿军政治部,内部设计了以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将军与广大指战员研究指导,我志愿军政治工作的场景。随着展线的推移,观众会来到相对开阔的一处场景,志愿军总部作战“参谋研究室”,此场景重点在布局上,以参谋长解方将军为中心,四周围拢了多名志愿军参谋人员,在进行研究我志愿军如何进行有效打击敌人的作战方案与规划等场景,多种通讯电话与器材以及墙面上复制了当时的战场地图等,还复制了一个大型作战用的军事沙盘进行陈列设计布局,使观众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战场上那紧张的气氛。志愿军将士智慧与坚毅的个性展示,将广大观众带到那炮火消烟的战争历史中。在相对应的墙面展示空间中,我们也对当时有关这一指挥机关职能相关历史人物与照片进行了展示,以使广大观众通过历史照片与文字,加深对作战“参谋”这一职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整个展示区随之进入高潮,下一个展示区域就是以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元帅与几位副司令员以及邓华将军等志愿军首长,指挥前线作战的场景。在彭德怀司令员身边我们设计了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烈士的塑像。在整个作战指挥室内,以彭德怀司令员为中心,共同研究和指挥我广大志愿军战士在各个战场上,消灭敌人的紧张而坚定的真实场景。

在相对应的墙面展示区,我们也將大量的有关志愿军首长指挥作战的历史照片,用文字加以说明,使广大观众从这一场景中更深刻的了解,以彭德怀司令员为中心的广大志愿军指战员,在及其艰苦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新中国的安宁,为了朝鲜民主义共和国与世界和平,与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英勇奋战的感人场景。

现代化战争最终离不开后勤保障这一重要因素,紧接着就进入了志愿军总部的“后勤司令部”场景,在作战地图前,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后勤司令员的洪学智将军正认真的在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规划如何保障运往前线的作战物资,以及在作战沙盘前进行推演的志愿军后勤各部门首长真实形象,在相对应的展墙上,重点描述了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队建立“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的历史功绩。艰难的后勤保障为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战胜敌人以及最终取得和平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经过将近半年的史料搜集与设计,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与工人的努力下,这一废弃沉寂几十年的“十三兵团遗址”在我馆领导与专家的指挥关心下,在业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于2004年秋十一黄金周与广大观众见面开放。

在进行一段经营开放过程中,我们对志愿军将士与广大观众提出的有关建设性的意见及时调整与完善,对该遗址的保护性开发得到了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后勤司令员的洪学智等志愿军老首长与老战士的肯定。同时,老志愿军首长的后代,洪学智将军的儿子,时任吉林省省长洪虎,以及邓华、解方、杜平等老志愿军后代儿女,都多次来到该遗址,实地瞻仰与纪念了广大志愿军将士与烈士,很好的体现了这一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三兵团遗址”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十三兵团遗址”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也使得抗美援朝纪念馆这一最大型的历史文物,得以充分的发挥其作为那个历史时代的有利见证。

朝鲜战争不光是老一辈人们的回忆,就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通过参观与学习也对这场战争记忆犹新。我国也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善战的英雄业绩,永远地放在了教科书与抗美援朝纪念馆展示陈列中。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三兵团遗址”的有效保护与开放,使抗美援朝纪念馆在整体布局,以及丰富纪念馆展陈内容等,都将起到一定历史意义。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抗美援朝纪念馆在不断扩建与发展中,这一重要历史遗迹,必然会再次成为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光辉历史业绩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付华,张明庆.北京市工业遗址保护性开发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1(01):46-52.

[2]潘友炳.苍南县古村落保护性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3]钟小娟.青川国家地质公园地震遗迹景观特征及保护性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4]王园.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5]程志永.凌家滩国家文化遗址景观风貌及保护性开发策略[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06):1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