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养老模式下适老性住宅的智慧化设计研究

2020-06-19张若曦殷彪

中国房地产·学术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

张若曦 殷彪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趋显著,养老成为社会的热点议题。目前,我国的养老住宅建设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对现有住宅的适老性改造研究。目前,基于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分析,进行不同老年群体的智慧化适老性住宅设计较少。基于通用设计的原则,对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分别针对“独居养老住宅”和“家庭养老住宅”两种不同模式的适老性住宅特点提出设计策略,丰富现有的养老住宅智慧化设计研究,为适老性住宅的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养老模式;适老性住宅;智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C913; 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 2020) 05-0042-47

收稿日期:2020-03-20

伴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趋显著,养老成为社会的热点议题。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基本可分为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据调查,我国老年人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更倾向于选择以自理和家庭照料为主的居家养老模式。因此针对现有住宅的适老性改造设计成为未来面对社会老龄化的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基于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分析,进行不同老年群体的智慧化适老性住宅设计较少。本文基于通用设计的原则,对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分别针对“独居养老住宅”和“家庭养老住宅”两种不同模式的适老性住宅特点提出设计策略,丰富现有的养老住宅智慧化设计研究,为适老性住宅的设计提供借鉴。此外,希望通过对适老性住宅的合理化和差异化设计,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老年群体生活的安全性及幸福感,为养老问题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

1 研究基础

适老性设计是指在空间设计过程中将“适应性”设计和“人性化”设计相结合并实现具体化的过程。老龄化是全球很多国家所面临的共同话题。欧洲的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时间早于我国,因此在关于适老性住宅的研究上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早在1930年,瑞士和丹麦便针对老龄化问题提出在住宅设计建设中推行无障碍设计,以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日本则是通过编撰《老年住宅设计手册》和《无障碍建筑设计手册(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计建筑)》等著作提高住宅空间的适老性。在我国,周燕珉和陈瑜常通过图解的形式对养老空间进行了优化分析,并给养老空间设计的建议。晓雪和胡惠琴基于老舊住宅适老性差的现状,对提高老旧住宅适老性的方法做出了探索,提出了利用工业化部品对老旧住宅进行改装的思路。李炜和黄雯则对适老性住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

受到智慧城市概念的影响,许多国家将智慧住宅纳入了智慧城市的范畴之中。我国在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也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这为适老性住宅的智慧化设计提供了有力地保障,也表明适老性住宅智慧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目前相关学者对于居家养老模式的智慧化进行了研究,如王瑞喆对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在老年住宅中实行数字模块化设计的主张;张怡则基于老年的居住特点,对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住宅的室内设计进行了研究;简雪萍则提出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实现居家养老的智能化。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目前相关学者已经对适老性住宅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法律法规、理论创新、旧宅改造和设计策略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关于不同老年群体住宅需求差异化的研究则较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老年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高,处于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活动等方面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导则》将老年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健康活跃期(60至64岁)、生活自理期(65至74岁)、行动障碍期( 75至84岁)和衰弱护养期(85岁以上)。四个时期的老年人在身体、心理等个方面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老年群体需求的分析是指导适老性住宅设计的关键之一。

2.1 生理需求差异

老年人生理上的变化是最直观的,这一变化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生理的衰退体现在老年人的感官系统(视觉、听觉、嗅觉)、神经系统(记忆力、认知力、智力)、运动系统(肌肉、骨骼、关节)以及免疫系统等几个方面。对于处在不同衰退阶段的高龄者而言,除了基本的对于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热环境的需求之外,也要求空间上能够紧凑便捷、辨识度高并且安全无障碍。

对于可以生活自理的老年人而言,虽然身体的机能在逐渐退化,但仍然具有较高的自主活动性,不需要实时陪伴。因此,需要考虑在缺少护理人员时空间的灵活性以及在特殊情况下安全性,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容易频繁起夜及早起活动。因此.对于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而言,在人工照明的设计上应便捷安全,以免夜间发生事故。

