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胜任力的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指导教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0-06-17马琳玉

中国临床护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胜任儿科

崔 璀 马琳玉 莫 霖 王 婷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是相对于护理科学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具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临床思维和技能的训练[1]。实践能力是专业型硕士培养的重要内容[2]。儿科护理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为敏锐的疾病观察与识别、较强应急应变、良好沟通协作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师资质量直接关系培养目标达成。而目前国内缺乏儿科MNS临床指导教师选拔、培养、标准考核。胜任力是指任何能被可靠测量且能显著区分绩效优异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3-4]。本研究以核心能力为出发点,构建儿科MNS指导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为其系统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1 方法

1.1 成立课题小组

本课题组由3位教育管理人员、3位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指导教师,1位儿科医疗专家和1名硕士研究生组成 。课题小组主要负责:①制定德尔菲函询问卷;②选定函询专家;③问卷的发放与回收;④整理分析专家提出的意见并进行修改。

1.2 初拟函询问卷

课题小组通过查阅国内相关政策及国内外高校关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指导教师培养的政策和方案;以“儿科”“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胜任力” 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ELSEVIER、OVI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2月),并追溯相关参考文献;对6名专家(包括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指导教师、儿科护理管理人员、护理和医疗教育专家)进行半结构访谈收集资料,剖析儿科MNS指导教师胜任力内涵,形成函询问卷。问卷包括一级指标6个(整体照护能力、专科照顾能力、专业教育能力,专业科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个人特质),二级指标16个及其各指标概念内涵。每个条目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法,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别计1~5 分。并设置意见栏,专家可针对每个条目提出相应修改意见,或增加或删除条目,形成初始问卷。

1.3 专家筛选

选取来自4家高等医学院校和5 家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的18名专家进行专家函询,其中儿科护理领域专家8名、护理教育领域专家8名及护理管理领域专家2名,均在儿科领域和教育领域有丰富经验,熟悉本专业要求、现状及发展趋势。选取专家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7.2±7.2)岁;博士2名,硕士 11 名,本科 5 名;主任护师或教授13名,副主任护师或副教授5名;工作年限(26.8±7.4)年。

1.4 开展专家咨询

与选取专家面对面沟通研究背景及方案,发放专家情况调查表:即专家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工作年限、学历、职务、职称、工作领域等),对调查内容的熟悉程度及专家自评判断依据。获得专家同意,采用电子邮件方式进行2轮德尔菲(Delphi) 专家咨询。采用“界值法”筛选指标,收集和整理专家反馈修改意见,经课题组讨论分析,对方案指标及其内涵进行具体修改和增删。①第一轮咨询。以Delphi 法中指标内涵同意率 ≥ 80% 视为专家认可;同时满足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3.5,变异系数 <25% 为指标筛选标准。②第二轮咨询。调整指标重要性变异系数筛选界值,同时满足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4.0,变异系数 <20% 为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标准。其余同第一轮。③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设置。在收集专家对指标体系权重具体意见基础上,采用规范列平均法完成一二级指标权重设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重要性赋值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专家的积极系数采用各轮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权威程度(Cr)采用各专家对问卷内容熟悉程度(Cs)以及对问题判断依据(Ca)2 个指标来共同衡量,计算公式为 Cr=(Ca+Cs)/2,协调系数采用肯德尔和谐分析(Kendall′s W),各指标权重采用yaahp 0.5.2层次分析法软件确定各个指标权重。

2 结果

2.1 专家积极性

2轮咨询,均发放问卷18份,问卷有效应答率均为100%;第一轮咨询提出建议的专家为有16位(88.89%),共计32条建议;第二轮咨询提出建议的专家有5位(27.78%),共计5条建议。

2.2 专家权威程度

本研究专家判断系数(Ca)为0.812,专家熟悉程度系数(Cs)为0.867,各专家权威系数波动在0.723~0.910,专家群体权威系数(Cr)为0.851。

2.3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采用指标重要性赋值计算平均数、百分比衡量。第一轮各级指标内涵同意率为81.0%~100.0%,重要性赋值得分均数为3.43~5.00;第二轮各指标内涵同意率在86.0%~100.0%、指标重要性赋值得分均数为3.56~4.92。经过2轮咨询专家意见趋于一致。

2.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指导教师的核心能力指标协调系数为0.429~0.672。见表1。

表1 2轮专家咨的协调系数

2.5 指标筛选及权重确定

2.5.1 第一轮指标筛选结果

将一级指标“整体照护能力”及“专科照护能力”合并为“专业照护能力”;将二级指标“教学方法改进能力” “科研运用能力”分别修改为“教学持续优化能力” “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在一级指标“专业照护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下分别新增“循证决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指标,删除 “求知欲望强”“对新知识好奇心重”。共得到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6项。

