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对湖北省恩施市推动民宿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20-06-19杨光
文/杨光
当前,正处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新的发展机遇。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新业态,以其综合带动作用强,在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美化环境、文明乡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成为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试以恩施市为例,探索全域旅游背景下民宿产业发展路径,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一、民宿产业发展现状
位于湖北省西南腹地的恩施市,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武陵山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鄂西生态旅游圈核心和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近年来,恩施市把培育发展民宿产业作为推动全域旅游提质增效,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发展民宿及星级农家乐1000 余家、床位4 万余张,带动1 万余人就近就业,1.5 万户连接到旅游产业链上,年接待游客1200 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5 亿元。2019 年,恩施市获授“2018 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2019 中国最美县域”。9 月20 日,恩施市被国家文旅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总的来说,全市民宿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完善设施,创优环境。随着西部大开发、武陵山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616”工程的实施,全市道路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大幅度改善。本世纪以来,实施了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内容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进行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池、建房、建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自2017 年以来,恩施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引导乡集镇净化街道、村居民绿化村庄、净化庭院,城乡“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扭转,形成了“净靓美”的环境,向上、向善、向美、向好的文明乡风日益浓厚。乡村环境更加舒适宜人,创造了乡村旅游和民宿发展的良好条件。戽口村被誉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
(二)以景带村,全域发展。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土苗侗文化习俗,坚持以景区为龙头,科学规划布局,全域发展旅游,民宿产业实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扩张,构筑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恩施市围绕打造“仙居恩施”建设“八大生态走廊”的发展蓝图,倾力打造恩施大峡谷、恩施女儿会、恩施玉露茶“三张名片”,先后建成了1 个5A 级景区、3 个4A 级景区、4 个3A 级景区和1 个省旅游名镇,统筹旅游扶贫资金3885 万元、旅游发展奖励资金360 万元,完善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公厕、休闲广场、标识标牌、游步道、观景台等配套设施,集中力量打造了2 个旅游扶贫示范乡镇、15 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形成“一心三带六组团”旅游发展格局。枫香坡侗寨被评为全国农业休闲旅游示范点、湖北省生态旅游示范区。沐抚古镇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镇。营上村、高拱桥村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戽口、石林、双河岭、二官寨被列为市级旅游名村。二官寨村入围全国100 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三)政策保障,持续支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十条意见》,明确“三年内,对创建为市级旅游名村的,一次性奖励5 万元;对创建为一至五星级农家乐的,一次性分别按0.5 万元、1万元、2 万元、3 万元、5 万元的标准予以奖励;对取得‘仙居人家’休闲旅游品牌认证资格的,按户平2万元的标准予以一次性奖励”的政策。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十条意见》,明确“对按标准打造民宿的,按0.15 万元/间的标准予以补贴;全年累计组织游客100 人以上到市域内民宿连续住7 晚及以上的,对组织者按10 元/人的标准予以奖励”的政策。制定出台了《恩施市鼓励旅游民宿发展和引导消费实施细则(试行)》《恩施市旅游民宿创建标准(试行)》,对民宿建设标准、奖补程序、申报条件、评定程序进行了明确。2019 年,全市兑现2018 年度旅游民宿发展奖90 家、奖补资金150 余万元,兑现旅游民宿住宿组织奖1 家、奖补资金0.91 万元,为民宿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四)全域布局,示范引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恩施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民宿旅游的融合发展,通过先行先试、精品带动、全域联动,集中力量打造民宿产业示范。从发展现状看,北部建成了龙凤-白杨-太阳示范片,西北部建成了屯堡-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板桥示范片,南部建成了芭蕉-盛家示范片,东部按照成熟一批发展一批的模式进行建设。其中,以龙凤、芭蕉、盛家坝和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等四个乡镇办(处)的发展势头最为强劲。龙凤镇出台了《关于推进现代民宿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对按要求建设的民宿实行奖补。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积极发挥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培育了365 家民宿,形成了一批分别以农民、投资开发商、民间融资为主体的民宿产业经济实体。盛家坝乡成立了民宿产业发展合作社,通过承办“中国摄影家走进恩施主题采风活动”等各类活动,展示传统婚礼、大集南戏、土家“九佬十八匠”技艺、土家阿哥阿妹农耕文化、儿时乡愁记忆等多项民俗文化,带动了民宿产业发展。以枫香坡侗寨茶花山庄为代表的乡村民宿、以西顾望城山居和道远家为代表的高端民宿崭露头角。茶花山居被评为“湖北省金宿级民宿”,拟申报为“国家五星级旅游民宿”。
恩施市枫香坡侗寨“好吃一条街”民宿
(五)丰富业态,活跃山乡。民宿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各地采取“一季一主题”形式,先后举办“年货赶场节”、土家庙会、“乐享春天·品味恩施”、“杭情施意·恩施等你”、恩施万人插秧节、洋芋花节、“恩施论驾”和同程验客等乡村旅游活动,形成了生态观光、农业采摘、民俗体验、仙居人家等类别较为齐全的民宿旅游产品体系。与同程旅游、新浪微博等媒体合作,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民宿产品在客源市场的精准营销。同时,积极培植养老服务、中药保健、疗养康复等特色旅游产品,带动各行各业发展。积极推广“硒+旅游+医药养生”线路,在已开通恩施航班、动车的旅游城市,尤其是在缺硒地区城市开展“硒游恩施进社区”宣传活动,并与南京德源健康集团等多家医药企业合作,组织1 万余名消费者实地体验。高台、麂子渡等一批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农户土地,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白杨坪镇鲁竹坝村白果园,实行旅游产业、葡萄种植加工和开办农家乐、民宿等多产业融合,带动了脱贫致富。
