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角色游戏的支持策略
2020-06-19洪雪飞
洪雪飞
【摘要】角色游戏指的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个体生活经验的游戏”。二期课改后,许多一线教师在观念上已经有了一些转变,知道在游戏中要学会观察,要尊重孩子。但是在实践中,一线教师对角色游戏中幼儿的游戏行为缺乏有效的支持策略,导致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支持行为缺失严重。
【关键词】角色游戏;案例;教师;支持策略
本文通过角色游戏中几个案例,探讨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支持行为。
一、案例一:我也做妈妈
角色游戏开始了,咪咪一直坐在一边观望着同伴们的游戏。一段时间后,老师轻轻地走到咪咪的身边问:“你想好了吗?想玩什么游戏啊?”咪咪摇摇头。老师说:“公共汽车还没有乘客呢?你可以去试一试。”咪咪不吭声。老师又说:“娃娃家还没有客人呢,你也可以去做客。”咪咪还是不作声。老师说:“没关系的,你再看看,再想一想哪儿有你喜欢的角色?想好了就可以去了哦。”当老师再次回头看咪咪的时候,咪咪还是在观望着。不一会,娃娃家的妈妈娇娇离开娃娃去上班了,咪咪快步走进了娃娃家。她抱起了娃娃家的娃娃,一会儿给娃娃喂奶,一会儿又帮娃娃洗脸……当她还想做什么的时候,角色游戏结束的音乐响起了,咪咪哭了起来。老师走到咪咪面前,轻轻地蹲了下来说:“游戏结束了,看!大家都坐好了,在等你呢!你快来听听吧,可以向大家分享你照顾娃娃的经验哦。”可咪咪还是在原地一个劲地哭着。
分析: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咪咪在游戏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为什么一直观望。或许是观望同伴们是如何做游戏的,或许是在寻找自己想要的角色。老师的几次建议为什么都不被咪咪采纳?
从咪咪发现娃娃家的妈妈离开后,她进入娃娃家并照顾娃娃的行为来看,咪咪“心仪”的角色就是娃娃家的妈妈,但是这个角色已经被“占据”,因此,她只能观望。之后咪咪的哭,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她的游戏瘾未得到满足。试想一下,刚激发的游戏热情却戛然而止,换做成人,也会表示出极大的不满情绪,何况是孩子呢?
支持策略
1.延长游戏时间
时间虽然是幼儿一天各类活动的保证,但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根据孩子的需求,适当、灵活调整计划,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
2.增加平行游戏
平行游戏是幼儿游戏形式之一,处于“单独游戏”和“旁观游戏”的下一阶段。平行游戏就是以同样的主题、用同样的玩具,多个区域同时进行的游戏。
3.延续游戏愿望
在游戏结束前,老师找出原因,可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例如对咪咪说:“下次游戏,咪咪再做妈妈。”
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并不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灵活调整、建立计划,满足孩子的游戏愿望。
二、案例二:小医院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开展“小医院”游戏,老师创设了“小医院”的游戏环境,提供了各种医院的操作材料,在醒目的位置张贴了看病流程图(如图1)。
角色游戏开始后,俊俊来到“小医院”,径直走到小宇医生那里,说:“医生,我的头好疼呀,你能帮我看看吗?”医生小宇连忙把听诊器戴在耳朵上,把听诊器的另一端圆形铁块在俊俊的头上来回移动,然后又把小圆铁移到了俊俊的胸口,神情专注地听了又听。小护士妍妍也在旁边很积极地说:“你肯定发烧了,一会要到我这里来打针的。” “挂号处”的明明显得无聊,索性在“病历卡”上胡乱画画,一边“药房”的超超则把“药瓶”里的药倒在地上……
分析:角色游戏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往往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经历的,或是经常看到的,角色游戏中幼儿的行为就是生活经验的反映[1]。扮演“病人”的俊俊之所以对教师提供的“流程图”视而不见,那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孩子对医生听诊、护士打针的场景有直接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模仿。而看病前的挂号、付费、拿药等程序一般都是大人做的,孩子缺乏生活经验,自然也不会想到去做这些事情。
支持策略
1.适当取舍
医生看病、护士打针是“小医院”游戏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游戏互动环节。角色游戏中,教师要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对游戏做适当的取舍,强化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情节,弱化孩子不熟悉的环节。
2.丰富经验
