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颈癌放疗患者病耻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及预见性护理干预

2020-06-16徐珊宋双红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耻感病耻感病耻

徐珊 宋双红

宫颈癌的治疗常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由于该手术方式、脏器特殊性、手术范围广,加之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家庭角色及封建思想,导致宫颈癌术后患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加之术后内分泌失调、女性特征性器官缺失,增加了患者的病耻感和社会歧视感,影响其正常的社交活动,甚至其拒绝与人交往[1]。因此,本研究就宫颈癌患者放疗后病耻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相互的影响和作用实施相应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73例宫颈癌放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病理诊断为宫颈癌,符合放疗标准;预计生存期≥6个月;年龄≥18岁;与家属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精神障碍疾病、其他器官肿瘤;发生远处转移;中途出院、转院或放弃治疗者[2]。年龄29~71岁,平均(43.69±5.64)岁。婚姻状况:已婚51例,未婚22例。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38例,大专及以上35例。居住地:城镇31例,农村42例。家庭月收入:≤5000元51例,>5000元22例。

1.2 方法 本次调查由本科室4名护理人员共同完成,发放量表过程中采用标准化语言对调查使用方法进行指导,避免在公众或开放性场合,对有不理解和支持的家属进行指导;对于文化水平较低患者护理人员口头进行讲解。量表填写结束后当场收回,有效收回率为100.00%。

1.3 评价标准 (1)病耻感采用SIS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由Pan翻译2000年File编制的中文版影响量表,该量表其Crobach’s α系数为0.91,量表内容包括社会排斥、经济不安全感、内在耻辱感、社会隔离感4个维度,采用Likert 1~4分计分,4个维度总分与病耻感呈正相关[3]。(2)社会支持采用SSRS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有肖水源编制,修正后Crobach’s α系数为0.89,量表内容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各维度,采用Likert 1~4分计分,3个量表总分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性[4]。

2 结 果

2.1 73例患者病耻感SIS量表评估结果分析(表1)

表1 73例患者病耻感SIS量表评估结果分析(分,

2.2 73例患者社会支持SSRS量表评分结果分析(表2)

表2 受试者社会支持SSRS量表评分结果分析(分,

2.3 73例患者宫颈癌患者放疗后病耻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表3)

表3 宫颈癌放疗后病耻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3.1 宫颈癌放疗后病耻感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 本次接受调查的患者中病耻感和社会支持感分数均处于中低水平,且相关性分析显示,病耻感与社会支持感呈负相关性(P<0.05),由此分析,病耻感的加重主要由于社会支持不足导致。病耻感即为当罹患某种或某些疾病时,疾病的特征和社会主流对其非理性和科学认知的连带关系,引起某些人对事物的固定和传统模式认知[5],该因素主要来源于个体与社会相互协作作用,内心病耻感分为自我和公众病耻感,临床医学研究将其分为社会病耻感、结构病耻感、自我病耻感[6]。本研究中患者对于宫颈癌切除子宫后为避免癌细胞扩散常联合放疗,在接受大量射线后可不同程度地损害患者卵巢功能、阴道分泌物减少、弹性减弱、阴道干涩等,导致由于性交痛而降低性生活欲望和满意度,以及宫颈癌根治术宫颈阴道狭窄、缩短等生理接受改变与重建因素,影响其出现自我不认同、自卑表现[7],使其出现对家庭稳定性与和谐性的质疑。宫颈癌患者和家属受文化水平和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影响[8],认为宫颈癌女性患病之前存在性生活不节俭,或由于卵巢功能和子宫缺失无法生育,育龄妇女承受着社会人事无知的舆论,除此之外,病耻感还来源于昂贵的治疗费用和劳动力的缺失。甚至患者自认为自己成为家庭生活中的累赘[9],加之放疗后脱发、皮肤瘙痒、黏膜破损等对其折磨,无法与临近同病种或家属进行沟通,就此选择对外界活动的回避和与社会的主动隔离,增加其生活与生理机能改变的病耻感。患者存在病耻感均受到个体内外因素叠加影响,如社会支持医务人员、家庭成员、社会人群对其主观体验和客观支持的情感支持[10];医务人员和社会人群对其人文关怀,减少对其语言刺激,可极大程度地降低其心理应激反应,改善病耻感,而家庭成员对患者理解、帮助、细心照顾,充分对疾病症状和治疗费用的理解,主动带领其参加社交活动,避免让其感受家人的抛弃与远离,可消除其负性情绪,避免其产生不自信、消极的心理应激使其产生正性应对能力[11]。

3.2 护理措施 (1)多媒体沟通。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前留取患者和家属联系方式,并邀请患者和家属分别进入相应微信群,微信群主要在病友之间沟通,相互之间分享自我护理经验,且护理人员动态观察群内聊天情况,对于反馈疑问主动解决[12],家属群主要作用是病友家属之间的沟通,相互分享日常生活照顾细节,如情绪、饮食、运动、药物不良反应、疾病并发症的护理,同时护理人员观察群内聊天情况,对于其产生负性、消极等情绪,及时与家属进行电话沟通,开展有针对性和理性思维的心理疏导[13]。(2)基层宣传。护理人员在社区和村镇卫生院开展联合医疗宣讲活动,提高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率,联合开展疾病筛查,由此对患病和未患病者进行疾病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不良反应的普及,增强患者康复信心[14]。(3)组织病友娱乐活动。护理人员定期开展病友会,且病友会可与当地的娱乐和义务社团进行联合,如合唱、舞蹈、福利园、老年园等,增强患者回归社会的信心,使其感受到自身除生理的缺失外,社会对个人的行为认可与需要没有缺失[15],使其认识到社会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转移其需被关心的注意力。

猜你喜欢

耻感病耻感病耻
老年病患者应摆脱病耻感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与病耻感的相关性分析
消失的“耻感”
糖尿病病耻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病患者应摆脱病耻感
消失的耻感
心境障碍患者病耻感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探讨
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病耻感及相关因素研究
消失的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