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2020-06-17查莹莹
查莹莹
(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安徽 蚌埠 233000)
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为手术室,骨科手术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中,大部分都具有创面较大的特征,因而在手术中,患者组织、皮肤与器官等保护时间较长,可能会引发感染问题。强化手术室护理有利于提升护理效率,降低感染发生概率[1]。本文主要对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患者的感染率影响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本院接受手术的72例骨科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例,患者年龄区间为24岁至 7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8.14±0.16)岁;对照组36例,患者年龄区间为24岁至7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8.14±0.16)岁。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护理,主要为(1)基础护理。(2)常规配合。(3)辅助医生手术操作。观察组给予手术室规范化护理管理,主要为(1)明确手术室规章制度和各项管理流程,确保医护工作人员在手术室中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寻。(2)培训提升护理技能,确保手术室工作人员充分掌握各项技能与手术室操作流程。重点掌握手术部位术前、术中和术后感染的防护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在病人手术期间的各项技能与操作水平。(3)手术室环境管理,根据手术室的具体要求,对手术室的限制区域、非限制区域和半限制区域等进行区分,并将每个区域的标志都充分展示清楚。按照规范更换过滤网,定期清洁手术室并对室内空间进行空气沉降菌监测,手术中减少开关门次数。
1.3 观察指标(1)手术室行为规范评分概。(2)手术中患者出现感染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计数采用 x2检验,以(%)表示。计量采用 t检验,以(x±s)表示。P<0.05时,表示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手术室行为规范评分对比分析 对两组护理人员在手术室中的行为规范进行了评分,观察组护理人员术中护理规范(94.65±0.98)分、术中活动规范(96.32±0.14)分,手部清洁卫生(97.05±0.28)分,器械消毒(95.14±0.58)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 1两组护理人员手术室行为规范评分对照表(,分)
2.2 两组患者出现感染概率对比分析 观察组全部36例患者中,未有出现感染的情况,对照组患者有8例(22.22%)出现了感染,两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 2两组患者出现感染概率对照表[n(%)]
3 讨论
在我国现代医疗卫生水平逐步提高的背景下,对于机体来说,围术期如果出现了感染,不仅会降低手术水平,干预制约手术效果,同时还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患者出现病情迁延。因而,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骨科手术以及其他各类型手术中出现感染的概率,成为了手术室的管理工作重点[2]。
从本文的研究工作中可以看出,应用手术室规范化管理的观察组手术操作中,护理人员的护理规范(94.65±0.98)分、术中活动规范(96.32±0.14)分,手部清洁卫生(97.05±0.28)分,器械消毒(95.14±0.58)分。手术中未出现感染情况。该结果与阎辉学者在该领域研究中所得出的研究结果(手术室中不规范操作行为总发生率为 6.00%)基本一致[3]。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骨科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工作效果,相关领域的护理工作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科学管理方法(1)分析手术室内的感染因素和危险因素,重点对骨科手术感染的因素进行排查,分析总结并制定出最优的管理控制方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措施[4]。(2)对骨科手术中,患者的手术部位与手术操作方式进行安全管理。在术前对患者的切口皮肤备皮进行消毒,在手术中,对手术物品和手术器械进行规范管理与消毒,同时强化对患者的手术切口管理[5]。(3)按照“七步法”洗手,定期清理手术室的来及,定时开窗通风消毒,保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
综上所述,手术室规范化管理对于骨科患者的手术感染问题能起到明显的控制效果,降低患者出现感染的概率,提高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