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环产业链下储能企业价值影响路径研究综述
2020-06-17李泽红段云珠
李泽红,段云珠
(华北电力大学 经济管理系,河北 保定 071003)
一、问题的提出
“全产业链”这一词汇,频繁出现在新闻报刊、企业公告当中,这一词汇最早是中粮集团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旨在建立多环节的完整产业链系统。而后这一模式被广泛借鉴于各行业中,尤其是农业和食品行业。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储能企业也引入这一发展模式,希望能够将动力、储能、通信及资源回收等环节整合贯通,实现闭环产业链的循环发展模式。
企业价值一直是企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主题,也是企业自身最重要的经济行为之一。许多优秀的企业不断寻找提升企业价值的路径,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些企业的成功也印证了企业价值探索的巨大潜力。
国内外对于产业链及企业价值问题已经做了许多研究,但是研究产业链对企业价值的作用机理以及影响路径的研究不够深入。以国内外对产业链和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文献为对象,对SCI、CSSCI、核心期刊以及硕博论文近10年(2010—2019)公开发表的该类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通过对于目前研究成果的总结,进一步结合企业界出现的经济行为讨论值得关注的问题,得出了在企业价值研究领域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和研究新思路。
二、研究文献总括与研究内容分布
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对文献进行检索:(1)产业链理论的研究;(2)企业价值影响路径研究;(3)产业链理论对企业价值作用机理。
对于国内文献,本文利用中国知网的数据库进行检索研究,分别选定期刊和硕博论文类别,在高级检索中分别输入KY=“产业链”、KY=“企业价值”、KY=“企业价值影响路径”,并将期刊类别的文献来源限定于SCI、CSSCI、核心期刊。对于外文文献,本文选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作为文献资料来源,在高级检索中输入检索信息TI=(company OR enterprise OR organization)AND IT=(value) AND TI=(Industrial chain OR Vertical integraton ),并将文献的研究范围选定在 Management、Business、Economics。
通过对于检索结果的筛选,我们选取与所研究主题相关度较大的文献作为本文的分析对象。经过对论文的分析和统计,我们发现国内外研究对于储能企业并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大多数的学术论文尚未涉及该领域的企业,因此,在下文对文献的分析中,大部分是针对所有企业适用的普适性研究。经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作用机理的研究偏少
国内外对于产业链理论下的企业价值作用机理的研究总数不多,内容也不够深入,国外的文献数量为52篇,少于国内研究文献数量的119篇。从论文发表时间来看,国内文献在2014年开始大量涌现,尤其是2017、2018年呈增加态势;但是国外文献研究在2013年开始增幅较大,在2016年开始出现缓降趋势。
2.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
国内文献研究中,有100篇是博硕论文,其余仅有19篇来自于A类期刊,但在其他级别刊物检索相同主题文献,能够检索到63篇,相比之下,说明该研究问题已经得到大家的关注,但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
3.实证分析较少
就论文的研究类型来看,国内外的研究对产业链的模式探讨较多,以及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对于产业链整合的内外部环境和适应性进行研究,这部分约占总体的60%左右;在对于产业链的经验研究中,以案例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数量偏少,能够从企业价值影响路径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数量在10篇以下。
4.缺乏深度广度
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国内外文献对于产业链理论研究大部分是从纵向一体化的角度来分析,关注纵向整合、纵向延伸及集中度;而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中,绝大部分着重分析产业链整合后企业财务指标的变化,以此来反映企业财务绩效的变化。
三、研究文献回顾
(一) 储能技术及储能企业概念界定以及其产业链特征
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对于储能企业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出现统一的概念界定。因此,本文首先对于“储能企业”概念范畴做出界定。储能技术的历史虽然已经有200多年了,但它在21世纪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高速发展。储能,顾名思义即把能量以某种介质的形式储存起来,根据介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储能技术和化学储能技术[1][2][3],如表1所示。
表 1 储能技术分类
其中研究较为广泛的是电化学储能技术,而储能企业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经营模式,包括产品本身的商业运营[4],电化学储能技术有上百种,但是根据其性能特点,适用领域有所不同。我国储能市场的发展,相比于国外还很不成熟,目前能够实现产业化大规模运用的储能技术只有以锂离子电池和铅炭电池技术为代表的有限几种,但是许多新兴储能技术也正在迭代发展。根据储能企业的业务流程,归纳出储能企业产业链涉及到的主要环节表示为:原材料-产品应用-系统解决方案-运营服务-资源再生-原材料的闭环产业链,如图1所示。
图 1 电化学储能企业闭环产业链
