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探析
2020-06-18王丽博董玉芝
王丽博 董玉芝
【摘 要】本文分析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认为将心理辅导渗透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具有较强可行性,提出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途径,即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合作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营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高中生 地理学科 心理辅导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6-0127-03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辅导成为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学科教学是高中阶段进行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各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心理辅导,又称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导师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被辅导者正确认识自己、克服成长障碍、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是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的课程实践研究,重点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教学中,地理学科教师运用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发挥地理教学的心理辅导功能,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领域得到提升,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行为习惯,实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高中时代是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逆反、抑郁、早恋、烦躁、自闭等一系列心理“逆反”现象频频出现,而此时的学生与教师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学科的课程涵盖多样,主要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线索,架构地球环境中的各个圈层结构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研究系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渗透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发现未知区域的风土人情、领略世界的山川河流,养成对地理学科的好奇心和参与感,真正实现学习的良性循环,显得尤为必要。
(二)可行性
高中的地理课程设置兼具综合性和现代性,潜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尤其是在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后,地理科目重点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求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要具备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人际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样一来,在高中地理学科中渗透心理辅导,就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突出人文关怀,将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可以唤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心理成熟。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造成严重的土壤破坏,使得自然地理环境逐步退化。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面对资源、环境与人口之间的关系,要学会因地制宜,平衡发展,合理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又如,地理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一定数量的教具,其中地图被认为是学生认知世界的“眼睛”,展现了丰富的地理文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发展特点,在读图分析过程中培养高中生整体全面、综合创新的地理思想。
二、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现状分析
为了解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情况,笔者面向吉林省松原市的高中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中,共发放问卷65份,收回60份,其中,有效问卷58份。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直观地反映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情况。(问卷内容如表1所示)
调查中,对“在高中阶段,学校拥有心理健康教育类型的书籍吗?”的问题,58.62%的学生表示所读的高中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仅有29.31%的学生表示有相关书籍;对“高中阶段学校有正规的心理健康咨询师或专门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吗?”的问题,75.86%的学生表示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也未曾见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咨询室;对“在课堂上,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渗透过心理健康辅导吗?”的问题,仅有20.69%的学生表示在学习地理课程时进行过心理健康教育;对“你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课程时参加过学校举办的课余实践活动吗?”的问题,60.34%的学生表示并没有参加过课余实践活动。由此可见,高中阶段的学科教学很少涉及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
此外,对“你的地理教师在和你交流的过程中,谈及过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吗?”的问题,有72.41%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在和自己的交流中谈及并解决过心理健康问题;对“在科目学习中实施过心理辅导之后,对你的影响程度如何?”的问题,有48.2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心理辅导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仅有13.79%的学生认为没用;对“你认为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吗?”的问题,67.24%的学生认为教师有必要在地理课堂上实施心理辅导。这说明,将心理辅导渗透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三、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途径
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空间,教育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传递,笔者认为,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辅导,可采取如下的做法。
(一)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这种交往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在师生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认知是创设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每一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思维和情感,教师需要通过观察、谈话、心理辅导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保留学生个性,坚持民主主义,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朋友”。通过“接触—亲近—共鸣—信赖”,逐步浸润学生心田,以一颗宽仁之心,热爱学生。
2.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以小组互助、导学案例、探究溯源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以阐述、讲解、演说的形式發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例如,在关于黄土地貌的教学中,地理教师分别提出“黄土高原为何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为何还会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我们至今研究黄土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增强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在问答中,学生积累了自信心,增添了参与感,充实了课堂生活。此外,地理教师对学生的作答进行点评认可,能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其自制、合作、自我统合、情绪调控、独立性等个性品质也得到了培养。这一过程,既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也是心理辅导的直接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