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书记”李维仟
2020-06-19刘友春
文/刘友春
乡村的早晨,晨曦微露,宁静的茶园,铺满起伏迤逦的山峦,淬染着林木色泽,沉浸在雾霭朦胧、烟海扬波的山岚氤氲之中。
初见李维仟,他身着黑色羽绒服,板正有型,下身西装裤沾染了些许尘灰,但裤缝整齐不失其固有体面。基层工作纷繁复杂,聊天的过程时不时被突如其来的来访打断,李维仟耐心地接待着来访群众,操作微信、QQ 等即时通讯工具熟练程度,让我几乎淡忘了他是个年近古稀的老支书。
初春的阳光澄澈如瀑,暖洋洋地泼洒在李维仟脸上,勾勒出条条沟壑分明的轮廓,翻晒着层层褶皱里的温暖往事。
(一)
宣恩县椒园镇新茶园村地处宣恩与恩施交界,毗邻百年庆阳老街,与白泥坝隔山相望,距椒园集镇10 公里,全村9 个村民小组,262 户962 人,地势险要、山高坡陡,一直以来,“养鸡换盐,养猪过年”的传统思维模式,禁锢着新茶园的产业发展。1971年,李维仟初中毕业后,放弃了外出务工的想法,自愿回乡做起了茶叶“小货郎”,1975 年当选3 组小会计,1978 年晋升大会计,1981 年当选新茶园村委会主任。
新茶园本名茶园,因发现山上存活“野茶”得名,民国时期改名新茶园。昔日新茶园,“吃水贵如油、争水打破头、小伙不愿呆、姑娘不回头”,李维仟上任伊始,第一时间摸清了家底,细细盘算了全村唯一种茶的村民小组——3 组的“茶叶账”,结合自己多年贩卖茶叶的经验,果断提出了发展茶叶的想法。
1981 年的一天,新茶园村委会烟雾弥漫,声汗混杂,70 多名村民代表三个一堆、五个一群争论激烈,“水改旱”茶叶发展动员会已经足足开了四个小时,主席台上的李维仟口干舌燥,但全无宣布散会的意思。“这个愣头青,起初以为搞茶叶是头脑发热,现在看来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村民李善勇在心里嘀咕着,其实他也有了些动心:种水稻和茶叶经济账是算清了,但“水改旱”费用从哪来?前三年茶叶没收入,生活怎么办?种了一辈子水稻改茶叶,耕了一辈子水田放旱地,像种玉米一样地将茶种子种在土里,还要丢掉原来的粮食作物,产业结构调整话好说,真干起来,难呀!
坐着算不如领着干,李维仟把家里4 亩地全部改为茶园,还到处动员亲朋好友造园种茶,今天被张家放狗撵,明天被李家老太爷骂,吐完苦水吃顿饱饭,第二天,李维仟仍旧该到家的到家,该陪喝酒的喝酒,村委会、村民的房前屋后,甚至整个村庄一时间成了算账“谈判”的聚集地,争吵声夹杂着烟味弥漫其间,昭示着产业结构调整路上充满着的崎岖和坎坷。
对于农民,田土是聚宝盆,粮食是命根子,担忧在所难免。“失败了算我的,成功了大家有份。”李维仟沉甸甸的诺言,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在李维仟的带动和感召下,部分村民开始初次尝试种茶,新茶园村5、6、7、8 组作为试点,开始在山坡缺水地试种茶叶,在空缺地套种茶叶,首期发展200 亩,亩产就达到了2000 多元,这对年纯收入不足3000 元的农民来讲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有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做样板,新茶园村茶叶基地逐步扩大,李维仟又带领村民,依地势修建茶梯,改良了茶叶品种,提升了茶叶品质,新茶园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专业村。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大批经济能人迅速崛起,介入农村基层政治生活,甚至主政村庄治理,形成了独特的经济能人治村现象。
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公共服务不足、基础设施不健全等矛盾问题凸显,农民群众致富的愿望强烈,能人致富反哺家乡,眼界宽、路子广,具备整合资源和引领群众的独特优势,既合乎造福桑梓的朴素情感,也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有效渠道。李维仟作为“能人治村”的代表,就是在带领新茶园村群众致富路上,实现了家乡情怀和自身价值的交融。
(二)
“蜿蜒山路崎岖不平,陡峭悬崖胆颤惊心。”1996年前,新茶园没有一条机耕路,进村入户走山路,卖茶运货只能肩挑背驼。
“村民的娃儿上高中要钱,牵头猪到镇上卖,猪赶到半路死了,全家只能借钱供娃儿上学,每年从牙缝里挤出钱来还债。”说起没路的辛苦,李维仟记忆犹新,“凌晨4 点起床,挑100 斤干茶,步行10 公里山路到镇上,散场早茶没卖掉,又折回白泥坝、再到恩施戽口,看着筐里的茶叶,我发誓一定要修通出山的公路”。
1996 年冬天,李维仟接连召开了10 多次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动员村民筹资修路。“我家本来就不宽裕,拿钱出来生活都成问题了。”“还要占我们的土地,我们少了地,也就少了经济来源……”村民们的顾虑不少,但李维仟一一登门进行动员。最终,李维仟的提议得到响应,但新茶园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没有劳力,缺少资金,修路谈何容易?
