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学生摆脱“网瘾”的思考与研究
2020-06-15易宜红
易宜红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网络与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既能为我们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又对我们产生负面干扰和不良诱惑。作为青少年,他们缺乏一定程度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易受外界诱惑,有的被网络垃圾“污染”,有的对网络产生了负面“依恋”,甚至染上“网瘾”,由此出现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举不胜举。《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示:要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沉迷或受到不良影响,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行为。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肩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重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责任重大。
【关键词】网瘾 个人行动法 家庭行动法 理想信念教育法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6-023-02
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从网络媒介影响看,网络的虚拟性,让学生可以暂时逃避生活中各种不如意的人和事,也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扮演自己喜欢的不同角色,带来新奇感;网络的丰富性让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想获取的资源,网络做为新事物,功能多,信息量大,又很潮流,游戏软件花样迭出,及其它各种app如抖音、快手等,都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刺激,形成一种感官的娱樂体验,或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体系,学生容易被诱惑;从学生自身来看,也许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个人发展缺少长远计划,自控能力欠缺,自我约束能力差;且成人仪式和独立仪式增强,不愿接受家长和教师的管理,也许在生活中缺乏沟通技巧,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学生若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满足情感归属需求,就只能从网上寻求。从外在因素看,家庭情感缺失因素是导致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父母没有和孩子有效进行网络沟通,父母与孩子缺少交流,孩子缺少陪伴,因而缺少精神方面的寄托!导致孩子在网络世界越陷越深;同时不良的社会环境为学生的网瘾提供了便利条件,学校教育的滞后性也会导致学生网络成瘾。再者,从相关部门的管理体制看,缺乏有效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有效管理措施;以上种种,导致中学生网络成瘾。
且看以下案例:案例一:一名中学生在网吧玩“传奇”,因多次失败而内心窝火。旁边一网友嘲笑其蠢笨,该生于是愤怒地举刀朝嘲笑他的网友砍去。该中学生因玩网络游戏失去理智,酿下祸端,造成终生遗憾。
案例二:两名不满18岁的少年,网瘾难忍,而又无钱上网。深夜时残忍杀害一名花季少年,将其身上的钱抢走用于上网。
案例三:17岁少年小鑫(化名)因网瘾而无心学习,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在一次因上网问题与爷爷奶奶发生争执,一怒之下挥刀砍向亲人。奶奶当场砍死,爷爷虽抢救过来,但也致重伤。
一般来说,经研究,“网瘾”主要有如下症状:
1.平时双眼空洞,对除上网之外的事情基本没兴趣;
2.不愿意社交,情绪起伏波动大;
3.睡眠质量差,经常失眠、头痛;
4.身体状况严重下降,经常恶心厌食、消化不良;
5.注意力涣散,严重时记忆力急剧减退;
6.每个月上网时间超过144小时,即一天4小时以上。
而重度的网瘾患者症状表现尤为突出,若一刻不上网觉得非常煎熬,且不能控制上网的时间。一旦要求其戒断上网,就会表现得极度痛苦、坐立不安、烦躁,甚至冲动、易怒等,重度网瘾患者一般每天持续上网在8小时以上,并伴有长期失眠、精神恍惚、生活规律颠倒等症状,外在表象萎靡、迷惘,对除上网以外的其他事情一律不感兴趣,性格固执偏执易过激,且社会功能(生活、学习、工作、社会交往)遭到严重破坏,厌学情绪严重,与父母关系激化紧张。
根据《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研结果显示,在3.38亿网民中,六分之一的人倾向于上网成瘾。16.4%的网民表示“一天不上网就感觉难受”,也有17.4%的网民觉得“与现实社会相比,更愿意待在网上”,而这些成瘾倾向的以青少年居多。48.2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恐吓等内容的电邮或电子贺卡。年龄在16岁到25岁之间的网民中,42%的中国网民有时会感到自己网络成瘾。
