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过程考核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2020-06-15宫金良张彦斐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7期

宫金良 张彦斐

摘 要 高等教育面临着知识爆炸,而学时有限的两难处境,为了适应新趋势,构建了一种基于过程考核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并以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例,阐述了具体实施过程和步骤,教学效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且易于推广。

关键词 教学模式 过程考核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现代工程师所从事的工作不仅需要学科知识,而且需要具备个人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产品、系统和过程的建造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知识爆炸,学科和课程门类激增,如果不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等作出重大变革,“进课堂、保学时”的简单加法式的课程大纲和计划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1基于过程考核的考核方式探索

学生的培养包括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训练、工程师基本道德素质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等诸多环节,传统的应试性考试往往侧重于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因此,往往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环节束手无策,更不要说在工程设计中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

以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例,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采用过程考核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同时适当增加实践环节、创新性环节和机器人技术前沿模块的成绩。

在考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时,分清主次,根据重要性的不同确定考察的比例关系,由于机器人技术涉及到部分前沿科技,要求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理论基础考核部分,采用随堂测验的形式,适当增加课本以外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了解和掌握。

在实践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对课堂讲授的个别重点知识点或知识点群的掌握程度,主要通过考察实验实践过程,最终确定学生该项成绩。

对于创新性环节,必须占到一定的比例,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造性精神,甚至把创新意识逐渐培养成学生的一种习惯,这样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才能够更有效的不拘泥于已有的办法,获得最佳方案。同时,创新性的判断标准要适当放宽松,主要是因为很多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只要学生能够清晰完整的描述自己的设计方案,而且指出自己的独到之处,便可基本认可该方案的独特性。考核方法具体可以是对机器人机构本体的新构型、控制方案的创新设计,也可以是机器人在某一新领域的应用和初步规划等。

2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设计

建立创新教育与能力培养机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于关键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完整清晰地给与讲解,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对于次要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ppt、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采用自学的方法进行,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为培养其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并掌握具体方法奠定基础。

在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等问题。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与协调发展的教学要求出发,遵循“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创新设计”循序渐进的培养目标,重点突出机器人创新设计环节。对于合理可行、具有创新特色的设计方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导师和实验人员指导下实现,完成的作品则可以继续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参考作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作兴趣,实现“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教师再指导-学生再设计”的良性发展。

3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模式

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基于过程考核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了开课前、上课、结课后三部分对应的各个时间节点的十余项得分点,学生能够清晰知道如何通过个人努力掌握该门课程关键知识点和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并在成绩上获得高分。能够较好的体现形成性考核,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注重考察学习过程。

(2)课程设置的實践创新模块,调动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创新,适应了我校大量压缩课时,提高课时效率的前瞻性教学策略。不但锻炼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也培养了创新意识,更提高了积极性,充分体现了能力考核。

(3)制定了详细的形成性评价标准十余条款。包含了个人部分与团队部分,以及各个分项的分值设置。

(4)测验、在线学习行为、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等都有具体考核要求:课程含有标准化的6次测验(9题),4次作业(10题),课堂表现(提问记录、前沿知识翻转课堂专题,机器人实践创新研讨模块)单独评分等环节。

4结束语

教学效果最直接的体现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客观评价,改革后教师在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上都做了改变,提高了学生参与度、积极性、主动性,锻炼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杨福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构建[J].科教导刊,2011(10):233+244.

[2] 尚炫,顾红欣,苑溪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