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MCP 不同浓度处理对软枣猕猴桃果实贮藏效果的影响(二)

2020-06-17张宝香秦红艳赵滢许培磊刘迎雪范书田路文鹏

特产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软枣总酸保鲜

张宝香,秦红艳,赵滢,许培磊,刘迎雪,范书田,路文鹏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112)

1-甲基环丙烯(1-MCP)作为乙烯作用的抑制剂,能抑制乙烯与受体蛋白结合,阻止乙烯生理作用的发挥[1];樊秀彩等[2]研究表明,1-MCP 还能降低乙烯的生成量,降低乙烯峰值,并能推迟乙烯峰值出现的时间,提高保护酶SOD 和POD 的活性,有效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

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Sieb.et Zucc.)Planch. ExMiq.〕属于呼吸跃变型水果,果实在发育前期淀粉含量较高,后期淀粉含量快速下降;在成熟过程中,不溶性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有机酸被氧化或与Na+、K+、Ca2+等中和,从而改变了果肉的酸碱度和糖酸比[3]。本研究以‘魁绿’、‘苹绿’和‘馨绿’为试材,通过1-MCP处理,研究其贮藏效果,旨在为软枣猕猴桃贮运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软枣猕猴桃鲜果,品种为‘魁绿’、‘馨绿’和‘苹绿’,采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软枣猕猴桃资源圃,成熟度一致,为七八成熟,同一品种各处理采收期一致。

1.2 试验方法

将同一采收期成熟度在七八成熟的软枣猕猴桃鲜果放在4~7 ℃冷藏预冷处理12 h,然后分装,分别采用不同浓度1-MCP 保鲜液对鲜果进行熏蒸处理。处理Ⅰ(0.5g/L)、处理Ⅱ(1.0g/L)、处理Ⅲ(1.5g/L)、处理Ⅳ(2.5g/L)和对照组(CK,只作预冷不作熏蒸处理),每7 d 取样测定其可溶性糖、总酸及Vc 含量,同时测定果实硬度和统计烂果率。

1.2.1 保鲜剂配制 Na OH 溶液A:4 g NaOH 加入100 mL 蒸馏水中,充分溶解后用1 000 mL 容量瓶定容,制备0.1 mol/L 溶液。基础溶液B:称取1.0 mg 1-MCP 溶入10 mL NaOH(0.1 mol/L)。

1.2.2 果实分装 将不同品种软枣猕猴桃鲜果分装于长 宽 高=20 cm 15 cm 6 cm 泡沫保鲜盒中,放置2层,熏蒸期间不加盖,贮藏期间加盖。

1.2.3 保鲜剂保鲜处理 将已配制处理Ⅰ、Ⅱ、Ⅲ和Ⅳ溶液分别装入250、200、100 和50 mL 广口瓶中,将预冷的软枣猕猴桃果实分别放于不同的密闭空间,同时将处理液水平置于高于被处理样15~20 cm 密闭空间内,敞口,在4~7 ℃条件下熏蒸24 h。

1.2.4 贮藏保鲜 将经过24 h 熏蒸处理的鲜果加盖后放入2 ℃冷藏室中,定期取样测定总酸、Vc 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测定果实硬度及进行果实烂果率统计。

1.2.5 取样方法 经保鲜剂熏蒸处理后,进行低温(1~2 ℃)贮藏,自贮藏之日起,每间隔7 d 取样一次,放入-80 ℃超低温冰柜中,待贮藏试验结束,统一处理检测。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可溶性糖含量 采用苯酚硫酸法[4]测定。

1.3.2 总酸含量 采用酸碱滴定法(GB/T 12293-90)[5]测定。

1.3.3 Vc 含量 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GB 6195-86)[6]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可溶性糖是果实食用价值的品质指标,直接影响其风味和适口性[7]。软枣猕猴桃品种‘魁绿’、‘苹绿’和‘馨绿’分别在不同浓度1-MCP 处理后贮藏中不同时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见图1。

图1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Fig.1 Changes of soluble sugar content

由图1 可知,软枣猕猴桃‘魁绿’和‘馨绿’贮藏期可溶性糖监测至第56 天,‘苹绿’监测至第112 天,且3 个品种各处理组和CK 组在第2 次取样时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表明1-MCP 处理Ⅱ、Ⅲ比较适合‘魁绿’品种;处理Ⅱ、Ⅲ适合‘苹绿’品种;处理Ⅰ、Ⅳ适合‘馨绿’品种。

2.2 总酸含量变化

果实总酸是果实的可滴定酸,也是果实适口性的一项指标;总酸含量变化说明在贮藏中不同有机酸转化和生成情况。软枣猕猴桃品种‘魁绿’、‘苹绿’和‘馨绿’分别在不同浓度1-MCP 处理后贮藏中不同时期总酸变化见图2。

图2 总酸含量变化Fig.2 Changes of total acid content

由图2 可知,软枣猕猴桃品种‘魁绿’不同处理组间,总酸含量差异明显。处理Ⅰ和处理Ⅳ在贮藏期变化不显著,而CK组、处理Ⅱ和处理Ⅲ在第6 次取样呈急剧降低、升高趋势,说明该浓度处理对软枣猕猴桃果实总酸含量有较大影响,因此,处理Ⅰ和处理Ⅳ比较适合软枣猕猴桃‘魁绿’贮藏保鲜。