而对于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在生活中需要依靠他人护理。此类老年人对居住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如:该类老年人的睡眠质量较差,易受外界干扰,因此需要安静的空间;当与子女同住时,应在保证方便照护的情况下尽量使住宅内公共活动空间与老年人空间适当分开,为两类生活人群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2.2 心理需求差异

除了生理功能的衰退,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表现为缺乏安全感、会感到抑郁和自卑、孤独感加重、适应能力变差等。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住宅设计来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十分重要。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可以归纳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两个方面。

2.2.1 安全需求

在安全需求方面,对于生理健康的老年人而言,当他们独处时会对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极为敏感。因此除了满足住宅内基本的无障碍设计之外,还应借助相应设备来增强对室内外空间的可控性,从而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除此之外,增设远程监控装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对于生理有障碍的老年人而言,由于需要家庭成员的实时陪伴与护理,因此这类的老年人的安全感往往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住宅内不确定因素的危险性。

2.2.2 交往需求

在交往需求方面,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往往保持着较多的社会交往,同时也需要通过社会交际保持身心健康。因此在住宅设计上应注重交往空间的营造,如注重起居室的采光和舒适程度,设置桌椅以便于老人休息以及社交活动,还可以通过智慧设备方便高龄者进行交往活动。而对于一些卧床的高龄者而言,虽有护理人员的陪伴,但在心理上仍十分渴望与外界进行联系与沟通。因此可充分利用与其卧室相连的阳台空间作为活动空间,通过环境的提升来老年人与外界沟通。

3 不同养老模式下的住宅设计与智慧化

通过对不同老年群体生理、心理和活动等方面的差异化分析,我们发现老年人在各方面的需求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适老性住宅的设计中,除了需要考虑满足通用设计要求外,更需要关注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老化过程以及日常活动尺度要求等。

3.1 基于养老模式的适老性住宅分类

针对不同老年人的差异化特点,将居家养老的适老性住宅分为“独居养老住宅”和“家庭养老住宅”。

独居养老住宅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单人或双人的居住生活住宅,其使用对象身体较为健康,有一定自理能力。该阶段老年人的子女在事业上多属于上升期,无暇照顾老年人生活起居。独居养老住宅的合理规划及智慧化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老年人生活起居,并预防突发事件,提高老年人生活的便捷性与安全性。

家庭养老住宅是指为老年人与子女共同生活提供的生活住宅。这部分家庭的老年人往往存在一定的生活自理障碍,需要家人的陪伴与照料。因此,家庭养老住宅首先需要考虑为老龄人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方便子女对老年人的护理。与此同时,由于该类住宅中家庭成员较多,空间的功能混合程度较大,因此,需要考虑如何在保证各功能紧密联系的同时,满足不同使用者对私密生活的需求。

3.2 适老性住宅的空间设计

3.2.1 独居养老住宅的设计要求

3.2.1.1 空间安全性要求

伴随着老年人生理功能的退化,在独居养老住宅的设计中要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安全问题。除了要满足基本的无障碍设计之外,还需要考虑紧急事故的处理和联络系统。如加强厨房的防护设施,安装自动报警装置等,避免发生烫伤、煤气泄漏等事故。同时对于独居老人而言,卫生间作为一个事故发生概率较大的地方,在卫生间设计中应考虑到防滑以及扶手装置等。同时应设紧急呼叫器,防止意外发生,如在坐便器前方的可控范围内设置紧急呼叫器等。

3.2.1.2 空间动线要求

在空间设计方面,应该提高各主要空间的动线联系,方便老年人活动。如考虑到老年人在夜晚有频繁起夜的可能,应减少卧室到卫生间的动线距离。另外,由于独居老人往往需承担家中的部分劳务,因此在整体住宅的空间设计上都应满足老年人的活动尺度,家具选购上也应保证使用的便捷度,如所选用的家具电器都应易清洁、易更换。对于住宅的厨房空间,由于独居老人需要自己下厨准备一日三餐,在厨房中的停留时间也相对较长,冈此在空间动线上应考虑厨房与餐厅动线的便捷性。

