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色彩
2020-06-15张弛
摘要:抓住“成长”主题,就《童年》一书开展了一次整本书阅读推进活动。活动分四个环节:首先,对课前阅读时产生的有价值的疑问展开交流;接着,梳理书中的事件,探讨童年的色彩;然后,聚焦《童年》第二章的开头部分,进一步丰富情感体验;最后,迁移生活经验,感受成长的颜色。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童年》成长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之一,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中,以“笑与泪,经历与成长”为主题,重点推荐了该书。笔者抓住“成长”主题,在班内就此书开展了一次整本书阅读推进活动。
一、 活动过程
(一) 初读有疑:彼此说来听听
全班学生已经完成了《童年》的整本书初读,了解了主要情节,并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疑问。课堂先让他们展开交流,比如:父亲下葬时,“我”为什么那么在意一只小青蛙的死活?外祖父的形象为什么有时候卑鄙,有时候高大?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好事情”,甚至连外祖母也是?外祖母为什么要喝酒?母亲死去时,“我”为什么那样镇定?这种“心中有疑”的阅读状态,为进一步打开文本、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
这个学期,我们还整班共同欣赏过电影《头脑特工队》。该影片将人的情绪拟人化,将记忆描述为五颜六色的记忆球,以“情绪精灵在头脑内冒险,追回遗失的记忆球”为主线,表现了11岁姑娘莱利的一段成长经历。在课堂上,我借用该片的记忆球设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年》中的“成长”主题。
(二) 梳理事件,探讨童年色彩
“在你的印象中,童年应该是什么颜色呢?”学生分享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最珍贵的金色”“情感激烈的红色”“愉快的绿色”“充满幻想的天蓝色”“偶尔也有无聊的灰色”……由此预见学生眼中童年的多彩。
“你觉得阿廖沙的童年会是什么颜色?”这一问,引发学生说出对高尔基的《童年》的直观感受。多数学生都觉得阿廖沙的童年是“灰色”或者“黑色”,但也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觉得阿廖沙的童年和我们一样,也是彩色的。”
我布置学生取出预先准备的学习单和彩笔,在学生提炼的“童年大事年表”(如图1)上为《童年》中出现的事件上色。在充分的思考、涂色和小组交流后,我请同学上前展示其涂色成果,并简要说说理由。
在这一环节中,颜色的选择成为学生理解文本的桥梁。有学生为“父亲去世”涂上淡蓝,因为他觉得“那时候‘我还小,不懂失去父亲即将到来的困苦,所以没有特别伤心”;有学生为“与三个小少爷的友谊”涂上淡粉,因为“阿廖沙喜欢这段经历,所以用可爱的颜色”;有学生为“小茨冈之死”涂上近黑的墨绿色,因为“这件事很可怕,让阿廖沙印象深刻”。
特别让我留意的是,一位学生在很好地解释了灰、黑、橙、红四种涂色的理由后,却无法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给“听父母的故事”涂上蓝色(多数学生给这个事件涂了暖色)。我意识到,这种凭着感觉用心选色的过程,即使无法说清理由,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体验。
在涂色中,几乎所有学生都不约而同地为“外祖父毒打”这一事件涂上了最深的颜色,其中大部分学生采用了黑色。这也为接下来聚焦单章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 聚焦单章,丰富情感体验
学习到这里,学生大多接受了“阿廖沙的童年也是彩色的”这样的说法。我抛出话题,引发他们继续思考:“阿廖沙的童年色彩鲜艳吗?阿廖沙童年的主色调是什么?”大家很快认同,阿廖沙童年的阴与暗,其中包含了一个孩子不能完全承受的苦难。这时,我出示《童年》第二章的开头部分,请学生找出阿廖沙对家庭生活的形容:离奇、黑暗、残酷、不愿回想、阴暗……又请学生找到作品中对阿廖沙家庭的概括:蠢笨。
大家在交流中回忆着本章中出现的那些“蠢笨”的事情:舅舅为争财产,不顾亲情;外祖父脾气暴躁,动辄打骂;家人互相利用,互相嫁祸;“我”遭外祖父毒打,失去知觉……在这之中,又以“毒打”一事对“我”造成的伤害为甚。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重点聚焦“被外祖父毒打”和“听外祖父讲述”两件事,让学生体会这两个事件的关联性。学生先关注到遭到毒打的痛苦:“外祖父把我打得失去了知觉,此后我病了好几天。”“从那时起,我便产生了一种对人们的恐惧和注意,仿佛有人撕掉了我心上的皮……我的心都变得极端敏感。”此时,“我”对外祖父的情感是恨得“真想拿脚踹他”。
而后,学生又发现了听外祖父讲述时“我”的入迷和幸福感:“人们往屋里望了好几次,可是我总是请求:‘不要走!”
