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学生有效学习的“桥梁”

2020-06-15秦保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情景教学引导

秦保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巧妙的问题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更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坚固“桥梁”。

[关键词]问题教学;情景教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93-02

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常用手段。提问除了需要掌握好时机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问题的质量。为了能够让提问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必须要对问题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优化,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让问题成为课堂的亮点。以下是笔者对于课堂问题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趣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是很多教师却并没有将这句话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种方式,除了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实施教学之外,还可以在制造问题上下功夫。教师可以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充满趣味的问题等,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教学“平移”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故事情境(兔子先生搬家)来设计趣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兔子先生房子的平移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房子做什么运动?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几格?……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件,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说向右移动了2格、有的说向右移动了5格。针对不同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最终通过确定点或边所对应的关系来确定平移的情况。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先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之后再提出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不仅如此,这种趣味问题还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

二、系列问题,发展学生的深度思维

所谓系列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以某一问题为主题进而衍生出其他问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很难深人知识的精髓中。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深入思考,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发展自身的思维深度,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首先,教师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猜想。学生在猜想和实际操作中发现只要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做好记录,就能找到规律。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刚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进而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随后教师追问道:“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计算?”由此来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和拓展。最后教师提出问题:“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以此来组织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系列问题,能够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避免浪费时间,通过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核心问题,加强重点知识的理解

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有一个或多个重点知识,这些重点知识往往是学生无法通过自主学习而掌握的。因此,为了能够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从重点内容着手,精心设计核心问题,让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理解并掌握课堂上的重点知识,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然而核心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精、准,如此才能够让学生抓住重点。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其重点内容是圆柱体积的推导,于是教师设计了几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根据圆剪拼转化为长方形的思路,我们是否能够运用剪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变成我们所学过的立体几何图形,从而推导圆柱的体积呢?你能想象出怎样剪拼转化吗?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学生通过这几个核心问题的引导,回顾圆面积的推导,并探索圆柱體积的计算方法。

有了核心问题之后,学生的课堂学习就变得更有侧重点,学习思路也会变得更加清晰,学习效果自然也会随之提升,重难点知识也能不攻自破。

四、过渡问题,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从简单到复杂,各个板块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关键。教师通过设计过渡问题,能帮助学生完成旧知到新知的迁移,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整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小数加减法法则的基础,在带领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出示几个算式,如345+159、1328-579、426+98,由此来带领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随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妈妈去超市买菜,买西红柿花了2.83元,买黄瓜花了1.57元,妈妈买菜一共花了多少元?”接着再问:“2.83元和1.57元各是几元几角几分?竖式怎么列?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当学生计算出结果之后,教师又提出问题:“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减法要怎样计算?列竖式需要注意什么?”

在新旧知识连接处设计过渡性问题,能够起到有效的过渡作用,学生不仅回顾了旧知,还掌握了新知,进而完善知识体系。

五、多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效的课堂不仅仅是由教师设计出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还应由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问题,如具有评价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形成问题意识。

例如,教师出示应用题“工程队计划修一座长120米的桥,前五天修了这座桥的20%,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还有几天才能修完这座桥?”解答时,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来思考的。对此,教师说道:“老师赞成大家的想法,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有没有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想到了从分数的意义上直接解答,并列出“5÷20%-5"这样的式子,教师对此进行了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通过提出带有鼓励性、引导性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意识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的作用,但是都能够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桥梁”。作为教师要不断开发和设计出有效的问题,最终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责编覃小慧)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情景教学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