2.5.2 第二轮指标筛选结果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显示专家们对于第一轮得出的5 项一级指标、16 项二级指标设定意见趋于一致。仅在二级指标中新增“疾病信息管理能力” “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积极乐观心态”。共得到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9项,具体指标和权重见表2。

表2 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指导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及权重值

3 讨论

随着国家“全面两孩”政策的确立与专科护士发展的趋势[5-6],儿科专科护理人才紧缺的态势愈演愈烈,大力培养应用型儿科MNS 成为应对儿科医疗人力资源匮乏的重要举措。护理硕士生导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成为研究生临床实践的直接辅导人员[7],临床护士承担实践带教任务则成为必然[8]。承担教学任务的临床指导教师的素质、能力和发展水平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关键[9]。因此,本研究构建了MNS儿科指导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为指导教师的准入标准、选拔、评估、培养、考核提供重要参考。

3.1 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指导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研究结果示,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临床指导教师的胜任力结构模型的框架,与Spencer胜任力概念[4]及澳大利亚护理教师协会对护理教育者胜任力定义[10]有契合之处,为指标体系的完善和临床应用提供良好基础。本课题组成员主要为儿科护理领域专家、护理教育和管理领域专家,对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指导教师胜任力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认知经验。Delphi研究方法中参与专家的遴选与研究的科学性密切相关[11]。本研究专家群体权威系数为0.851。本研究2轮调查有效回收率均为100,说明专家积极性高。专家集中、意见协调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各级指标重要性变异系数均<0.25,说明指标意见离散程度低、协调程度高;且第2轮各级指标协调协调系数均高于第一轮,说明第2轮咨询中专家对于各指标的协调程度优于第1轮,2轮咨询后专家对于指标体系中各指标要素认可程度趋于一致。综上,本研究运用专家咨询法,构建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指导教师胜任力指标是可靠的。

3.2 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指导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及权重分析

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指导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9项。专业照护能力、专业教育能力、专业科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及个人特质是本研究构建的5个一级指标。专业照护能力指儿科MNS指导教师具有基于整体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知识构架和思维能力,掌握循证工具为患儿提供科学照护的能力;专业教育能力指具备全面理论知识传授和规范技能操作示范,并能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培训目标的能力;专业科研能力指具有临床问题的发现、通过科研工具解决问题,并将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的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指具有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个人特质则指在以儿童家庭为中心的照护要求中,具备一定的协调、沟通和积极应对的能力。一级指标中专业照护能力权重最高,这与儿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要求相关。儿科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中面临儿科照护难度大和要求高,患儿起病急、变化快、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生理和心理特征存差异,护患关系复杂等特征,因此提高儿科临床指导教师的专业照护能力对于优化其胜任力至关重要。专业教育能力、专业科研能力权重分列2、3位,主要是由于随着儿科医疗技术和教育方式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各项新技术和知识层出不穷,护理教育和科研是保证儿科专科实践发展的基石,只有提高其教育能力、科研能力才能提高儿科临床教师的整体胜任力。职业发展能力及个人特质的权重位于4、5位,主要是由于在临床实际带教工作中,职业发展能力、个人特质为隐形胜任力,深藏于胜任力“冰山模型”下,在儿科临床师资培养、优化、选拔和绩效管理考评中常被忽视,这会影响儿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职业发展能力和个人特质也需受到管理者关注。

二级指标中专科知识运用能力、循证决策能力和临床技能示范能力权重值较高,而职业规划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压力应对能力权重值较低。提示儿科护理教育者在进一步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循证能力同时,应重视儿科临床指导师资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积极承担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并结合不同阶段儿科临床实践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督促学生在实践中应不断完善自己;自主学习是护生软技能特征成分之一,大多数国外护理院校已将该能力培养作为其教育目标之一[12];而积极压力应对作为儿科护理人员重要的心理潜能,是应对儿科照护要求高、照护内容繁杂的关键,因此,在儿科临床护理教育中,应引导该群体主动寻求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并提升其自身压力应激能力,保持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德尔非法构建的MNS儿科指导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可信度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为指导教师的准入标准、选拔、评估、培养、考核提供重要参考。下一步还需在进一步验证研究中,分析现有儿科临床指导教师在能力、态度、知识等方面的优劣,继而进行针对性干预和提高,促使儿科MNS临床指导师资队伍与当前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匹配。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胜任儿科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