3.2.1.3 空间灵活性要求

独居养老住宅的设计除了应考虑满足身体健康的高龄者的使用外,其空间设计也应考虑到灵活改造的可能性,以适应高龄者的身体变化。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呈现出不断退化的趋势,为了应对未来老年人身心状况发生的较大变化,住宅的空间设计要考虑未来多种人群的使用可能。因此,在空间设计中,“应多采用非承重隔墙、轻质隔断或家具来围合和限定空间”。在必须使用承重墙的部位,可考虑预留洞口位置。同时应考虑扶手、轮椅或担架等设施以及护理人员居住空间的预留。

3.2.2 家庭养老住宅的设计要求

3.2.2.1 空间动线要求

在家庭养老住宅中,应考虑老年人由于身体自理能力下降而导致的身体限制,需要利用手杖、助行器、轮椅等辅具来辅助行动。因此,家庭养老住宅的主要功能需集中布置,缩短空间距离,使各空间之间的动线尽量短而集中,且不迂回复杂,最好有回游性的动线,以此提高各空间的相互联系。

3.2.2.2 空间尺寸要求

家庭养老住宅的空间设计需要考虑老年人在使用辅具阶段对活动空间的要求,如通道、出入口以及各活动空间都应要考虑轮椅等辅具的使用空间,如在卫生间的空间设计中,需考虑轮椅的回转半径(不小于1.50m×1.50m)等。同时由于障碍期高龄者多数活动需要护理人员的陪同,因此也需要为照护活动留有空间。

3.2.2.3 空间分区要求

家庭养老住宅中的家庭成员往往较多,在为老年人提供照护便利的同时,还应考虑到老年人与子女的居住关系,提高生活群体的生活隐私以保证各自的生活質量。对于身体有障碍的老年人,卧室是主要的活动场所,为了保证老年人的私密需求,房间应设置宽敞的独立卫生间,卧室空间可以满足两张单人床,以方便护理人员看护。同时,对于身体活动能力较低的老人来说,房间往往应满足其他活动和社交功能,如看电视、吃饭和聊天等,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娱乐。因此,在室内空间设汁时应适当设置休闲互动空间,便于老年人的娱乐社交活动。

3.3 适老性住宅的智慧化

3.3.1 独居养老住宅的智慧设备需求

3.3.1.1 安全需求

考虑到独居老人生活状况的特殊性,独居养老住宅通过智慧家居、移动通信和个人穿戴设备等技术,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进行智慧化的监测,为独居老人生活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如图1、2所示,在独居养老住宅中建立完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该系统包括:红外数组传感器、可穿戴智慧手表(老人的体温、心跳、跌倒动态感知)、床和马桶上的压力感应、水流监测、瓦斯检测等。其中,利用红外数组传感器可以实现对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的识别,而红外数组式传感器通过获取感知区域内的温度数据对老年人的活动路径进行监测,来确定老年人的互动状态。通过该网络系统,一方面使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的状态,当老年人独居时出现病情突发、跌倒等状况时,通过智能终端设备通知其家属或医护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及时的救助。另一方面健全了安全防范系统,如在厨房设燃气泄漏探测器和烟感探测器等自动报警装置,提高老年人对于居住环境安全的可控性。

3.3.1.2 便捷需求

为了方便独居老人的生活,可以在室内增设智能家电系统。如老年人可以通过遥控器来操控窗帘、照明或各类供电供水等阀门的开关,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活动。同时,依据老年人的个人爱好,可设置个性化的智能装置,如对于一些喜好养花草的老年人而言,提供自动浇水设施等。

