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互动性绘本界面设计应用研究
2020-06-15赵昕刘群
赵昕 刘群
摘 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個趋势。本文以皮亚杰的“操作式思维模式”理论为依托,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多媒体、数字动画等现代前沿技术为支撑,对二十四个节气的文化内涵重新审视与解读,将现代审美特征融入符号中。以叙事性绘本为载体,以交互性传播为手段,通过新媒介技术融入多感官交互的综合性阅读体验,探究新媒介技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的创新模式,以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和文化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媒介;民俗符号;视觉化
一、二十四节气保护现状
二十四节气文化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订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作为农耕文明的综合性载体,二十四节气包含了古时多个领域中科学人文智慧的集合体,体现了中国古人先进的科学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和含义。
但与此同时,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社会视角下作用于农耕文化的时间计算方式,但随着农耕文明向工业化文明的转变,带动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与思维方式的变化,二十四节气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理解有限、体验不了、推广困难”的现实困境也日益凸显,亟待采用数字化技术与视觉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对二十四节气的展示传播发展进行理论、实践探索[1]。
并且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各地对节气感受都不同且风俗都各具特色。例如“冬至吃饺子”这个习俗只在北方适用,所以很难进行标准化统一的研究与传播。本课题聚焦安徽地区下的二十四节气研究,是将节气与安徽特定的地方民俗文化相结合,以绘本为载体,传播与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打破文化传播中地缘与空间的局限性,以此带动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通过传播唤起人们对以安徽民俗文化为范例的非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传播,促进安徽文创、旅游产业等多业态联动共同发展的态势。
二、基于交互技术在绘本中的研究
吕敬人老师曾提出书籍设计要有“五感”,即通过书籍传递视感、将听感、嗅感、触感、味感接收到的信息传递至大脑,从而获得体验式认知;在日本绘本研究者松居的公式中,图+文=插图读物,而图X文=绘本;鲁迅在《连环图画辩护》中写道:“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学之所不及,多以是一种宣传画。”这说明绘本天然就比传统书籍模式更注重传递多种感官信息,有着更为增强与综合性的表达形式。
目前数字媒体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绘本特定地点和特定阅读行为的表现方式,VR与AR等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绘本从三维空间到四维空间的转变,叙事的时空感由单线叙事到多时空沉浸式体验。手势的交互也带来了产品优秀的用户体验。
三、新媒介互动性绘本总体设计框架研究
本课题以新媒介技术下的二十四节气与安徽民俗文化展示传播为基本分析框架,借鉴符号学、艺术设计学、新闻传播学、交互设计等理论,采用文献研究、交叉研究、田野调查、案例分析、应用研究等方法,拟对二十四节气与安徽民俗文化—新媒介互动性绘本进行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思路与方法请参照下图[3]。
基于以上理论研究框架,笔者设计了一套移动端的二十四节气的交互绘本,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多媒体、数字动画等现代前沿技术为支撑,对二十四个节气的文化内涵重新审视与解读,将现代审美特征融入符号中,并把对二十四个节气与安徽民俗文化相结合,以叙事性绘本为载体,以交互性传播为手段,通过新媒介技术融入多感官交互的综合性阅读体验[4]。
四、二十四节气交互绘本应用研究
(一)二十四节气图形设计研究
笔者在查阅资料中发现,在各领域的史料典籍中有对“二十四节气”不同方面的描述,如明清年间有《古微书》记载:“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在《吕氏春秋·音律》中,把音律与月份相结合,并以音律的节奏安排农耕劳动,而在《周易》六十四卦图中也将节气的变化与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崇尚“天人合一、合于四时”的观点,中医关于二十四节气与生命节律和养生的理论表明了个人身体和宇宙自然节律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候时而行》中,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与行车时间结合在一起,还有《诗经·七月》《清明》《七绝·雨水时节》《淮南子·天文训》和《史记·夏本记》等都提到了二十四节气文化,并且在古代的书画中,也常常运用节气作为创造的内容,比较出名的有《春牛图》和《九九消寒图》。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文化已不是单纯记录农耕文化下的行事指南,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哲学和行为思辨,是古代文化智慧的综合体。