枫香坡侗寨茶花山居外景
枫香坡侗寨鼓楼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配套,建设不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品质提升,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成为共鸣,寻一处乡村,享受惬意的慢生活,成为越来越多城市人群的美好向往。他们是民宿的主流客群,在期待享受乡村生活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捷和舒适。但是民宿低层次开发带来产品低质的风险,许多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游客需求。比如医疗点、停车场、照明系统、公共休闲场所等公共设施配套短板,还有民宿卫生间数量缺乏、卫生不达标,民宿建筑、环境、消防、安全措施做得不够到位等问题。
(二)缺乏特色,档次不高。“民宿”作为在旅游生活中休憩、度假、娱乐的场所,游客期冀在这里体验当地特色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感受乡土味、文化味、人情味,又能享受到家的温暖。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乡村无序建设,民居建筑洋化,地方性文化景观消亡,民间传统文化遗失。多数民宿就是一个“农家宾馆”,普遍存在特色不突出、主题不明显,尚未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知名度的民宿集聚发展区域。
(三)缺乏质量,服务不足。民宿产品供给体系由乡村文化空间和有形、无形的服务产品组成,主人自身生活品质的高低决定了民宿服务与体验的质量。从前期发展的民宿来看,大多由景区、景点辐射范围内的村民开办,文化层次低,基本上不懂文化、不懂旅游,缺乏经营管理理念,更缺乏创新意识,对品质生活的艺术感受不够。部分民宿的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水平不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乡村管理人才瓶颈突出,缺乏有力地服务与指导。各级举办的能力素质培训覆盖面有限,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对推进民宿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民宿作为一项旅游产品,就是旅游目的地社会空间、物质空间、文化空间、精神空间被设计、开发、使用和改造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差异化、培育品牌的过程。所以,民宿产品要以文化为魂,把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发掘出来,让游客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在陶冶情操中自娱自乐,化身其中。当下,发展民宿产业已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内容,最终也将成为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对此,有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与开发模式。各地要将民宿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武陵山(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相结合,促进与全产业融合发展。要深化民宿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保障作用,审视山水资源、人文景观和当地特色农业产业文化,准确把握乡村旅游民宿产业的发展趋势、市场前景,把民宿产业打造成为特色优势产业和富民惠民产业。从旅游资源较好的区域先行先试,发挥好A 级景区带动作用,以古镇、古街区和传统村落保存完好的空间形态为物质载体,进行系统地规划设计,促进民族文化进行转译再现,构建游客引进来、住下来的空间。进一步优化调整民宿创建标准和民宿发展、引导消费细则,制定民宿产业发展的激励措施,建立工作专班,专门推动民宿产业发展工作,成熟一批发展一批,避免盲目发展、盲目竞争,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夯实民宿产业发展基础。树立基础建设为产业服务的理念,加强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乡村民宿发展空间。坚持公共设施由政府负责,民宿建设由村民自建的投入机制,继续加大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治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垃圾处理、污染治理措施和长效管理机制,绿化、美化、亮化村庄。扩大乡村旅游试点村建设覆盖面,充分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形地貌特点,建设一批地方标志性建筑,打造一批公共旅游景观、赏花赏鱼景点,开辟一批骑行路线、徒步路线,演出民族节目,开展互动活动,丰富旅游内容,让游客“留下来”。坚持“外土内洋”的建设理念,保留建筑原有的外观风格,保留农家小院气息,内部进行现代化修缮、改造,推进民宿床位、卫生和洗浴设施改善,完善餐饮、会议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
(三)创新民宿发展业态。基于产业融合优化产品供给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民宿实现差异化发展,以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和实现乡土文化的商品价值。推进文旅融合,结合大中专院校寒暑假社会实践、实习和各类研学活动,将挖掘、展示、传承、培训少数民族丰富的民俗文化、特色建筑、传统手工艺和农业生活作为功能定位,讲好“恩施故事”。在大众民宿的基础上鼓励精品民宿建设,实行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集中打造一批诸如恩施玉露茶主题民宿、傩戏主题民宿、西兰卡普主题民宿、藤编主题民宿等等。鼓励发展“民宿+农事”、“民宿+养生”、“民宿+文化”等多种业态,促进产业链延伸,提升民宿的附加值,使更多农民享受民宿产业发展的红利,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四)着力培育民宿产业发展人才。加强旅游人才培训,组织旅游试点村支书、经营业主、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借力国家、省、州民宿发展管理培训和东西部协作杭州对口帮扶恩施东风,借助专家团队力量,采取“走出去、接进来”的方式,通过定期组织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开展人才交流等方式,壮大民宿发展、管理力量。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归纳,编印成册,进行辅导,开展以乡村旅游发展、民宿经营管理、旅游从业知识培训,培养一批懂文化、懂旅游、懂经营的民宿发展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民宿创意人才培训基地,发挥好湖北民族大学、恩施职院、恩施职中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作用。优化创业创新支持政策,引导村民回乡创业、就业。
(五)推动行业自律共治共享机制。民宿发展,管理有效是基础。要通过培养壮大民宿合作社、协会,建立行业自治组织,制定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相关部门和乡镇、村(居)加强指导、监督和管理,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防微杜渐,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不断提高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意识。推动民宿产品研发,以游客需求为核心,推动“合作社(公司)+农户”、村民自营、出租经营等多种方式,指导经营者创新发展理念,打造特色、形成规模。鼓励行业组织策划举办乡村民宿和节会活动、趣味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站和微信微博,加大民宿产品宣传推介,提升民宿热度、增强吸引力。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部门组织的大赛、展览、推介活动,对获得奖项的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