教师可以利用材料,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组织孩子进行讨论,如:“医院里有什么药?”孩子会说:“医院有打针的药,有治发烧的药……”随后,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拿走孩子不熟悉的药品,剩下孩子熟悉的、常见的药品,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给药品做标识,分类放置。例如:贴红色标识的是治疗发烧的,绿色标识是治肚子疼的等等,这样,配药的工作人员就会忙碌起来。
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幼儿才能充分展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游戏的发展状况,对游戏情节做适当取舍:“取”能激发广泛认同和感受的经验,“舍”缺乏共同认知经验与情感的内容。
三、案例三:我是宠物狗
角色游戏开始了,彦彦想担任娃娃家的爸爸,可是浩浩也想扮演爸爸,两人猜拳后,浩浩胜出。彦彦并没有离开娃娃家,站在娃娃家片刻后,彦彦一下子趴到了地上,把舌头伸了出来,嗅嗅这里嗅嗅那里。老师看到了,感到有些不解,于是走到了小彥彦面前问:“你是谁呀?”小彦彦说:“我是宠物狗呀。快!你要用手摸摸我身上的毛!”老师说:“啊?”娃娃家的爸爸妈妈热情地招待客人吃饭,彦彦对娃娃家妈妈说:“不要忘了给宠物狗也吃点东西!不然它也会肚子饿的哦!”角色游戏分享环节,彦彦高举小手,想和大家分享他扮演宠物狗的经验和感想,可是老师没有请到他。
分析:彦彦扮演宠物狗是他与浩浩“竞聘上岗”失利后灵机一动想出来的,这与彦彦家豢养宠物狗,家人把宠物当作家庭一分子有关。在幼儿期,幼儿的角色意识是不稳定的,甚至有些幼儿扮演角色时还会出现性别紊乱的现象。教师关键要看游戏者是否沉浸在扮演角色的意识中;其次分享环节中,教师之所以没有请彦彦与同伴分享“宠物狗”的故事,是因为教师对于彦彦扮演宠物狗不知道是该持肯定还是否定态度。
支持策略
1.给予认同
幼儿是游戏中的主体,他们通过角色扮演,以满足自己游戏的愿望和需要。教师应认同并满足他们的游戏兴趣和需要,并鼓励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
2.巧妙干预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间有很强的模仿效应。当“宠物狗”出现后,班级孩子在游戏中会出现各种“宠物”的角色。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材料,进行巧妙干预,比如可以提供玩具宠物,让其在与玩具互动的过程中,丰富情节,促进游戏发展。
四、案例四:旅行去爬山
旅行社开了一段时间后,有游客提出:“我爸爸妈妈带我去旅行,会去爬山,很開心的,我们旅行社的游戏也可以去爬山。”这一提议得到“游客们”的一致赞同。然而一连几天,旅行社都没有满足游客的愿望。于是,在又一次角色游戏开始前,老师提出:“今天是否能够满足游客爬山的愿望呢?”角色游戏开始了,旅行社的导游小马跑到了老师面前:“老师,我准备今天带着游客去爬山。”老师竖起大拇指回答:“你这个导游真厉害!”老师尾随小马导游和游客们来到了教室外边的二楼楼梯前。“哦,原来你们爬的是一座楼梯山啊!”老师说。“对,我准备带领游客爬很高很高的山,就是那个喜马拉雅山,我们要爬到幼儿园最高的四楼去!”小马导游说。
分析:当“游客”提出想爬山的游戏愿望后,前几次的游戏均未满足孩子的游戏愿望,可能是因为教室游戏空间的局限所致。而小马导游的思维显然已经跳出教室这个空间局限的范畴。如果教师不给予支持的话,孩子在游戏中的创作热情很可能会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如果给予支持,安全必须是教师思考的问题。
支持策略
1.肯定表扬
对于“小马导游”的游戏创造,在交流分享环节中,教师应给予表扬。同时在游戏空间上,充分尊重幼儿对游戏地点的选择,利用廊道、阳台及户外活动场地开展角色游戏,拓宽幼儿的游戏空间。
2.制定规则
幼儿游戏也需要“空间”。很显然,开放、动态的游戏环境才能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开放、动态的游戏环境才能让每个幼儿拥有创造、表达、表现的平台。因此,在旅行社“爬山”游戏的开展中,教师在以尊重幼儿为原则,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前提下,和幼儿一起讨论制定“爬山”的游戏规则,以保证幼儿游戏安全。教师正确、有原则的支持,能使游戏更为顺利、有效地开展。
以上案例均来自笔者的日常实践,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和策略制订,帮助教师进一步提升游戏指导的能力。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文中论述的教师支持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只是冰山一角,但无论有多少方法,幼儿教师评定自己是否运用得法,其标准是不变的,即是否有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幼儿长期的身心健康。如果这两个方面是肯定的, 那么教师的支持策略运用就是成功的,否则就还需改进。
【参考文献】
张燕青.丰富生活经验,促进幼儿体验式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 2019(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