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

2020-06-19毛安玉

时代人物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

毛安玉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个任务。”域外文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否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也是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创造价值的重要命题。本文拟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问题进行考察和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路径研究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两种异质文化,只有实现了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两者的最大价值。因此,对于结合路径的研究就成为了关键问题。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实现两者的融合互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产生于欧洲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与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千差万别,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就内在规定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纵观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治国方略,都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相关的理论总结。因此两者结合的路径研究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但其仍具有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局限性。因此,亟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性转化,使其更好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提供丰厚的文化给养和精神动力。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个人素养问题日益突出,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修养情怀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人性、人际问题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应积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赋予其时代使命和内涵,以更好处理新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时代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必然要求。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分析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语言表达和话语体系必然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推进两者结合的重要环节,就是对两者的话语体系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转变。

(一)内容转变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对两者结合路径问题研究的重要环节就是对两者的文化精神进行剖析,厘清其中的共性,探究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新解读”的路径

1.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对“修齐治平”、“人的发展理论”的转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究对个人的修养功夫,注重对“内圣”的追求。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是基础,也是根本。在何以修身的问题上,各个思想家给出了不同的修身方法,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内在教化和外在约束。因此如何看待两种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吕学就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借鉴,辩证地论述了“德”与“法”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破除了在道德修养上的“非德即法”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路径。马克思曾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将满足每个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终极目标的条件,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在关注无产階级革命的同时,也关注人的发展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行为进行了规定,其中包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思想,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

2.文化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立场对“民本思想”、“群众史观”的转变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发轫于商周时期,“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势》),这一时期的“重民思想”是将民与天相连,突出“敬天保民”的思想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基于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诸子百家都更加强调民的作用,标志着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汉唐时期民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宋代以后,便突出了“民为政治之本”的理念思想。因此,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众的思想诉求。然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其主要目的是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维护。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重大发现之一,打破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的藩篱,实现了唯物主义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科学回答了人民的历史作用。马克思的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并且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是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其中,深刻包含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科学内核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方法观点。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传统民本思想的文化传统和思想精髓。

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路径,就是推进对两者思想精神契合性的挖掘和融合。经过以上分析,对于内容结合路径的基本点就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其中的价值内核,并将其进行有机联系,最后用民族语言进行表述,以实现两者结合基础上的新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体现民族性的同时,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性。

(二)形式转变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不仅在内容上有区别,在表达形式上也有差异。因此,若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如何破解两者的形式障碍将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1.转变两者的语言表达形式

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规范。因此,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更好地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对接,使人民更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就成了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概念进行合乎中国语言习惯的转化。

马克思主义初到中国的时候,由于语言范式不相适应、翻译工作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大部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存在误解。面对这一问题,毛泽东便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进行了符合中国语言范式的转化,更具有针对性。比如,其《实践论》的问世就是这一转化的典型代表。这种转化既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内核,也符合了中国文化的语言习惯。

其次,积极推进文言文的改革、白话文的使用。

“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毛泽东积极改革文言文,在白话文的推广、使用方面树立了杰出典范和先河。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运用中国文化的诗句、典故、俗语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治国理政的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国智慧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因此,探索马克思主义语言形式的“民族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时代化”,是探索两者结合路径的重要方式。

2.丰富两者的传播形式

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将结合问题放在推动两者传播过程中进行探索,以实现在传播中结合,在结合中传播。由此如何实现两者在传播形式上的创新,就是研究两者结合问题的重要环节。

首先,重视教育形式

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离不开“人”的活动,关键就是广泛扩大两者的继承群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且“注意使历史文化转化为一种当代中国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文化,培育听众的民族文化情感”引导新一代的学生青年感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实践者。

其次,改进文艺形式

面对日趋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仅仅依靠纯粹的课堂讲学,对知识进行教科书式的编写,已满足不了受众的需要了,因此,就需要在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中体现针对性。《马克思是对的》、《不朽的马克思》、《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传承者》、《上新了故宫》等新型文化类节目的异军突起,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被广泛关注。制作具有时尚感、时代感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就成了对两者传播的新型载体。对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促进二者传播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二者结合的有效手段。

因此,通过表达形式的转化和传播形式的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中介,可以更有效地实现两者的对接。

三、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瑰宝,两者都是我国的思想宝库,在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既是研究两者结合路径问题的原因,又是两者结合的意义作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问題的始终,是基础性的关键问题。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再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突出强调的应是对其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阐释。今天的“中国化”,一定程度上是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思考。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发展的关键,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互动。

其次,有利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问题,即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问题。然而实现孕育于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不是盲目的对其进行直接套用,也不是简单的对其进行借鉴和吸收,应该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指导下,进行的辩证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必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复兴,这就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命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路径的探究,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良性互动,不能只从宏观层面泛泛而谈,还需深入探究两者的思想实质和精神内核,从中找寻结合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

【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7】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8】朱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年。

【9】王霁.中国传统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10】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义,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年。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