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医患关系视域的医学生共情能力培育研究

2020-06-19蔡莹

时代人物 2020年2期
关键词:医患共情医学生

蔡莹

共情(empathy)又称同理心或移情,主指基于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进行思考,并通过交流氛围的营造,使其感受到来自于外界的理解,从而优化其心理情境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英国心理学家Titchener于1909年便首次提出“共情”这一概念[1]。共情能力作为这一精神的延续,在广泛的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渗透于各个不同领域之中,使之成为人际交流之间的调和剂。并且,共情能力作为医患沟通的重要支撑,其优越性受到了广泛的认同,通过共情能力的作用发挥,可以有效缓解医患沟通过程中的矛盾,改变原有的不利局面,使医患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

1 医患关系视域下医学生共情能力培育的价值

1.1 有助医生了解及诊断病情

医患沟通是医疗服务开展的基础环节,借助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医生详实的了解患者病情,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因沟通不畅所引发的医疗事故。在共情能力的应用背景下,还将使医生更全面的了解患者相关信息,如病症的来源、发展过程及身体状况等。并且,通过深入的沟通与了解,将为病情的准确诊断提供可靠依据,甚至可减少患者对辅助检查的依赖,从而为患者节省部分开支。反之,如果缺乏基于共情能力下的医患沟通,势必会影响医生的判断,使最佳的治疗方案无法得到应用,大幅增加了诊断及治疗的潜在风险。

1.2 有助患者增强抗病的信心

法国语言大师雨果说过:“语言就是力量”。患者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通常承担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疏导,极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医患纠纷的产生。而医生所具备的共情能力,可以在细节处给予患者以关怀,哪怕仅是一句鼓励或者安慰,都可能对患者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从而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这主要源于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医生的依赖,他们对医生的表现更为在意,以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通过医生的肯定来提升治疗的信心。

1.3 有助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

目前,伴随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论日渐成熟,而医患关系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如若不能有效处理医患关系,将引发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导致医患矛盾的形成和激化。因此,而具备共情能力的医护人员,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积极应对,通过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和协调,使各种矛盾能够得到妥善的处理,将纠纷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优化医患之间的关系,使患者获得积极的医疗体验。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共情能力正是基于这一理解,以试图在医疗服务中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帮助其树立足够的自信,使医患之间取得相互的依赖,使医疗服务得以有效推动,避免医患纠纷的产生。

2 醫患关系视域下医学生共情能力培育策略

2.1 丰富共情能力培育理论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人际交流方式,医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改变了传统的语言交流方式,而转向了以网络作为替代的交流。通过相关的调查显示,受网络环境及习惯的影响,医学生在共情能力的发展上并不理想,共情水平亟待提升和培育。事实上,共情能力作为一种内在的态度,虽然被划归为能力的范畴,但实质上无法拜托对情感的依赖,因此仍然需要经过专业的教学与训练,从而以外部环境为突破,改善医学生的心境和认知,使共情能力得到本质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共情能力的培育理论也将发挥作用,通过一系列基础理论的指导,并借助理论与实际的融合教育,使医学生能够从中有所感悟,帮助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共情能力培育。在理论渗透的环节中,应当按照理论认识、识别加工、实际应对的方式,逐步实现理论的渗透和深化,使医学生具备共情能力培育的基础。这其中也需要依赖规范化的课程设计,如《医学伦理》、《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医学心理学》、《医学生心理健康》、《医患沟通》等,帮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并提炼出适应于自身的能力和技巧,最终夯实共情理论的实践基础[2]

2.2 持续实施教学方法的改进

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育需要由理论向实践递进,而非单纯的依赖于理论的引导,即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层面的指导,将哲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融入其中,让医学生能够从更高层面、更大空间上思考医患关系问题,启发感同身受的特殊情感认知,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3]。与此同时,还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和创新教学方法,依据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共情能力的培养更具活力,如尝试应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及心理剧等策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共情能力的重要性,并加深其实践的体验,学会如何倾听、如何换位思考等,以便于后续的岗位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并在诊疗过程中学会以人为本。此外,依据医学生的临床实践特点,可以安排相关的实践操作环节,通过建立医患关系、病史采集、治疗方案协调及病情告知等内容,锻炼医学生的临场处置能力,使共情能力培育成果得到验证,真正使共情能力根植于内心,使尊重、关怀、回应等成为一种惯性表达。

2.3 借助生活情境体验共情环境

针对于共情能力的培育而言,实践体验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共情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能力,需要以情境作为依托,让每一名医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主角,真正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体验和感受,并结合自身的心理进行理解,深化共情能力的培育效果。一方面,可以为医学生构建模拟的医疗环境,并立足于患者的扮演,全程感受患者所需要经历的一切,使其能力快速的融入情感,同时根据自身的思维进行医患关系的建立,经过一系列的经历和体验,让医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当强调获得有效医疗帮助时的情感体验,提升医学生对他人情绪、感受的理解能力,进而有利于共情能力的培育。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模样的力量引导,即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通过树立成功的模样,让医学生能够有所参照,在其中学习具体的医患沟通模式,借助共情案例剖析进一步了解技巧,最终反观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帮助医学生有针对性的培育。

2.4 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训

良好的思政素养、职业道德及人文精神是当代医生的基本要求,医学生作为医疗事业的储备人才,必须要以此为标准,不断在教学与实践中得到多元提升。作为医生应当怀有崇高精神,保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始终围绕患者开展诊疗工作。同时,基于共情能力的要求,要牢固树立接纳患者、尊重患者、关心患者的服务宗旨,使患者能够给予医生充分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医患之间的矛盾得以缓和[4]。对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训的关键,仍然在于加强对两个方面的关注,一方面要借助课外实践深化道德教育。即鼓励医学生走进医院,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通过与真实患者的接触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具体状态及情感诉求,让医学生对医护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有所感悟,为共情能力的提升提供现实依据。另一方面,要依赖临床实践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利用实习的契机,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临床沟通,如何更全面的服务患者,愿意主动承担起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使职业道德素养在真实情境下得到激发,使医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医德医风。

3 结语

綜上所述,以医患关系的角度看,面对患者复杂的心理状况,共情能力的应用所发挥的作用将更为显著,使医学生能够立足于患者的角度,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所需,真正为其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提升患者满意度的同时,使医疗服务的结构得以优化,适应时代变革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从医学生共情能力培育方面看,借助共情能力所具备的优势,可以让医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理解他人和帮助他人,构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并在医疗服务的环节中采取更有利的举措,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因此,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育将成为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所在,势必在未来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上发挥功效。

参考文献

[1]王慧荣,陈越,滕迪,李鹏辉,刘宏伟,乔增正.医患关系视角下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途径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88):166-167.

[2]郭辉,马贺骥,田川.关于新时代医学生医患沟通的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1):47-50.

[3]刘灵芝,沈秀英,张晶,朱瑞云,樊浩,蔡丹嬿.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现状的调查[J].广州医药,2019,50(01):113-117.

[4]胡世钰,黄蕾,冯威,李清伟,傅燚.医学生对沟通技能的积极态度与共情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8,38(05):689-693.

猜你喜欢

医患共情医学生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共享美好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障碍之医方因素分析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纾困医患关系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