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引入流行音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6-18陈梅青
【摘 要】本文阐述高中音乐教学引入流行音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高中音乐教学引入流行音乐存在监管不严、理念冲突、内容泛化等问题,提出对策:明确教育目的,因地制宜建立流行音乐筛选标准;以教材为核心,因势利导引入流行音乐辅助教学;提高教师素养,因材施教构建流行音乐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音乐 流行音乐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6-0021-0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这是音乐教育在互联网文化生态中应对外部挑战、丰富自身内涵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阐述高中音乐教学引入流行音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高中音乐教学引入流行音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高中音乐教学引入流行音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音樂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不同地域、民族、时代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创造,并直接表现为音乐作品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等差异。这既是《音乐标准》中“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也为流行音乐引入高中音乐教学奠定了必要性及可行性基础。
(一)引入流行音乐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多元文化生态孕育出颇具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特点的流行音乐作品,加上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进一步开放,这为流行音乐引入高中音乐教学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从当代高中生这一教育对象出发,作为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其对音乐的态度、需求、情感及价值观等,也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相比高中音乐教材内容,他们更喜欢符合自身个性的音乐形式,流行音乐选择的多样性优势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同时,流行音乐作为教学资源引入高中音乐课堂,可以很好地弥补教材内容单一、匮乏之不足。
(二)引入流行音乐的可行性
首先,技术层面的可行性。由于受到技术限制,传统高中音乐教学只能按部就班地依据教材及教辅资源展开,如音乐欣赏只能播放录音、“学唱歌”只能师生同步,一旦脱离音乐教学环境,学生就很难得到音乐熏陶。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早已经不是文化稀缺产品,如早期需要通过MP3、便携式录音机等工具才能欣赏音乐作品,现在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欣赏音乐作品,这意味着当代高中生接触流行音乐的渠道更广泛、成本更低廉,如果高中音乐教学依然抱残守缺,显然与时代相脱节;其次,资源层面的可行性。流行音乐具有快餐文化的特征,在不同时期的文化潮流引领下,它可以快速更新,加上音乐制作、传播技术的优势,足以保障高中音乐教学引入流行音乐资源的多样性与海量性;再次,价值层面的可行性。在众多争议中,流行音乐是否具有音乐教育价值最为激烈。事实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在大众流行层面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且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形成了相互借鉴与融通的关系,如“中国风流行音乐”与古诗词、古曲之间就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有效地筛选鉴别,完全可以满足音乐教育的价值要求,取得良好的音乐美育效果。
二、高中音乐教学引入流行音乐存在的问题
高中音乐教学引入流行音乐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
(一)监管不严,流行音乐缺乏筛选机制
《音乐标准》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具有素质教育鲜明的大众性和普及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因此,流行音乐引入高中音乐教学后,必须履行学科的必要职能(如美育、德育等),这是其作为教学资源或工具所应具有的基本意义。但流行音乐来源广泛、形式多样,高中音乐教材并不对其构成约束性,因此引入何种流行音乐、如何引进、如何与高中音乐课程相结合等,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对流行音乐内容、风格、成分等进行严格筛选。遗憾的是,当前流行音乐缺乏筛选机制,它的引入主要取决于在高中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及音乐教师的自主判断,其中“偶像效应”占据很大的影响力。从“四大天王”到“流量明星”,不是从文化艺术角度考量,更多的是以娱乐效应为标准。如此一来,音乐作品难免参差不齐,而高中生的文化沉淀、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等存在一定的欠缺,如流行音乐引入不当会造成负面作用。
(二)理念冲突,与高中音乐核心素养不相符
流行音乐之所以在音乐教育领域存在感不强,很大程度上是其作品理念与教育理念冲突造成的。结合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材内容来看,诸如民歌、民族器乐、京剧、非洲歌舞音乐等类型,都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及系统的音乐体系,这些音乐作品用作高中音乐教学资源,有助于传递正统、标准的音乐理念,并促进多元优秀文化的融合与传递。换言之,高中音乐教学是建立在音乐文化基础之上的,所界定的音乐作品大多具有代表性,能够很好地展现人类社会先进文明和优良品质。但流行音乐是一种个性化文化(这也是吸引高中生的主要原因),从形式到内涵均强调自我情绪表达及价值观放大,如此一来很容易造成理念冲突,尤其与《音乐标准》强调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相违背。
