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人”提升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2020-06-15李莉莉

各界·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可能性党性教育

李莉莉

摘要:新时代要修好党性教育这一“必修课”,融入中华文化资源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中华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可以成为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依托。因此,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努力探寻文化融入的实现路径,提升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文化;党性教育;必要性;可能性;实现路径

党性教育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习近平同志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为修好这门“心学”,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如开展过多次党性党风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新时代基于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不懈奋斗,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共产党人“心学”概念和“不忘初心”的主题教育的不谋而合及有机融合,为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融入中华文化资源,“以文化人”,提升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中华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发展与时俱进,不论是在思想层面、物化形态还是生活形态上,都可以成为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依托。

一、党性教育中文化资源融入的必要性

(一)立足中国实际的需要

进行党性教育,是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升党员党性修养,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加强党性教育,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二要基于中国的特点;而中国的特点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进行党性教育应当立足这样的历史和文化。而且中华文化没有断过流,一路传承下来,就更具有发展、借鉴的必要性。因此,融入文化资源能更加贴合中国实际,使党性教育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二)推动文化治党的需要

为适应当前文化发展趋势、破解治党难题,文化治党“着重于从文化价值塑造的视角将党的治理提升为

‘以文化人的精神指向和价值引领”,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党的重要手段。文化治党一方面表现在“对文化资源的生产和配置”,另一方面表现在“对精神文化的提炼和升华”,强调发挥文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力。这就要求在党性教育中运用中华文化资源,增强党员的价值认同,培育政党文化,夯实政党治理的文化根基。

(三)坚定政党自信的需要

習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具有深厚的政党自信;这种自信的来源之一就是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利用体现党性的文化资源,开展党性教育,能涵养良好政治生态,使党员把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党的形象更加优化、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夯实,从而达到坚定政党自信和加强党性教育的双重目的。

二、党性教育中文化精神融入的可能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党性教育中文化精神融入的可能性要分别来看,具体分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

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员干部进行党性锻炼,要从立身做起。立身不仅是做人,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中国人;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立身”的智慧,如自强不息,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等。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立业”“立言”“立德”的启示,如民为邦本,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因此,进行党性教育需要扎根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一方面,要秉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辩证对待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按照

“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在党性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从而更好地认知和锤炼党性。如此基于民族性的基础,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进行党性锻炼的目标。

(二)革命文化精神融入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起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任务,是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也随之产生。“革命文化包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各种革命精神,比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我们党注重传承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又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伟大精神。革命文化对于党员来说是最好的教科书,其中展现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顽强拼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修养,正是党性教育的目标之一;然而战火的硝烟越来越远,今天的党员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空谈理想信念显得不切实际,影响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融入革命文化精神,讲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故事,用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昨天”激励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今天”和

“明天”。习近平同志说:“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革命文化中蕴含着鲜活的榜样人物事迹、生动的历史事件,应当成为开展党性教育的丰富资源和无可替代的鲜活教材,使广大的共产党员将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在各自的工作中发扬光大。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融入

作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生成一些明显特质,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性教育也当研究、利用先进文化的有利因素。当前,党要成功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险”,需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党性教育。比如说,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人心。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爱党就是爱国;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助于搞好党的建设。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时,要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武装大脑。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大特色,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同时,坚持改革创新也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需要。进行党性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需求,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式,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党性教育中文化融入的实现路径

立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要持续推进党性教育这一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然而,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性教育仍然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如“内容空洞”“方式单一”“各自为营”等,影响了党性教育的效果。为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用好中华文化这一“武器”,努力探寻文化融入的实现路径,实现文化强党。融入中华文化“以文化人”加强党性教育是新的探索和尝试,因此,要持续深化理论研究,以相关的理论研究为基础;要始终强化组织保障,尤其要发挥党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要全面拓展评价机制,用“倒逼机制”助推党性教育落到实处;而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突出“活”字,推进党性教育入脑入心。

(一)利用“大数据+”,进行内容设计

党性教育要因人而异,因类而分。各级组织在进行内容设计时,要融入适当的文化元素,满足党员的合理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党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人生阅历等情况,进行课程安排,从而满足知识上的需要,或是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或是舒缓心理上的压力。比如说,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遇共融、高度契合,在《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元素,如传统修身、齐家思想。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解读,借古论今,使《准则》学习更深入,使《准则》贯彻更彻底。

(二)利用“互联网+”,进行延伸教育

党性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各方面力量要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建立网络情景互动学习平台。如利用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数字化网上展馆开展党性教育,让党员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学习国史党史、国情党情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让党性受洗礼。另外,要利用微党课、微课堂、智慧党建等形式,融入文化元素,从细微处开展党性教育,让党性教育更生动活泼,让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三)利用“情感+”,进行信念重塑

突破室内灌输的传统模式,设计体验式教学和仪式感教育,通过润物无声的情感认同,巩固党性教育的效果。比如说,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开展现场教学,把革命圣地变成课堂,通过图片、实物等,让党员重温激情岁月,感受血与火的考验。体验式教学和仪式感教育旨在通过参观、考察,使党员干部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坚定信念、坚定党性的目的。

(四)利用“社会+”,进行实践锻炼

党性锻炼最好的课堂是社会实践,党性教育最好的老师是人民群众。融入文化资源加强党性教育最终也要落脚到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因此,党性教育要与严肃的组织生活相结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和諧的工作氛围,增强认同感和责任感。通过踏石留印的实践锤炼,保证党性教育取得实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新时代党性教育中“以文化人”路径研究》(QS201904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罗宗毅.党性教育十三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2]马正立.党性修养的理论逻辑和路径依赖——基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视角[J].党政干部学刊,2016(9):36-38.

[3]黄安辉.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12).

[4]孙忠辉.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的着力点[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4).

[5]杨成珍.党性教育内容创新的原则及实践特征[J].党政干部论坛,2019(3).

[6]胡雪文.浅探新时代"不忘初心"党性教育的关键[J].理论视野,2018(9).

[7]孟庆松.党性教育要真正触及思想和灵魂[N].光明日报,2016.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可能性党性教育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三严三实”视域下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