“修路没本钱,大家就投工投劳,我又一家家地做工作,还从县县里争取了2 万块钱。”李维仟说。为了早日修通村级公路,李维仟号召党员站出来,拿起锄头、扛起铁锹,带动全村老人、妇女投入历时10 年的“修路攻坚战”。
修路忙碌的时候,李维仟把大伙食堂搬到了家里,76 岁的老父亲在工地上干活,上小学的儿子也常去工地打下手,工地管理员、爆破员和许多村民都在他家同吃同住,讨论解决施工安全、田土补偿、筹集资金等问题,短短三年时间,李维仟这个原本挺拔壮实的土家汉子体重骤减30 多斤,瘦了整整一大圈。
1999 年12 月,新茶园村迎来了第一辆老式三轮车,村里村外的乡亲们聚在一起,共同见证新茶园村通车的历史时刻,70 多岁的刘有贵不顾家人阻挠,步行10 多里来到村头路口,看着三轮车开进新茶园,老人家激动地哭了。
2003 年,2 至8 组组级路通车;2004 年,村级公路加宽;2007 年,组级道路硬化;2011 年,1、2、9 组连户路完工,2014 年,组级连户路硬化,新茶园村公路通组率100%、硬化率95%,每一个时间节点,李维仟记得清清楚楚,
发展源自机遇,产业发展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茶园的路修通了,连接外界的距离缩短了。为了拓展茶叶销路,李维仟筹资开办了茶叶加工厂,动员有条件的茶农组建茶叶加工作坊,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极大地提高了茶叶产值效益,全村拓展茶园面积2200 亩,成立茶叶加工厂(作坊)10 个,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 元,年产值400万元。
茶山如黛,清香沁脾,如今的新茶园村“有机茶园绕山间、油路蜿蜒到门前、洋楼镶嵌在山巅”,新茶园村人迈上了小康快车道。从“养鸡换盐”“出门翻山”到茶产业带动乡村生态旅游起步“多面开花”,李维仟在新茶园倾注的心血有目共睹,发展遇到瓶颈、产业调整受阻,他没有甘心做消极的“守夜人”和“撞钟者”,作为土生土长的新茶园人,李维仟在村庄转型初期成功地扮演了村庄“当家人”和村庄经济的“经营者”,为群众进行利益表达,站在源于群众但又高于群众的立场上,平衡群众需求和政策供给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帮助群众解决好增收致富和社会保障的难题。
宣恩县椒园镇茶园
(三)
2018 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时年64 岁的李维仟考虑,不再参加换届选举,然而“不满意”的村民们多次找到乡镇,请他继续参加选举。
2018 年12 月29 日,新茶园村选举现场出奇的平静,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把票全投给了李维仟,李维仟第12 次连任新茶园村委会主任。“新茶园的发展离不开李维仟。”参加选举的村民们信任和支持溢于言表。
乡村治理体制是国家进行乡村治理构造的行为模式,而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经济能人进入农村基层社会政治体系提供了的合法渠道和公平竞争的机会。
在“能人治村”的模式下,农村公共权力在相当程度上依靠能人威信得到了整合,“治村能人”依靠其富足的经济实力、特殊的管理才能、广泛的社会资源、独特的个人威信等,推进乡村治理,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增收致富,实现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地生根,最终获得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成为群众认可的“村庄领袖”。
行走在新茶园,宽阔的柏油路宛如缎带飘逸在崇山翠绿之间,精致古朴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山间平地,栉次鳞比的茶园沿着山坡延伸而去,茶园小径蜿蜒曲折,青山碧树云雾缭绕,黛瓦土屋炊烟袅袅,山水田园肆意生长,我仿佛闻到了浓浓的春天气息。
这不仅是茶园丰收的气息,更是充满希望的气息,宛若发展中的新茶园,由闭塞而开放,从孱弱变强壮,诗画般展开了更为辽阔的未来。
初春的新茶园,沐浴晨曦,徐徐的清风拂面而来,往事历历在目,崭新的故事还将持续发生。40 多年来,李维仟和新茶园形成了一个牢不可分的整体,这其中有亲情也有乡愁,更多的是执政为民的责任和担当。当然而对于这些,67 岁的李维仟看得很淡:“新茶园村整村脱贫,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初步形成了茶叶、核桃、养殖三大主导产业,生态旅游开始起步,我这辈子圆满了,可以功成身退了,把时代交给年轻人了。”
这,就是一个老支书最朴实无华的公仆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