㧏鼓、掆鼓、㭎鼓、棡鼓、堈鼓、刚鼓
2020-06-17夏瑞琪
文/夏瑞琪
在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历程中,鼓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鼓的种类繁杂,不同时期的鼓有不同的形制、作用和效果。笔者在整理契丹辽时期的鼓类乐器时,注意到了辽时期的“㧏鼓”,它与隋时期所记载的“㭎鼓”是否为同一鼓种?以及与“掆鼓、棡鼓、堈鼓、刚鼓”的关系,它们之间究竟是同鼓异名,还是存有区别呢?我们可在一些资料中查找到有关信息,但都只是一带而过的记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一、“掆鼓”与“㧏鼓”
《古汉语大词典》中可知“掆”为“㧏”的繁体。①故㧏鼓与掆鼓为同一鼓种。在《古汉语大词典》与《辞海》中所查㧏(掆)解释为抬,通作“扛”。隋代大驾鼓吹乐器有“掆鼓”,长三尺。见《通考·乐考九》②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六·乐考九》的记载:“掆鼓(小鼓,上有盖)隋大驾鼓吹有掆鼓,长三尺,朱髹其上,工人青地苣文。大业中,炀帝燕享用之。唐《开元礼义罗》曰:‘掆鼓,小鼓也。’按图,鼓上有盖,常先作之,以引大鼓,亦犹雅乐之奏〈申东〉与金钲相应,皆有曲焉。”从中可总结出㧏(掆)鼓的特点为有盖,长三尺、鼓体为青色上有字,并装饰有红色的鬓毛、引领大鼓的出现以及经常与金钲共同使用。③
在《二十五史》的《隋书》《新唐书》《旧唐书》《宋史》《辽史》中可查到关于㧏(掆)鼓的记载。《隋书》中㧏鼓的记载,《隋书·卷八·志第三·礼仪三》:“前部鼓吹一部,大鼓、小鼓及鼙、长鸣、中鸣等各十八具,鼓、金钲各二具。”《新唐书》《旧唐书》中的㧏鼓,《旧唐书·卷三十二 志第八 音乐一》:“故鼓曲有《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之类。”《新唐书·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鼓、金钲,皆四。钲、鼓,金饰盖,垂流苏。”至宋,也出现了㧏鼓的使用。《宋史·卷一百四十·志第九十三·乐十五(鼓吹上)》“宋初因之,车驾前后部用金钲、节鼓、鼓、大鼓、小鼓、铙鼓、羽葆鼓、中鸣、大横吹、小横吹、觱栗、桃皮觱栗、箫、笳、笛,歌《导引》一曲。”辽代多继承于唐宋,辽时期关于㧏鼓的记载为在鼓吹乐和横吹乐中使用。④
陈旸《乐书·卷一百三十八》
二、“棡鼓”与“㭎鼓”
“棡”为“㭎”的繁体。故㭎鼓与棡鼓为同一鼓种。在《古汉语大词典》与《辞海》中所查㭎(掆)解释为:①高木,见《玉篇·木部》②横墙木,见《集韵·十一唐》③通“㧏”,阮孝绪《文字记略》:“相对举物曰㭎也。⑤可发现,“㭎”与“㧏”为通假字。所以,笔者认为㧏(掆)鼓和㭎(棡)鼓应为同一种鼓。
在相关史料中查阅到,隋书记载了㭎鼓的使用,《隋书·卷十四·志第九·音乐中》:“大鼓、小鼓、大驾鼓吹,并硃漆画。大鼓加金镯,凯乐及节鼓,饰以羽葆。其长鸣、中鸣、横吹,皆五采衣幡,绯掌,画交龙,五采脚。大角幡亦如之。大鼓、长鸣工人,皁地苣文;金钲、鼓、小鼓、中鸣、吴横吹工人,青地苣文;凯乐工人,武弁,硃褠衣,横吹,绯地苣文。”《隋书·卷十五·志第十·音乐下》:“金钲、鼓,其钲鼓皆加八角紫伞。”“鼓一曲,十二变,与金钲同。夜警用一曲俱尽。次奏大鼓。”从中可以看出,㭎鼓于夜晚休息住宿时戒严时运用,起到一种警示的功能,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目的。
湾漳壁画墓中的掆鼓图片转引于《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卤薄图若干仪仗考》⑥
三、“堈鼓”
《旧五代史》中出现的堈鼓,《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四·志六·乐志上》:“唐又有堈鼓、金钲、大鼓、长鸣、歌箫、笳、笛,合为鼓吹十二案,大享会则设于悬外。”应只是记载不同,记写为“堈鼓”。
四、“刚鼓”
“刚鼓,(扌)堽鼓,掆鼓,一物也。”⑦也说明这几种鼓仍是同鼓异名。
通过查阅、对比、整理发现,文章中所提及的“㧏鼓、㭎鼓、掆鼓、棡鼓、堈鼓、刚鼓”应均为同一种乐器的称呼,只是由于字体、时间、地点的不同,故记写发生了变化。
注释:
①《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816页。
②《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10月,第774页;《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年9月,第679页。
③贾冬,《对大相国寺佛教音乐中扛鼓源流的几点浅思》,中国音乐(季刊),2015年第一期。
④孙星群,《西夏辽金音乐史稿》,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8月,第235、236页。
⑤《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10月,第1547页;《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年9月第678页。
⑥扬之水,《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卤薄图若干仪仗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
⑦玄应,《一切经音义》卷——“掆舆”条注。见《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卤薄图若千仪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