最后,“我”对外祖父的情感变得复杂了:“外祖父一直讲到晚上,他临走的时候,亲切地和我告别,我这才知道外祖父并不凶恶,也不可怕。我一想起他曾那么残酷地毒打我,就难过地流泪,并且这件事总也忘不了。”
我请学生探讨:“我”对外祖父打人这件事,为什么从“恨”变成了“难过”?学生发现,“我”之所以“难过”,是因为“我”现在懂得了外祖父的好,所以他打人的事就更让“我”伤心,不能接受。
这时,我引用了《头脑特工队》来进行类比分析:“记得《头脑特工队》中,女孩的记忆球原本是单色的,但后来,她渐渐拥有了彩色的记忆球。阿廖沙也是如此。‘外祖父毒打这个记忆球的色彩也在变化,在黑色的恐惧和红色的愤怒之外,如今还增添了一点点橙黄的亲情温暖,和深藍色的无言悲伤。”
我发问:“让记忆的颜色变得丰富,这个过程叫作什么呢?”
一位学生立刻回答道:“成长。”于是,我请她上来板书这两个字。
(四) 自选事例,迁移生活经验
在这一环节,我以小组交流、学习单记录的形式,请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生活中的“糟糕事”。我提示:“那时的你可能气愤、痛苦、害怕、悲伤,但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它对你的成长,也是有所帮助的。”
一名学生提及了一次走夜路的情景,描述了当时内心的恐惧,和成功到家时的自豪。
一名学生提到了与家人的矛盾:“那天傍晚,和妈妈吵了起来。原因记不清了,只记得妈妈打了我,我又气又疼,睡不着觉。深夜里,我起来上厕所,路过妈妈的卧室,却听到里面传出她轻轻的哭声。不知怎么的,那时候我也很想哭。”
一位女生谈到她面对亲人离世,忍不住哽咽起来:“那时我还是一年级,像往常一样回到家,却听家人说,外婆去世了,最疼我的外婆走了……我知道,我再也见不到她的笑脸,不能被她抚摸,也吃不到她做的桂花糕了。”
在讲述中,我能够感受到这一个个事件在学生生命中的意义。那些“糟糕事”,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我、理解亲情、理解生命……
课堂的最后,我总结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童年》,感悟着成长的颜色。最初,我们提出的问题,有的已经能解答了,有的还是朦朦胧胧或者干脆不懂。不要紧。《童年》是一部值得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的书。希望你在下一回阅读时,看到其中那些悲哀残忍的情节时,能细细品味,然后像阿廖沙一样,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而我更大的愿望是,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当你自己遭遇坎坷、挫折、委屈的时候,能学习阿廖沙的坚强的品质——”
学生齐读我出示在投影上的结语:“把一切伤口,变成理解世界的窗口;把一切血泪,变成自我成长的养料。”
二、 活动反思
总体上,学生自主发现文本价值的过程并未充分地体现出来。首先,在对“听外祖父讲述”这件事的品读中,有很多对外祖父的精彩描写:外祖父声情并茂讲述的姿态,他忽然高大起来的形象,都是以“我”这个儿童的视角观察而来的。如果能够带着学生细细品读,感受“我”对伟大故事的向往与对外祖父的敬佩,就能更好地理解“我”之后产生的“难过”之情了。
此外,在对“被外祖父毒打”事件进行总结之后,我其实不必急着替学生说出记忆球“橙黄”和“深蓝”的颜色,而要让他们自己在学习单上增添涂色,再说说这样添色的理由。在这之后,可以让学生为学习单上其他的事情也增添新的颜色,并开展小组交流。这样一来,对整本书“成长”主题的理解,也会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可能正是由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进行生活经验的迁移时,多数人仅仅能做到选择那些对自己成长有意义的“糟糕事”进行描述,而未能做到对自己和他人的这些糟糕事进行评价。当然,儿童的成长本来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期望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就要見到“生长”,听到“拔节”,可能有些操之过急了。
坚持儿童立场,回归文本主题,聚焦关键情节,这是我对这次整本书阅读交流会的教学理解与初步实践。
(张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