以上案例、现象及数据表明,中学生网络成瘾已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网络成瘾对中学生危害巨大:第一,妨碍身体健康。长时间上网导致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生物钟紊乱、睡眠节奏紊乱、食欲不振、体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等。停止上网则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等症状;第二,导致认知障碍;网络成瘾者无法集中注意力,对学习生活兴趣降低,为人冷漠,参与意识减弱;第三,造成心智情商失常;网络成瘾者常情绪低落悲观,情绪波动大,常出现的情绪问题有忧郁症、躁郁症、焦虑等;第四,导致自我认识障碍,带来严重的学业困扰;因沉迷虚拟空间,容易迷失自我,易形成“异装癖”“同性恋”等不健康人格;第五,产生逃避现实及社会适应困难的后果,造成严重的心理冲突;第六,容易产生意外人身伤害。
因此,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中学生拜托“网瘾”,是一道迫在眉睫亟需解决的德育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个人行动法。通过制定合理的上网计划,控制上网时间,形成“上网契约”。且利用“同伴效应”,多参与同学活动,让同学监督自己;自我暗示法、自我提醒法:若产生了上网念头,就反复提醒自己“我现在可以先完成今天的作业,复习一下功课,这比上网有意义多了”;或寻找“替代疗法”,也叫转移注意力法,即通过运动、爬山、阅读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替代上网时间,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或采用“厌恶治疗法”:网瘾学生左手腕带上橡皮筋,当有上网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让拉弹回力的疼痛感提醒自己,网瘾有害。以此培养个人的意志力,用意志力压制上网的念头。
第二,班级活动法。班级定期在网上组织一些班级静思活动来激励学生学好电脑、用好电脑,如“班徽设计大赛”“网络辩论大赛”“博客个人空间设计评比”“班级电子报”等,把学生上网的注意力引导到班级多彩活动方面去,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取得成就。在集體氛围中建设良好育人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正向作用,以帮助学生逐步摆脱网瘾。
第三,家庭行动法。家庭教育是根,家长应尽量和谐的家庭关系,降低孩子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家长通过调整教育方式,改善亲子关系,为孩子成长的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情感上依恋家庭、信任家庭;家长保持家庭教育一致性,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利用榜样性原则,家长以身作则地对孩子做出积极示范,不想让孩子沉迷网络,家长自身也要控制上网的时间和频率;家长更要探寻适合孩子的网络管理措施,适当利用奖惩原则,多奖励少惩罚;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无论奖惩,都要说清楚原因和道理,激发孩子战胜网瘾的信心和斗志;家长和孩子一起民主协商制定家庭网络协议书,对每周的上网次数、上网时长、上网内容作出具体的规定,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上网的劳动成果(如查资料等),确保孩子不会长时间浏览无聊网站。
家庭是每个孩子心灵充电的地方,和家长有效沟通,让家长周末多培养孩子的第二兴趣,如周末跑步、下象棋、亲子阅读等,多参与孩子的世界,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促其成长,戒掉网瘾!
第四,同伴效应法。高中生常生活在群里中,与同学相处时间长,容易受同伴的影响。教育者应抓住这一特点,发挥同伴监督效果,鼓励引导学生健康生活、文明上网。对有网瘾的同学,同伴应多多提醒,且给予关怀和帮助,助其摆脱网瘾。
第五,理想信念教育法。“一切改变的基础是自我改变,自我改变的根本是内驱力,而对于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待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对理想、抱负、志向的追求是最大的内驱力”。教师和家长应不断的唤醒学生对人生、未来生活的热情向往和追求,应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将其转化为克服困难的动力、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当学生为理想而不断奋斗时,网瘾问题就得以解决了。
如果上述方法都不奏效,说明他们的网络成瘾程度已经非常严重,此时,教师和家长应求助专业心理医生,借用心理医生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治疗。
所谓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预防,对于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积极预防。若等学生已经网络成瘾再去干预,无论对家庭,还是对老师、学校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针对学生网络成瘾问题,预防重于救治。
【参考资料】
[1] 李季,贾高见.中学德育问题与对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司家栋.高中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主题方案. 蓝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