(二) 基于产业链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在产业链理论的相关领域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国外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得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以产业链系统为研究视角的较少;而产业链则更像是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产业链这一概念最初是在马歇尔(Marshall,1890)的《经济学原理》中[5]出现的,随后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1958)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他对产业间的链条关系做出论述,指出了产业链的前向后向延伸都对市场绩效有重要作用[6]。史蒂文斯(Stevents,1989)将产业链定义为生产者、供给者、分销者、消费者通过不同的方式链接在一起的整体系统[7]。斯特恩(Sturgeon,2001)提出随着产业链的发展,出现了模块化的产业网络[8],特锐德、莫德(Teruaki&Mohd,2000)从组织间的合作方面对产业链绩效的影响做了研究[9]。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则对于产业链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简新华(2002)将产业链定义为产业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的具有相关性的连续链条[10]。蒋国俊等人(2004)提出业务联系紧密的企业在特定的区域内聚起会演化出新的联盟关系链[11]。随后关于产业链发展模式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刘贵富等人(2006)对产业链的模式进行了总结,他们将该模式细化为纵向一体化、准市场化式、市场交易式以及混合式等[12]。李丹凤(2011)提出整合产业链能够通过增加协同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途径来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13]。对于产业链价值增值方面,也是该研究领域的关注重点,在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方面,通过投入生产要素获得增值效益,或者是通过协同效应来实现各要素的交互作用,产生“1+1>2”的效果[14-16]。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产业链的内涵、组织形式、发展模式、与绩效的关系以及价值增值等方面对产业链做了许多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三) 企业价值的研究
价值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原因主要在于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生产方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促使价值研究不断深入。价值的来源可以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效用价值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物品自身的效用决定了它的价值,即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才能成为有用的东西。[17]19世纪30年代,在效用价值理论的背景下,以劳埃德为代表的边际效用理论出现,提出欲望和价值会随着物品的数量而变化。但是该阶段的理论仅仅是从消费者的主观判断来考虑的,忽略了生产环节所消耗资源的价值。
第二个阶段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系统的学习和吸收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的研究成果上,他辩证地提出价值的定义,那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18]这一理论是在当时的社会生产环境下提出来的,当时面对商品的供不应求,生产力革命成为经济领域的主流,增加企业利润的方式就是通过增加劳动量来实现生产量的增加。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现代社会的劳动,不再只是通过简单的机器设备和粗犷的生产工艺流程就能够完成的基础意义上的劳动,而往往是需要依赖现代化的高科技生产设备以及各种抽象、复杂的生产要素来实现的劳动,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之间的链条也随着涉及的要素增加而拉长了。
第三阶段是要素价值论。劳动生产效率经过工业革命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科技和企业管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逐渐凸显地位,于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著名的生产四要素理论: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5]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生产要素的价值创造能力已经落后于技术、管理和信息等新兴生产要素的价值创造能力。因此,新兴的无形资产要素逐渐超越实物资产要素,成为要素价值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价值来源的多样化导致了价值衡量标准方法的多样性。纵观国外对于企业价值的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第一个方面可以总结为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该方向的研究主要以MM理论为代表;第二个方面是从资产定价的角度考虑企业价值,以CAPM模型为研究基础;第三个方面为探索更多的有效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19]上世纪中期,美国学者莫迪格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Miller,1958)在其文章中明确了企业价值的观点,认为均衡市场条件下,企业的价值与风险和未来收益有关,[20]使得这一理念在管理领域广泛展开运用。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企业价值的范畴和内涵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关注点在于企业价值的计量方法比较和适用性。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企业价值的计量方法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基于资产总和、基于利益相关者、基于收益和现金流以及基于市场价值的研究。
