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融媒体开发高校档案文化产品略谈
2020-06-15赵宗明
赵宗明
摘 要:融媒体可以看做是一种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媒体集合生态模式。这种生态模式为高校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在产品形式、生产过程、功能影响等方面提供了创新的空间。把融媒体和文化产品结合起来,丰富产品形式、调配生产过程、拓展产品功能,既是高校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有益的尝试,也对其他门类的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档案;文化产品
一、几个概念
1.融媒体,作为当前社会热门词汇,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媒体融合”。本世纪初美国学者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在《全球传媒、新自由主义和帝国主义》提出了传媒系统与电信和计算机行业融合的理念,媒体融合在美国主流媒体中的尝试也开展地较为迅速;英国广播公司(BBC)在2007年通过iplayer播放器实现了BBC的所有音频、视频节目在收音机、电视机、手机等移动中端观看的功能,在技术上进行了打破不同类型媒介界限、实现各传播渠道融合的有利尝试。新的传播技术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地位的提升,推动媒体融合成为媒体形态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基于这样一种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从现象角度考察“融媒体”这一概念:它不是像报纸、刊物、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这样具体的“某种媒体”“某个媒体”,而是所有传统媒体、新媒体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兼容互通的媒体集合生态模式;这种生态模式是在新媒体比较成熟、普及之后产生的,依赖于移动终端,但不是新媒体本身;其特征至少表现为以下几点:
从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角度看,融媒体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且数据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读有字、看有图、听有音、观有影”,人们手中持有一个移动终端,就像同时捧着书、戴着耳机、坐在屏幕前等等,实现各种媒体内容的兼容互通。
从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角度看,融媒体是一张信息传播网:媒体集合中的任一元素都可以是信息传播的起点,每一个起点都可以向任意方向传递信息,信息传递既可单向、也可双向,即可静止在某一点也可随时间流、空间位移运动,实现信息传播时间、空间的兼容互通。
从信息受众体验的角度看,融媒体提供情景式的体验:信息受众可网络在线体验、下载到本地体验;可任意选择、组合读、看、听、观的体验方式;可或连续、或间断地接收信息;可探索隐藏的、延伸的信息,可参与互动创造新的信息……总之,受众在与媒体的互动中,更具主动性,能够实现体验的个体性、探索性、参与性、持续性、周延性的兼容互通。
2.高校档案文化产品,主要是指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原材料”与高校档案密切联系,是从高校档案开发出来的,内容的“过去式”特征突出,这种“过去式”的时间范围与具体高校的历史发展时间一致。
高校档案文化产品的形式,比较传统、常见的有史料文集、画册、工艺纪念品、展览、纪录片等等,这些形式共同的特点是“所得即所见”“所见即所得”,产品承载的信息难以延伸,产品服务对象的体验终点就是这个产品的“封底”——文集、画册等的最后一页,展览、纪录片等的最后一帧,等等。
高校档案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普遍是以高校为生产主体的“计划生产”:高校根据本校档案馆藏结合校史进行立项、设计、完成产品,比较常见的就是建设校史馆、编纂主题文集等。这样传统的生产过程中,产品的服务对象无法参与其中。
高校档案文化产品的功能,从广义角度来说,要从文化的功能谈起,这不是本文所能承担的主题;从狭义角度来说,就是服务于学校培养的学生、任职的老师,满足其物质、精神方面的需要,兼具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存史、镜鉴的功能;其特点是,作为文化产品的流通性、工具性、保值增值等功能偏弱,而是偏重展示性、纪念性、鉴证性的功能;其最特别之处是特定档案材料的开发依赖于特定的服务对象,其功能是潜在的,当遇到特定的服务对象,潜在功能变为现实功能。比如学籍档案,在我国恢复高考四十周年之际,很多媒体、高校都利用学籍档案推出各种报道、文章、画册等等,这类文化产品的展示性、纪念性是现实的、确定的、普遍的;而当某级某班学生毕业周年聚会返校时,将每个学生的学籍档案连同学校发展资料、聚会资料等汇总刻制成有文字记录、有图片展示、有视频音频的光盘,其功能就不仅仅是展示性的、纪念性的,还有特殊的情感联结、归属功能,价值认同、升华功能,这些功能是潜在的、不确定的、面向特定服务对象的。
二、利用融媒体建设高校档案文化是开发文化产品的基础
