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的创意构建

2020-06-15陈涛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开放式课堂创意思维

陈涛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数学思维处于启蒙阶段,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课堂可以帮助他们提升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其对数学课堂的体验和感受。从构建开放式课堂的一题多解、增删条件、联系生活、参与实践四种方式入手,使学生在拓展解题方法的同时,获得数学思维的多向性发展。

[关键词]思维;开放式课堂;创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90-02

开放式课堂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经验。在数学课堂上使用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开展个性化教学,以期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开放式课堂的具体实施方法及其重要作用。

一、一题多解。拓展创新空间

数学题的解题方法不应局限于共有的思维模式,教师可以在开放式课堂上,让学生对题目进行反复思考,从不同的思维方向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学生在寻找解题方法的同时,既可以对题目进行彻底的思考,又可以拓展思维的创新空间,从而发展逆向思维。

例如,在“分数除法”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理解起分数除法来有一定的困难,对此,教师可以使用模型建构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可以以一张卡纸为基点,让学生对这张纸进行“改造”,也就是说学生需要根据要求进行操作,先将纸折出相应大小,然后再根据纸的大小进行计算,进而理解折纸的方式不同,解题方法也就不同。接著教师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卡纸,自己进行相关的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折出1/8大小的纸张。然后让学生思考:这部分纸张占了整张纸的多少?一些学生认为这部分纸张占整张纸的1/8。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具体的结果需要比较其与单位“1”之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学生利用纸张进行推理和演算,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转化过程,思维得到了创新。

开放式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解题思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或是课上教学工具的辅助,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巩固自己的数学知识,又能开展思维的创新训练。

二、增删条件,开展多元变式

除了针对一道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案的训练,教师还可以将一道题通过增加或者删减条件,进行多元变化的训练。在开放式课堂上采用增删题目条件的教学方法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打破学生的思维惯性,让学生体验逆向思考的数学思维过程,从而理解数学多元变式的内涵和用途。

例如,在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中,学生除了需要了解对称、平移、旋转的概念以外,还需要掌握这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专题探究,研究这三种运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教师让学生准备两张方格纸,在第一张方格纸上画一个图形,然后绘制出将其进行向右平移6格,向左旋转90。的图形。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注意用虚线来表示这个图形的运动轨迹。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将原图形进行向左旋转900的运动,并画出其运动轨迹。在第二张方格纸上,教师可以只保留原来的图形和运动后图形的位置,删除图形的运动轨迹和运动方式,让学生对物体的运动过程进行判断,并绘制出可能的运动轨迹。在这一过程中,会有部分学生在绘制图形的运动轨迹中产生疑惑,这是因为学生有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没有尝试过逆向推理的图形运动训练。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尤其是练习物体运动类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物体运动的轨迹和运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动态思维模式的养成。教师也可以采取让部分学生自主设计题目,让其他学生进行解答,然后互相批改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解决具体问题

在开放式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生活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数学知识及其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位置”的教学中,这不同于以往学生接触到的用方格纸来确定物体运动的大概方向和位置的训练,而是需要用坐标轴来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教师可以借助地图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操作。以动物园引导图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将动物园的结构与方格纸进行重叠,从而确定各个园区在方格纸上的具体位置。以动物园大门的方向作为横坐标,接着再让学生确定N的位置,以N的纵向为纵坐标。学生将方格纸和动物园的结构重叠后,很快得出了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在(10,0),虎园的位置在(6,7),狮子园的位置在(5,8)……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进行数学思路开拓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给予他们将生活中的数学在课堂上分享的机会,以帮助他们在对数学理论的验证和推理中,更为深入地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参与实践,理解知识内涵

实践互动是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核心,也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内涵与作用的重要工具。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建立是从表象依据开始的,在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先对知识表象进行剖析,再对数学原理进行深入了解,从而逐步掌握知识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便于学生从表象对人民币有一个认识和了解。教师在课堂上设立一个“商店购物”情境,引导学生将橡皮、尺子和书本等标示出相应的价格,如一把尺子标示为0.8元、一块橡皮标示为1.5元,等等。接着让学生分组进行购买和找零的操作。在进行课堂活动时学生对于使用人民币购买文具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学生通过实际的场景对人民币的面值建立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在认识到事物价值表象的同时,了解到人民币的计算方法,为计算复杂的人民币奠定了基础。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实践技能,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对数学现象进行逻辑剖析,从而让其掌握数学原理的内涵和作用。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角色应当是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由于小学生普遍存在理解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利用开放式课堂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数学体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猜你喜欢

开放式课堂创意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放式课堂的构建
纸品手工艺术创作技法浅析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