通过对软枣猕猴桃品种‘苹绿’贮藏期监测的16次取样结果可以看出,1-MCP比较适合该品种贮藏保鲜,在4 个处理中,处理Ⅰ和处理Ⅱ第15 次监测结果显示,总酸含量变化趋势比较缓慢,只是有机酸之间转化;处理Ⅲ和处理Ⅳ升降变化幅度显著,说明有新的有机酸形成,果实品质有所下降,因此,处理Ⅰ和处理Ⅱ比较适合软枣猕猴桃‘苹绿’贮藏保鲜。

软枣猕猴桃‘馨绿’在贮藏期处理Ⅲ第4、5次取样检测结果变化幅度较大,说明营养成分变化显著,该浓度处理不适合‘馨绿’品种,其余处理在整个贮藏期总酸含量变化不显著,说明只是有机酸之间成分转化,因此,处理Ⅰ、Ⅱ、Ⅳ适合‘馨绿’贮藏保鲜。

2.3 Vc含量变化

软枣称猴桃果实含有多种常见的营养成分,最突出的是VC含量,高达438 mg/kg[8];通过检测不同浓度1-MCP 处理的软枣猕猴桃果实中VC含量变化,进一步确定软枣猕猴桃不同品种最佳贮藏参数指标,VC含量变化见图3。

图3 Vc 含量变化Figure 3 Changes of Vc content

由图3 可知,软枣猕猴桃‘魁绿’贮藏监测期为8次取样,期间VC 呈升高、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且整个贮藏期间含量均高于贮藏始期,处理Ⅱ在第3 次取样时出现高峰期,然后缓慢下降至第6 次,然后上升至第8 次最高为356.28 mg/kg;CK 组和其余3 个处理组在第2 次取样期出现一个高峰期,处理Ⅲ在第6~8 次出现急剧升降并在第8 次检测达426.67 mg/kg,以VC作为指标分析,处理Ⅱ、Ⅲ适合‘魁绿’贮藏保鲜。

软枣猕猴桃‘苹绿’贮藏期监测取样16 次,各处理组在第2 次取样时VC含量均处于高峰期,且处理Ⅱ含量显著高于CK组,处理Ⅰ监测至第15 次取样后失去商品价值,放弃检测;处理Ⅳ在第2 次和第16 次取样检测结果均低于CK 组,且变化幅度较大,因此,综合分析,处理Ⅱ和Ⅲ适合‘苹绿’贮藏保鲜。

软枣猕猴桃‘馨绿’贮藏期监测取样8 次,各处理组在第2 次取样检测值均高于初始果实VC含量,但处理Ⅱ和Ⅲ含量显著低于CK 组,且在整个贮藏监测期,处理Ⅰ和Ⅳ含量均高于CK组,因此,处理Ⅰ和Ⅳ比较适合‘馨绿’贮藏保鲜,但从经济效益分析,处理Ⅰ更适合。

3 结论与讨论

(1)V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在生物组织、瓜果蔬菜、植物和动物肝脏中等广泛存在,在动植物体内作为氧化还原剂及营养物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生理调控过程中作为许多酶辅助因子,参与合成和分解代谢活动[9]。通过对‘魁绿’、‘苹绿’和‘馨绿’3 个品种经不同浓度1-MCP 处理后贮藏保鲜,检测VC 含量,结果显示,3 个品种软枣猕猴桃在贮藏期VC 含量均增加,说明软枣猕猴桃在2 ℃低温下贮藏仍然可进行VC的合成,且适当浓度1-MCP能够促进VC生物合成。

(2)通过对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VC含量检测分析表明,1-MCP 对不同品种软枣猕猴桃鲜果贮藏保鲜效果呈显著差异,不同品种其适合的处理浓度有所不同;处理浓度1.0、1.5g/L 对‘魁绿’比较适合,以浓度1.5g/L 最佳;处理浓度1.0 和1.5g/L 对‘苹绿’比较适合,其中以浓度1.0g/L 贮藏效果最佳;处理浓度0.5 和2.5g/L对‘馨绿’比较适合,0.5g/L处理最佳。

(3)在不同浓度1-MCP 对不同品种软枣猕猴桃贮藏保鲜中[10],通过对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烂果率、总糖、总酸和VC 综合分析表明,处理Ⅲ适合‘魁绿’,处理Ⅱ适合‘苹绿’,处理Ⅳ适合‘馨绿’贮藏保鲜。

猜你喜欢

软枣总酸保鲜
软枣猕猴桃高效扦插繁殖技术
樱桃保鲜掌握技巧
雄性软枣猕猴桃的作用及利用方式
不聊天,感情怎么保鲜?
软枣猕猴桃的发展前景与栽培技术措施分析
爱情保鲜术
不同颜色余甘子果实发育过程中5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食品中总酸的测定方法确认报告
百色当地产圣女果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
软枣猕猴桃汁可抗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