1.媒体融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从文化现象广义内涵角度来看,在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是人类现代社会文化的必然现象,地方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也必然经历从传统纸媒体、平面媒体向新媒体、融媒体的转型,传承文化、展示文化成果、利用文化育人,都离不开媒体,必须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主动利用新媒体、推进媒体融合,跟上全媒体时代的步伐。
2.融媒体是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载体
从实践的角度说,在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是与新媒体及移动终端的成熟、普及有着密切联系的。基于高校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的人力财力物力条件不足的现实条件,面对众多新媒体,适宜选择前期经济投入少、后续运营成本低、方便管理、用户认同度高、综合利用文字、图片、影音的新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移动客户端可以作为常规选择项;在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的基础上,发展高校档案文化融媒体中心。利用新媒体建设高校档案文化,找准定位是坚持文化育人使命的关键。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新媒体,必须立足高校档案工作,在挖掘校史、宣传校史校情上下功夫;忌贪大、贪多、贪全,同时又要与学校整体的育人文化融合;既要做到独立运营、开發信息源又要与学校其它媒体平台融合、联动,这也是媒体融合应有之意。
3.掌握新媒体应用技术的档案文化建设团队是开发档案文化产品的核心力量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人是文化的核心;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是高校档案工作者。利用融媒体开发档案文化产品,既需要质量高、种类多、数量大、形式丰富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更需要学习意识强、创新意识强,掌握数字信息技术、熟练运营新媒体,满怀“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这样的工作激情的全面人才团队;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走出库房、抬起头,跨专业、跨部门,主动学习,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理念,走出舒适区,主动创新;这种“我要学”“我要做”的主动意识是全媒体时代对文化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融媒体文化的现象反应。《人民日报》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位记者工作中随身携带的装备的变化:从早前的纸质笔记本、笔,变为笔记本电脑、无线网卡、录音笔、单反相机、云台等等。而且,更多先进的设备不断充实进记者们的装备包,比如无人机、VR设备等等。每增加一个设备,记者的技能要求就多了一项、抬高一阶。高校档案工作者的情况也是如此:从前的档案工作常用的是锥子、胶水、针线、电钻,现在要熟练使用电脑、扫描仪、单反相机、摄像机等设备;要学习制作图片、剪辑视频等新技术;还要培养较高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锻炼脑力、笔力,有敏锐的感知,能寻找文化要素亮点、开发丰富的文化专题,能写能讲,将多种业务素质“融”于一身。
三、利用融媒体开发高校档案文化产品的设计思路
1.丰富高校档案文化产品的形式
传统高校档案文化产品是“实体产品”“静态产品”,在融媒体模式中,可以开发“数字化产品”“虚拟产品”“动态产品”。比如校史馆建设,在传统实体校史馆的基础上,可以开发“数字校史馆”“云校史馆”,参观者在移动终端上即可体验“身临其境”的观感,并且没有时间限制,可反复观看、自主选择某一部分参观,还可留言评论、分享转发等等。再比如,编研的文史资料可以形成数字版本,通过网络阅览。
2.突破“计划生产”模式,创新产品的服务对象参与其中的互动生产模式。以高校为主体的“计划生产”依然是基础,但是计划生产的重点不再是文化产品的成品,而是生产文化产品的“素材库”,素材的形式多样: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等。利用新媒体将素材库开放,文化产品的服务对象通过新媒体获取这些素材,或被动或主动地参与生产过程。例如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即时性、片段性、互动性等特点,推送高校档案文化信息,形成“素材库”,然后收集、分析这些信息的阅读、转发、评论等数据,有针对性地将热点信息再加工,创造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这是高校档案文化产品服务对像被动参与生产过程的方式,还可以主动参与,即“个性订制”——对“素材库”中的信息进行“点单”、提出具体要求,高校根据这些诉求制作出具体的、个性化的文化产品;高校通过分析订制产品的数据信息,又可以反向指导开发新的素材库。