3.3.2 家庭养老住宅的智慧设备要求

家庭养老住宅中除了需要满足老年人的安全需求和便捷需求外,还应考虑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导致的自理能力减弱。因此在家庭养老住宅的智慧化设计中,应在在无障碍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智慧家居、个人穿戴设备、移动通信等技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照护的工作强度。如图3所示建立对应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并配合通信技术,使照护子女可以随时关注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在特殊情况下可直接向就近的医疗机构求助。

家庭养老住宅的终端传感器包括:无障碍设备节点、红外数组传感器、智能手表(老人的体温、心跳、跌倒动态感知)、床上的压力感应、瓦斯检测等。其中无障碍设备节点是设计的重点,也是无障碍系统设计的重要核心,它由若干无障碍设备组成,存放在人口处的无障碍设备管理区,通过系统网络进行空间定位、维护运营,方便老人和家人的取用。如图4所示。

3.3.3 独居养老住宅与家庭养老住宅智能化设计的异同

两类住宅的使用对象均为老年人,因此在设计重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即都是为了满足高龄者的需求,提供协助高龄者日常生活功能及居家照护的解决方案。但由于两种住宅中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和护理救急等问题的差异,两类住宅在局部的智慧化设计中仍有区别。

独居养老住宅的老年人大多身体健康状态良好,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可单独地照顾自己。因此,智慧化设计的目的是用科技代替人工来照看老人,并对紧急状况做出预判。通过该系统对可能出现的不寻常状况提前做出智慧预警,减少单身老人出现事故的可能;如意外无法避免,可第一时间通知监护人和附近的医疗机构进行上门救助,最大程度上保证独居老人的安全。基于这个原因,在独居养老住宅的设计中应利用各种红外数字传感器和其它传感器对室内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的行为监控,特别是老人最容易发生意外的地点,如卫生间。系统还应预留端口,如果老人愿意,可以利用全景摄像头进行更全面的监控。

而对于家庭养老住宅,老年人往往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可以得到实时的照护,意外发生的风险较低。因此进行智慧化设计的目的是用科技弥补老人丧失的那一部分机能,使得子女偶尔外出时老人能利用科技来照料生活,设备降低子女照顾的强度。由于常有子女陪伴在身边,因此无须对居住空间进行全面的监控,除非是子女外出时间较长,才建议加装全面的红外线活动监控。

4 总结

伴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深入,养老将成为每个家庭所需要面对的共同话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现有的智慧技术来辅助生活便显得更加重要。在推动智慧住宅发展过程的中,空间设计与智慧科技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方向。科技设备必须要在合适的环境中使用才能达成最佳的效果,如果科技与居家生活格格不入,就不会被人们接受。因此,科技必须无缝融入老年人原有的生活中,才能真正被使用,进而成功发挥效果。传统通过旧房改造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住所的方式已经严重影响到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本文在深入剖析不同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差异的基础上,对适老性住宅的空间设计和智慧化提出了新的思路。除了针对不同的老年人群提出的独家养老住宅和家庭养老住宅两种居住模式外,更分别对两种住宅智慧设备的匹配提供了設计思路。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减轻了社会养老的巨大压力。

参考文献:

1.巩晓冬,基于智慧化服务的居家养老平台研究.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04

2.张滢.独居老人居住空间适老性室内设计研究,吉林建筑大学.2019

3.周燕珉,陈瑜,养老设施空间设计的实践经验总结.建筑学报.2019.02

4.常晓雪,胡惠琴.老旧住宅套内空间适老性改装及部品应用研究——以北京某街道老旧住宅为例,建筑学报.2018.(S1)

5.王瑞喆,当代智能居家养老数字模块化空间设计分析.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1

6.张怡,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住宅室内设施改造设计探究.建材与装饰.2019.24

7.简雪萍,基于人工智能助力居家智慧养老模式设计研究.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20.10( 01)

作者简介:张若曦,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殷彪,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
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社区居家养老医疗保健服务综述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创建新型体育养老模式可行性探索
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
吕梁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保障模式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