从资产总和这一角度研究企业价值是根据会计核算的结果来计量的,但是该方法不再适用于当今的企业组织,它没有考虑到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表外资产因素,所以这种方法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对于企业价值进行研究的方法认为企业经营的目标应该是利益相关者财务最大化(Stiglitz,2006;Donaldson&Dunfee,2002;Clarkson,1991)[21]。但是一个企业往往存在多方利益相关者,在没有很好的定义之前,就会使得管理层对公司的工作不负责任,没有办法来评价管理层的决策效果(Jensen,2002)[22]。同时,从投资方的角度考虑,投资人投入资本创办企业,如果追求的是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难免在某些情况下会对自身的利益产生影响,从而降低投资热情。与之相对的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论应运而生,并且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基于收益和现金流的企业价值计量方法以未来收益或现金流折现得到企业价值。由于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估算受到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计算繁琐且准确性不高,难以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经济增加值(EVA)的核算方法有着较多的研究和运用成果。该方法是1989年由美国的斯图尔特(Stern 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提出,吴世民、詹姆斯·唐德(Shimin Chen&James L.Dodd,1997)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了EVA值和企业价值的相关程度要高于其他要素,尼帕尔·拉加恩(Madhav V. Rajan,2000)和汤姆斯(Thomas,2015)等将EVA运用到不同行业中验证[23]-[24]。
基于市场价值的研究中,主要运用市场价值指标来反映企业价值,多为相对的价值。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市值比率计算法,该方法又分为市盈率法、市净率法和市销率法等,其主要的思想是通过选取目标企业的市盈率(或市净率)指标与可比企业的价格基数。由于目标企业的选取对于计算结果有很大的影响,目标企业的市盈率获取也较为困难,也就造成了该方法不可避免的缺陷。另一种代表性方法是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1969)提出的托宾的Q值理论,用企业的市场价值与现有资产的成本进行比较,以判断企业的市场价值偏离企业实际价值的程度,该方法的理论性和操作性都较强,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企业价值在不同视角下其内涵和计量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是这些研究方法表明,企业价值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到多方利益,并需要考虑时间过程,企业市场价值和内在价值不符是由于运营方式和管理战略带来的协同效应造成的,企业价值在现实应用中也表现为财务价值。
(四) 基于产业链对企业价值影响路径的研究
通过对于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分析得出,基于产业链理论,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大部分是以产业链整合、产业链延伸以及纵向一体化的角度来分析的。根据产业组织学中的SCP模型可知,产业链带来的市场结构的变化,对于企业的绩效势必会造成影响;而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提升自身的价值。现将有关研究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在国外研究中,希利(Healy P.,1992)通过企业的会计数据,分析了兼并整合对于业绩变化的影响,得出兼并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25]。这种模糊的认知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格锐克斯(KrickxG.A.,2000)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价值链延伸对于企业价值有着正向的的促进作用[26];随后不断有学者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不同的行业中分析其适用性,吉尔伯特(Gilbert R.J.,2001)和塞尔吉奥(Sergio Jara-Diaza,2004)分别以汽油和电力行业为研究对象,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于价值链延伸进行讨论,从价值和成本的角度分析了其对企业价值影响[27-28];与产业链延伸相近的是纵向一体化,在这种形式下,巴瑞拉(Barrera-Ray F.,1995)通过对石油行业的分析,得出纵向一体化对行业整体绩效有正向作用,但是对于产业链上的部分企业,纵向一体化可能会对企业的绩效有负面影响[29]。在路径研究方面,米利欧和佩蒂科思(Milliou & Petrakis,2012)通过分析信息流动得出纵向市场结构整合能够通过研发信息的传递这一途径来促进竞争效应,从而实现效率的提高[30];与米利欧等人从生产率的角度分析不同,福布斯等(Forbes,2010)从利润率角度进行考虑,通过分析航空公司的纵向整合前后的绩效表现,发现通过决策执行这一路径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31]。另外,也有一些不同方面的研究结论,莱特斯特(Loertscher,2014)研究了完全竞争市场中,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影响,得出垂直整合会产生圈定现象,排斥竞争对手,不利于社会整体福利的发展[32]。