3.充分发掘高校档案文化产品的功能
前文从狭义角度概述高校档案文化产品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师生的物质、精神需要;在物质和精神这两方面,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需要——睹物、忆事→思念、感怀→归属感、价值感——高校档案文化产品是联结师生与高校的感情、确认师生对高校的归属感、传递师生价值感的重要媒介。利用融媒体,对高校档案的“过去式”信息用丰富多样的新方式进行融合、加工,将高校档案文化产品潜在的、不确定的功能引导、发掘出来,使文化产品的服务对象和产品互动起来,增强、延伸对产品的体验感受。笔者所在的高校有一段搬迁新校址的历史,搬迁过程中的图片、影音等作为资料存档,在搬迁十五周年纪念日,把这些图片、影音作为文化产品素材制作成视频配以字幕、背景音乐等,通过微信平台推送,视频中师生齐心喊着号子搬家的场景,触动了师生们的回忆、情怀,产生了较大反响,其点击量、转发量创该平台最高纪录。类似的素材,就可以开发专项文化产品,激发师生情怀,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升华师生参与学校建设的价值感,在高校文化育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合移動终端的游戏式文化产品设计案例
1.融合校史知识的桌面游戏产品
根据高校档案建立校史知识题库,按照学校发展史的不同阶段制定主题,绘制不同发展阶段的校园鸟瞰路线图;游戏过程即答题游校园,每轮游戏的题目由移动终端扫描校园鸟瞰图上提供的二维码随机形成,扫码即开始计时,题目回答正确即得到前往下一个站点的指令,走完校园路线图上所有站点,率先走到终点者可获得一枚新的二维码,扫描二维码进入该高校档案服务端口获取奖励;遇到难题亦可扫描指定的二维码获取帮助,获取帮助的次数由答题速度决定并设置上限。本游戏适合2-4人竞赛,可轮流答题亦可抢答,参与者在游戏规则方面有较大自主权。本产品的突出特点是增强校友面对面的互动,既可重温校史、又能交流感情,是校友小范围聚会的有益沟通方式。
2.订制拼图游戏产品
某校友在文化产品素材库中选择了自己在校学习期间的大事、教学楼、图书馆等素材,以图书楼为标志建筑物,形成一幅图片,背面是二维码,将图片分割成小块,产品的成品需要校友自己拼图完成。用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校友选择的大事等相关图片、文字、影音资料及下载地址等信息,既可在移动终端阅读观看,亦可在PC端下载保存。该产品附带相框、支架等,将成品拼图装入相框可作为摆件、挂件装饰办公、家居环境。本游戏既适合单人独立完成也适合多人合作。本产品的突出特点是根据个人需求订制,体现个性化。
3.在线直播产品
2019年网络节目主持人可以持证上岗,“网络主播”作为一种新的职业正在被社会广泛接受,在线直播本身就是媒体融合的一种新型式;各类直播平台、短视频社交软件吸引了海量网络用户,这些都为高校开发在线直播型的档案文化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发新型的在线直播档案文化产品,必然带动传统档案文化建设转型,促进新型档案文化品牌诞生。
以上三个案例,除了实体产品,还延伸了更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所得不止所见”、“所见不止所得”;产品服务对象充分发挥自主性,体验更深刻;产品的开发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更直接,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的功能;不同产品之间可以形成产品链互相支撑或进一步开发,比如案例二可以作为案例一的奖励,比如在桌面游戏基础上融入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环节,在拼图游戏基础上开发立体的积木搭建游戏,搭一座图书楼的模型,而案例三可以成为案例一、案例二的推广平台。
结语
高校档案,从某种角度说其本质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信息集合体,这些信息对高校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信息的传播、利用需要媒体,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普及与融合,为开发这些信息拓展了创新空间,“信息集合体+融媒体”使开发高校档案文化产品的创新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利用融媒体开发高校档案文化产品,既能为高校发展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更能利用先进技术发展高校档案文化,将档案文化建设融入高校的育人文化建设,将档案工作新媒体融入高校的融媒体矩阵,是高等学校在全媒体时代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黄楚新.《新媒体融合与发展》[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2]人民日报评论部.让主流媒体成为“全媒体”——回答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课题②[N].人民日报,2019-01-30
[3]西华大学校史馆https://720yun.com/t/ec1jtgkkOO5?scene_id=14584637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