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子影响下高校学生学习能力现状及对策
2020-06-19伍晓露杨璐苏琴范杰董新然
伍晓露 杨璐 苏琴 范杰 董新然
基金项目:2018年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课题编号2018zc125)”研究成果。
家庭背景决定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又影响着学生的性格、情绪、心理,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厘清家庭背景和高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关系,对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取贵州省四所高职高专学校和三所本科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
一、家庭背景对高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调查发现,本科学生的家庭环境优于高职高专学生,但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策略、时间管理方面要优于本科学生;高校学生学习能力随年级增长有减弱的趋势。总体来看,家庭环境好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应试技巧更多,但同时承受的学习压力也更大;反之,家庭环境差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应试技巧较少,但同时承受的学习压力也更小。
二、原因探究
通过数据分析和个例访谈,发现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有以下特征:
家庭收入较低,且大多数居住在农村; 家庭结构较为复杂,兄弟姐妹较多;父母文凭较低,且大多数为农民工;父母基本尊重学生自己的意见和选择;父母很少就学习问题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进一步深入发掘,总结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原因如下: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家庭收入较低,兄弟姐妹较多,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缺乏对孩子学习习惯的正确引导,学习仅限于学校学习任务的完成,且缺乏监督,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环境比高中时要更宽松自由,没有了升学压力,学习动机大大降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无法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有效管理,需要适应环境后重新建构学习目标和学习习惯,在这段适应期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多数是较弱的。
缺乏自我的准确定位
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通常缺乏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具体表现为不满意自己的专业,不满意本专业的职业规划,对未来较为迷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到底该从事什么职业,这样的表现在高职高专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高职高专学生通常都不太满意自己的学历,就读专科院校是被迫之举,有部分学生选择了自己不太喜欢的学校或专业,或者是选择后达不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因此在学习中非常迷茫。这些表现也和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在外打工的父母很少对孩子的学习及重大选择进行有效指导,多数孩子在没有深入了解专业、行业的情况下就做出选择,并且在自己感到迷茫时没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关心,导致内心的压抑和迷茫无法得到化解,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慢慢消化,在消化期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多也较差。
缺乏强大的心理素质
大多数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差,且大多居住在农村,进入大学后和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住在集体宿舍里,物质条件的差异容易滋生攀比心理,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大学生活相对于高中更为丰富有趣,学生拥有展示各方面能力的平台,比如社团活动、竞赛比赛等,培养多种业余爱好的城市学生就比没有任何课余爱好的农村学生有更多优势展现自己,从中收获的自信心也会作用于学生在新课程或新事物的学习中,从而提升学习竞争力。大学生活宽松自由的背后实质是个体实力的较量,心理素质弱、害怕失败的学生易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学习兴趣减退,进而影响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对策研究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发现问题不是目的,根据调查结果对症下药,从学校教育入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教育宗旨。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打造个性化职业规划
针对部分学生是“被迫”选择本专业,或是对专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后期学习困惑,这就非常需要制定一份个性化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可以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比如,班主任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周就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清晰地告诉学生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磨砺,根据学生的人生目标,帮助其制定学习计划,列举一些学习模范的例子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慌;对于不喜欢本专业的学生更应深入沟通,若只是感性地不喜欢,可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帮助其调整学习策略;若是理性地不喜欢,则要帮助学生权衡利弊,为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并跟踪监督,确保学生不会因为迷茫的情绪影响自身的学习能力。
多维度考核学生成绩
仅以期末成绩作为课程考核成绩标准,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心理,很多学生通过“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而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模式更易实现以考促学的教学目的。比如,理论课程可以在平时加入一些实践性的小测试来作为平时成绩,不仅避免了课程考核结果的单一化,还可以分阶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将自己做题之外的潜力得到有效发挥。若是实践课程,则可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设置学习小目标,每个目标完成后可获得相应分数,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进行指导,避免学生由于学习困难没得到解决或对自我要求放松导致学习能力降低。
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学习动机,那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学习能力难以提升,仅凭提问法的个体关注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用团队带领的方式更容易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团队辩论,这是很好的锻炼心理素质的机会,将心理素质较差和较强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让团队成员的力量去鼓励学生,让团队协作的荣誉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主题活动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思政教育融入课堂
青年人正是应当奋力拼搏的时期,但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生活环境较为宽松,学生个性中的消极方面也更易滋长,这就需要思政教育进课堂,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模式,引领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积极教育给予鼓励、抑制消极情绪,持续关注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讲授道家的“无为”思想时,学生很容易将“无为”理解为什么都不做,并为自己的懒惰和放纵找借口,即便学习到了“无为”是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发展,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学生也容易受到这种消极思想的影响。这时教师就必须结合当下的時代背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告诉他们理想信念非常重要,每一份小小的努力都会影响今后的成就,要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奉献、对家庭有所贡献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梦,大家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丰富的社团活动
在学校成立的各类社团中,应该要注重不同个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能让社团活动只局限于外向、开朗的学生,或只局限在文体方面的活动,可以成立不同领域的读书会,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拓展知识的同时也能在与别人的交流中产生思想碰撞,转换思维方式。此外,社团活动的开展必须配备指导老师,确保学生的收获是正能量的,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
家庭背景决定了学生的心理基础、心理调适能力,心理问题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高于其他因素,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将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及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学校必须设置完善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直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尝试自主解决。除了课程的设置和完善,学校还需建立标准、规范的心理咨询室,让心理有困惑的、无法自主解决的学生能及时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将注意力及时转移到生活中的积极方面,重新关注自我。
综上所述,家庭背景对高校学生学习能力影响的程度还需继续深入研究,学校也应积极配合,努力实现家园共育。作为走向社会的冲刺阶段,高等教育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希望在不断研究、不断总结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能够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