(三)内容泛化,难以界定音乐教学需求尺度
互联网文化的繁荣带来了“大数据化”生产模式,流行音乐在冲破渠道限制、媒介限制之后,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作品及形式涌现,这就造成了流行音乐内容泛化。一些夺人眼球、吸引流量的流行音乐,显然是不适合作为高中音乐教学内容的,但在“适合”与“不适合”之间如何界定尺度,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教育实践问题。一部分教师为了突破自身的“陈旧思维”,在自身并不了解流行音乐的前提下盲目引进,或者应学生要求引入一些与价值观、世界观相违背的要素,就容易造成流行音乐教育价值的贬损。
三、对策
为确保流行音乐引入高中音乐教学能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展教学活动。
(一)明确教育目的,因地制宜建立流行音乐筛选标准
根据《音乐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设计,高中音乐教学应着力培养和发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等三个方面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可以作为流行音乐引入高中音乐教学的标准框架,进一步结合本地高中音乐教学校本理念,因地制宜地对标准展开细化,从而实现流行音乐筛选功能。在具体实践方面,首先,教师要明确本单元或本节课的音乐教学目标,如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那么流行音乐内容范围就得到了有效界定,如“现代京剧”或“戏曲腔”流行音乐作品,以及互联网上大量流传的“中国风”流行音乐作品等。同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之下,还可以实现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跨域联合,如“中国唱诗班”所创作的一系列诗词音乐作品,实现了高中音乐与高中语文学科的跨越。当然,具体的音乐筛选标准制订应该允许多元主体参与,教师、学生之间加强对流行音乐文化的认知交流,形成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音乐环境与氛围,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以教材为核心,因势利导引入流行音乐辅助教学
无论哪一门学科,教材都是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尤其高中音乐教育属于“学校教育”范畴,更应该重视教材的地位与价值,它是确保高中音乐教学工作循序渐进展开的保障。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所学内容(单元、章节、知识点等)引入流行音乐作品,如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材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欣赏课中,所筛选的《草原放牧》《长江之歌》等作品,属于典型的传统音乐范畴,虽然具有很高的音乐教育价值,但在情感、风格、形式、技法上与高中生“个性音乐认知”存在脱节之处,为了发挥因势利导的功能,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教育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引进相似或相同的流行音乐作品进行辅助教学,如《我和草原有个约会》《长江边》等流行作品。如果说高中音乐教材中的音乐作品具有音乐文化的“宏大性”,那么流行音乐作品能够体现音乐文化的个性,通过气声唱法有利于建立学生与音乐的实践关系,再进一步向教材内容渗透。
(三)提高教师素养,因材施教构建流行音乐教学方法
音乐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文化,將它禁锢于知识理论领域,甚至圈禁在舞台之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做法,互联网时代的高中音乐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并通过主动接触、学习、研究,提高自身在流行音乐文化方面的素养,这样才能满足因材施教引入流行音乐的要求。事实上,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是“流行性”提供的文化心理满足感,流行音乐消解了音乐“高大上”的壁垒与外壳,而传统戏曲、歌剧、民歌等是不具备这种功能的。因此,教师在根据学生需求筛选流行音乐作品的同时,还应根据“教无定法”的要求,掌握解构流行音乐的手段,如《最炫民族风》《南方姑娘》等流行作品,通过解构实现音乐要素及知识的颗粒化,再与高中音乐教学知识点、技巧点相结合,以此实现“以学定教”的目标。
总之,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地引入流行音乐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教师也要注意选择音乐的标准,以具有正能量的音乐为主,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感受到音乐的无限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媛媛.论高中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9(36).
[2]王斐.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课堂开展的优势[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
[3]赵珂珂.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才智,2019(20).
[4]杨智远.刍议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9(5).
[5]王珠凤.结合流行音乐,提升教学效率[J].艺术评鉴,2019(4).
【作者简介】陈梅青(1977— ),女,广西陆川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责编 苏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