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

2020-06-19杨欢

时代人物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梁启超中华民族

杨欢

作为我国民族主义的首倡者,梁启超在我国民族主义思想传播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宣传独立、民主的思想,借鉴吸收西方民族主义,并结合中华文化和现实情况,使西方民族主义思想中国化,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近代世界大势与中国命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迅速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生产过剩,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帝国主义列强开始争先恐后地抢夺世界市场、抢占殖民地,亚洲也难免其幸。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西方帝国主义倾销商品的重要目标,随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侵略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分割了大量土地,严重践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民族救亡迫在眉睫。

救亡运动与民族危机意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绪不断高涨,民族危机意识不断加强。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让更多人意识到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众多爱国人士纷纷挽救中国,义和团运动宣扬“扶清灭洋”,号召爱国人士与侵略斗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放弃改良主张,把满清政府视为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源,提出“欲思排外,则不得不先排满”的主张。与革命派不同,梁启超则呼吁全体中华民族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外来侵略。1903年梁启超提出团结中国各民族组成新的民族共同体,“合汉合满合蒙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他认为,只有全国各个民族组成一个民族,才能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即“大民族主义”。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何为民族主义?191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各地同种类、同语言、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 ,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 ,声言“民族主义”是 “世界最光明正大公正之主义”,于本国讲,是人民独立,于世界讲,就是国家独立。这是中国最早对民族主义的界定,梁启超因此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奠基者。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非常丰富,这里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政治民族主义思想。梁启超的政治民族主义思想主要是民族主义在政治上的表现,即大民族主义。一方面,在他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占据着重要地位。他很早就意识到,只有建立民族国家,才能与帝国主义竞争,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无论是在北京、湖南任教期间,多次呼喊“攘臂奋舌,与士大夫痛陈中国危亡,朝不保夕”,还是流亡日本后创作大量分析形势的作品,他能够清楚地看到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本质,表达出他对中华民族危机的担忧,以及寻求“救亡图存”的迫切之心。另一方面,梁启超对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及其与政府的本质关系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满洲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放弃“排满”转变为反对“排满”,以民族国家的眼光来寻求国家的独立自强,克服了几千年来狭隘的“夷夏观”,为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发出了强烈的呼唤。

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一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列强侵略。梁启超坚决反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经济侵略,主张中华民族应该发展自己的民族资本主义。“吾国之生产力,其涨进实可惊,吾辈不可不尽全力以救新市场,此实今日最紧要之问题也”,他张鼓励发展民族经济,强烈要求为国内民族资本注意发展提供条件,同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竞争。二是维护民族的经济利益,坚持民族独立。梁启超认为,在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时候,要确保维护全民族的经济利益和民族資本主义发展的独立性,不能仅仅发展了个别“大资本家”,主张保障全体中华民族的经济利益,做到借西方列强的力量,但是不依附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确保中华民族在与西方帝国进行经济交流时的平等地位和权力。只有解决生产力问题,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壮大民族资本主义,才能壮大中华民族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

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一是新民思想。梁启超对于“新民”的原则,包括重建道德观念、树立国民思想、培养民族精神。“道德之立,所以利群也”,他提出以中国的传统道德为基础,吸收西方公德意识中的精华,主张中华民族大众应该用现代国家理念武装自己,抛弃奴性思想,树立国民思想,不做古人和西方列强的奴隶,真正享受自由的权利。在国难面前,他主张中国大众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团结合作,唯有此举方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中西文化观。梁启超一生的政治思想发生了许多次的变化,由于其所处的特定的时期,其中西文化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在戊戌变法之前,基本上沿用了康有为“中体西用”的思想,支持“西学中源” 和“尊孔保教论”。戊戌变法之后,深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启发,主张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不断更新民族文化,便积极引进,但是坚决反对盲从。

评价

积极意义。梁启超最先在中国引进“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奠基人,与革命派的思想相比,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更加具有世界眼光和近代特色。在西方文化入侵背景下,他宣扬民族国家观念,倡导民族平等,希望构建团结、共同奋斗的大民族主义,倡导用传统文化唤起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号召举国上下挽救中国,“开民智,兴民力”,培育国民新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期望提高民族素质,为民族振兴和现代化奠定基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更具有进步意义。

局限性。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既吸收了西方的民族主义理论,同时又主张拥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内容的两大理论来源,存在着内在矛盾性,这也使他的思想不可避免的具有了局限性。一方面,到底把谁来作为第一原则呢?梁启超在提出民族主义思想的时候,便在西方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难以抉择,他试图去挖掘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共性,但是最终还是无法克服两者尖锐的矛盾性。另一方面,在梁启超眼中,儒家文化是被保护与弘扬的对象,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源泉,但是儒家文化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两者之间又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矛盾。

可以说,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在内部传统文化和外部民族主义思想共同促进下产生和发展的。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奠基人,他所提出的实现民族独立、培育国民意识的观点,对于中国的发展进程具有深刻影响,尽管有局限,但更多的是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 -1907)[ 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

[2] 暨爱民.“新民”与“新国”:关于梁启超民族主义的内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3] 闫伟杰.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9.

[4] 唐建兵.梁启超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之比较[J].孝感学院学报,2010(05).

[5] 王凡.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J].佛山大学学报. 1996(10).

[6] 陈敏荣,宋利君,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论析[J]. 理论月刊.2012(03).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梁启超中华民族
浅析民族主义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观察家)
“民族主义”的老问题与新困惑
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被疑与政府演双簧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