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顾绣的发展应用
2020-06-16王君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王君如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 刺绣历史
中国古代的染织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术。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早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到了商周时期,染织工艺已有专门的分工,其织物图案以几何纹和小花纹为主。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染织工艺迅速发展,“齐纨鲁缟”世人皆知。汉代的染织工艺有了飞跃的发展,染织品种增多,能织出精美而多样的花纹,而且刺绣技术也有较高的水平。唐代织造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宋代的染织工艺又达到一个新水平,分工细致,染织艺风以典雅、和润、沉静为主。明清时期的染织工艺,在织造技术,染色方面,刺绣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表1 不同时期的染织工艺
追溯刺绣的源头,是一件很难的事,原因在于刺绣制品的特殊性质,使其根本无法长时间保存,这样也就无法证实它具体出现在哪个朝代。考古资料中最早的刺绣痕迹出现在西周。1974年12月,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伯妾倪墓室出土的陶片上,出现有明显的刺绣印痕。而在河南安阳出土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上,也确实出现了刺绣的痕迹。由此说明,我国的刺绣历史源远流长。
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对凤对龙刺绣、龙凤虎纹刺绣残片,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等保存完好、文采灿烂的刺绣品都证实了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刺绣历史上第一个全盛期。【1】
刺绣发展到汉代,工艺开始有了飞跃的发展,刺绣在生活中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刺绣也促进了中外经贸及文化的交流。东汉开启了观赏型刺绣的先河,魏晋时期的刺绣在局部地区如南朝时的江南地区发展起来,到了宋代手工刺绣发达至高峰,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画绣方面,更堪称绝后。绣画受院体画影响,山水、楼阁、花鸟、人物等构图简练,形象生动,设色精妙。绣画及绣法书流行,花鸟绣画发展到成熟期。宋代又设有绣画专科,纯欣赏性刺绣以仿绣书画为长,多以名人作品入绣,追求绘画趣致和境界。绣画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仅平绣针就创出许多新针法。清代时期是一个集传统刺绣之大成的时期,多用几何图案和大型缠枝花卉,赋予很高的写实性和装饰效果,喜用金针及垫绣技法,绣品题材广泛、形象传神。发展至清中期花纹图案趋向小巧精细,开始使用西洋花卉图案,用色艳丽豪华。清代民间享有盛誉的应推“苏绣”“京绣”“蜀绣”“粤绣”“湘绣”五大名绣。【2】
2 顾绣
2.1 简介
顾绣,又名上海露香园顾绣,简称露香园绣,是上海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顾绣因起源于明代松江地区的顾名世家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在明晚期,官宦顾名世在上海造园,施工中竟掘出元代书画大家赵孟手书“露香池”三字的石刻,因而名其园为“露香园”。顾氏女眷多擅刺绣,故有“露香园绣”“顾绣”之名。顾绣以其精湛的技艺,绝妙的刺绣效果,在当时“海内驰名”。
2.2 特点
顾绣是中国唯一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传承400余年,具有选材独特、半绣半绘、画绣结合、摹绣名画、针法多变等工艺特点。其取径书画,格调高雅;师法自然、意趣清新、对清代形成的苏、粵、湘、蜀绣四大艺术影响深远。而顾绣有别于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四大名绣,其把宋绣中传统针法,与国画笔法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勾画晕染,其特点有三:一是半绘半绣,画绣结合。顾绣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杰作作为摹本,画面均是绣绘结合,以绣代画,这也是它最为独特之处。二是针法多变,时创新意。顾绣的针法复杂且多变,一般有齐针、铺针、打籽针、接针、钉金、单套针、刻鳞针等十余种针法。三是间色晕色,补色套色。“顾绣”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其内容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采用景物色泽的老嫩、深浅、浓淡等各种中间色调,进行补色和套色,从而充分地表现原物的天然景色。【3】
表2 顾绣特点
3 历史
顾绣的兴盛不是偶然的,事物的发展总存在着内因和外因。顾绣之所以能一统明末江南刺绣界,除了绣者本身的技艺高超外,也离不开当时文人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具备了这两种因素,才使得顾绣在明末时期达到空前的繁荣鼎盛。【4】