国内学者对于产业链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同样关注,并得出一系列的研究结论。杜义飞(2004)、冯炳英(2004)通过对产业链上的价值创造过程进行解构,从内部资源优化的角度得出产业链的整合对于企业生产效率有促进作用[33-34]。国内研究对象以煤炭和钢铁行业居多,周五七(2007)、王旭(2013)研究了煤炭行业的产业链纵向整合问题,指出在战略规划时要考虑自身的能力和产业链上的位置,才能提高企业绩效[35-36];吴利华(2008)、李怡霄(2009)以钢铁行业为基础,分析了产业链整合带来的企业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成正相关[37-38]。有些学者对于这一问题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雷辉等(2012)为证实产业链整合程度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选取了制造业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表明,企业价值与整合程度有正向关系,但是企业的规模却与整合程度负相关[39];叶建亮等(2014)将这种现象进行了更明确的研究,他们基于我国制造业的数据,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企业的产业链垂直整合与绩效的关系,得出呈现“倒U型”关系的结论[40]。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多数是关于煤电、钢铁、农业、食品业等产业链节点众多并且上下游关系较密切的行业;其次,从分析中也可以得出,产业链的整合或是纵向一体化,对于企业价值可能会带来正向影响,也可能会出现负面的效应,这可能与企业在链条上所处的位置、整合后的管理制度以及外部环境有关系;另外,对于国内研究而言,产业链的延伸、整合以及纵向一体化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对于产业链相关的定量研究较少,其量化指标也存在单一、不准确等问题。
四、总结与展望
就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而言,不同行业之间、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融合越发明显,随之而来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经营范围,运行得当还能提升企业价值,因此,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全文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针对新兴行业产业链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是时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不可回避的话题,其理论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于产业链及其整合的研究成果颇丰,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但是一般多为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鲜有对于新兴行业的研究。在当今的经济背景下,不同行业的产业链呈现出带有行业色彩的特点,基本理论对于不同行业的解释能力有差别,因此应当立足于新兴行业产业链的特点,结合行业的特点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研究。
其次,从研究的内容来看,该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许多前沿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成果对于产业链理论的主要关注方向在于动因、战略模式以及产业链整合;但是对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形势的研究还有许多要做的工作。比如,大部分研究成果对于产业链影响企业价值,只是从影响因素上进行分析,但是对于具体的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尚未提及,虽然在总的目标上都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但是在不同的行业背景下,其价值提升的路径可能会存在不同,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再次,从研究方法上看,定量研究有待加强。对于产业链和企业价值的关系分析,以特定的行业为背景的理论研究为主,在案例研究成果方面,多数是基于产业链运作较为成功的企业,但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运作失败的企业应该也不在少数,对于失败案例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该领域的理论。在实证研究中,实证的目的也是在于某一路径能否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定性分析,至于该路径下的影响具体程度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
通过以上对于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认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第一,现有研究的角度覆盖了成本、竞争力、创新策略等内容,但是这些大部分上是基于实际的市场结构模式下的研究,对于该市场结构模式的内源推动力研究也应受到关注;第二,相关研究多数是局限于经济或者会计视角中的,而随着业财融合的发展,对于特定行业的产业链研究,应该充分考虑该行业的具体环境、产业规制政策等因素;第三,有关产业链整合发展的策略分为横向并购和纵向整合,目前研究多是基于SCP模式(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模式),对纵向整合和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研究,或者是从并购角度,对于规模扩大的企业,进行并购前后的绩效对比,然而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横向并购与纵向整合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但是鲜有研究从两个方面对于企业价值的作用进行系统分析,未来在研究该问题时应着重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考虑。第四,当前的研究集中分布于产业链节点复杂,上下游关系紧密的行业,例如煤炭、农产品加工、整车行业、物流服务业等,本文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扩大行业研究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