韩希孟在顾绣的发展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名手,成就卓著。她在针法与用色上神妙独到,故世称闺阁“韩媛绣”。韩氏出身湖南武陵书香门第,尤擅工笔画,所绘山水花卉笔墨清丽,在当地有才女之名。韩希孟嫁入顾家时,正值露香园鼎盛时期,高朋满座,衣食无忧。其夫顾寿潜,曾师从明代著名大书画家董其昌,不仅能诗善画,更是对顾绣情有独钟,别号“绣佛斋主人”。韩希孟受其影响深远,摹绣古今名人书画,以针代笔,进一步发展针法的特技加之丝线辅助羽毛、麻、绒等丰富色彩和质感,以及补色技巧来体现原画稿的神韵,力求使所绣的人物、山水、花鸟达到“不是写生画,胜似写生画”的意境。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探索出了刺绣的独特技法,所绣山水、人物无不活现逼真,花卉草虫生气盎然。
明清时期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形成了一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顾绣不是以“缝、连、补、缀”度日做的针线活,而是为了能作为“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工艺品等小点缀。与琴棋书画相同,女红成为上层妇女寄托自己情感、陶冶性情的一种修养美德,她们往往为了绣成一幅作品不惜耗费大量精力。她们选择文人雅士所喜爱平淡、自然的绘画作绣稿,在表现形式上也将书、诗、画结合起来,成为有机统一的艺术。由于它的审美取向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是顾绣得以成功展现的重要因素。
总之,顾绣的最大特点在于所作的内容,无论山水、花鸟等,都能运用画理融合在绣技中,半绣半绘,绣画结合,相得益彰。且劈丝极细,针触细腻,追求质感,配合精妙,在发挥刺绣的艺术特色的同时,突出的表现了作品的艺术神韵。
顾绣“画绣结合”的特点,对绣者有着相当高的要求,需要绣者能熟知画理和笔势走向,对画的意境和神韵要具有一定的悟性,更是将绣品的评价标准提高至对画的要求,所以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不易掌握。因此,顾绣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艺的高超程度、对画理画技的领悟力和大量时间投入,可以说,顾绣自身特质的限制性比较大,推广和普及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因而未能真正普及到民间【5】,当时江南一带的民间绣品都以顾绣为标准,绣庄也冠以“顾绣庄”之名,但其实大多数与顾绣并无直接关系。在顾绣作品高仿泛滥的状况下,顾绣精髓尽失。晚期顾绣在选材、用色、针法等方面都与早期顾绣相差甚远。市面上流传的绣品甚至出现了粗制滥造的情况。为迎合大众的需求,顾绣从起初的绣画到后来的绣衣裙等,从高贵的宫廷走向集市,从精致走向粗糙,从起初的巧夺天工到后来的敷衍潦草,渐渐走向衰微。清末,随着顾氏家族的没落,顾绣艺术也逐渐湮没,在以后的时间里几乎被人们遗忘,再加上苏绣的再一次崛起,顾绣的衰微便成了必然的趋势。
《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花溪渔德图》,明素祯,顾务,3.cm.24.5.m,故宫博物院藏
《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葡萄松鼠图》
《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米画山水图》
3 现状
顾绣自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之后,便得到了各方的重视,对顾绣的研究项目也逐渐增多。2007年,国家文化部确定戴明教老人为顾绣的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钱月芳老人的《艺心品鉴——钱月芳顾绣作品集》出版。松江文化馆也将顾绣作为重点传承发展对象,在顾绣工作者、顾绣创作、顾绣推广等方面都作出了相应的努力。【6】由于传统手工艺品的实用价值在当代生活中几乎已经不复存在,而顾绣主要是作为观赏性艺术品,除去存放作品于博物馆之中作为历史艺术研究外,另外就是创作出与时俱进的顾绣作品用于外交活动。因为顾绣的独特的特征限定了其存在方式与发展形势,只能作为装饰品进行市场的推广,没有一定的优势。
4 结语
4.1 经典作品
表3 顾绣经典作品
4.2 近现代发展
顾绣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历史价值或许可以称得上是刺绣之最,甚至于其对于女性价值的体现也是别具一格的。虽然它从诞生到兴盛再到衰落仅有短短的百年,现存的作品也较为稀少,但这些都不能抹去它对中国刺绣,或者说画绣这一门类的传统艺术的杰出贡献。顾绣的出现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与现代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顾绣即便是从闺阁艺术转变成社会商品,它的中心题材、绣者阶级和艺术风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唯独不变的是其与书画艺术的融合。但顾绣要在百花齐放的市场中生存下去,其产品形式必然需要一定的改革与创新,使其特殊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终将在现代文化中得以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