那么对于如何全面的提取语义进行图形设计,以及如何在现代语境中理解,并与安徽独特的民俗文化相结合,关系到中国人的文化传承性与情感的链接。因此在进行图形元素设计时,要求设计者能够将这些多语义的文字元素进行整合,将元素提炼,根据节气中对应的“意”的内涵和美的意蕴引发联想,创造出“意”影响下“形”的艺术表现,例如立秋中的麦田的寓意是丰收,吉祥,通过麦田的形象暗喻立秋是收获的季节。并在设计时对二十四节气图形加入现代设计审美特征、并保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如:安徽民间有把羽毛和布料一起做成公鸡的样式缝在孩子的帽子上,表示祝愿“春吉(鸡)”“吉(鸡)祥如意”。因此,在设计“立春”时加入了年画中的春鸡形象,形成可理解易传播的现代视觉符号。
(二)二十四节气绘本的设计研究
绘本是一种叙事性图像,在设计时应遵从以下设计原则:
1.需求性设计原则:在设计中针对绘本的受众人群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出用户画像,明确用户需求。研究者对其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结果为:在对此绘本感兴趣的群体中,儿童占46%,成人(多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群)占40%。针对这两个主要的客户群,研究者设计出两款不同的版本,以便在界面中可以随时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切换。
针对儿童客户群的需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儿童在4—6岁直觉思维阶段对图形的理解多以感性逻辑为主,开始有理解和绘制几何图形的能力,但更偏向于与自己生活周边事物相关的图形。对生动活泼的拟人化图形有着极大的认可度,直到11—15岁形式运算阶段,才出现了对透视图形的理解与认知。所以笔者的图形设计多为颜色鲜明的平面化图形,并把抽象的语义与生活中的具象行为连接在一起,更容易得到观看者的共鸣。
而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成人的需要上,研究者加入了动态的文字小贴士进行辅助,这个环节在儿童版的设计上,变成了儿童声音的语音播放与互动。通过故事语音引导提问的方式,儿童与故事线索的互动推动整个故事剧情的变化。
2.情感化设计原则:对其符号采用可视化、故事化、情境化的叙事手法,增加大众对符号的文化内涵及意蕴理解。在二十四节气互动绘本中,笔者设计了一条故事的主线,通过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的视角,以单向的时间线作为循环,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作为坐标,串联起12个节气去展现二十四节气在农耕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春分时田里要耕翻土地、清明时要去祭拜祖先、大寒要喝腊八粥等。并在故事中加入大量交互的元素,如图形元素中语义、色彩、声效、触控等元素,使用者与故事中的主角在交互绘本共同完成故事里的每一个事件单元,事件是分析体验生成的富有意义的微观单元,事件里有人物、环境、工具,有起因、经过、结果,每个事件的时间应把控在15—20分钟以内,因为这段时间是人类有效认知学习的最佳时间段。
通过这种多角度、多时空、沉浸式的叙事方法,更像是一部“交互式电影”通过图画的视角进行“推拉摇移”根据故事的主线一步步引导读者,将读者带入其中,使读者停留在故事的世界,发挥想象力,通过阅读去建立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在框架下创造丰富的交互效果,,通过视觉反馈、声音反馈和触觉的反馈,达到多交际模态(如声音、文字、图像等)传递信息的多模态语境。去带领不同类型的人到相同的‘地方,现实中的社会角色与‘场景地都变得模糊了。
(三)二十四节气绘本的交互流程研究
本文基于数字媒体技术下,从多维、交叉的整體视角出发对现有市面上交互绘本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归纳,总结和归纳出符合绘本设计的交互式体验目标。在运用的媒介方面,多数采用的移动端屏幕与纸媒相互配合的方式去实现多感官交互的效果。移动端屏幕的使静态的纸媒加入了动态与声音,在“产品→商品→服务”的商业闭环的基础上加入了体验的环节,达到多感官综合性阅读性体验。
在读者观看二十四节气纸质绘本时,可选择用移动设备进行下载,进入二十四节气的APP界面中,并通过在与移动端屏幕内的角色互动,变纸媒绘本的静态化图文方式像交互化图文转变,去获得多感官体验的交互方式[5]。
人类感知和交互最常见的形式是多模态的,我们使用多个感官系统(观看、触摸、聆听等)传送到大脑中形成神经信号,并用其来理解物理世界与之交互,在行为交互过程中形成认知内化建构的过程。这是符合皮亚杰认知中“操作式思维模式”的特点,即人类感知和交互是利用多感官结合的方式去获取信息,从线性思维转变为整体关联式思维。在绘本中,读者通过交互设计和新媒介技术等手段,在触摸操作的过程中产生交互的行为。如通过图、形、色彩、声效、动画、触控等元素相来表现绘本内容。并设计翻、拉、展开、关闭等行为动作,通过感官层(产品外观)、行为层(产品的使用感)、反思层面(产品勘探和思索)三个层面,达到人与文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2]。
并且笔者根据人体工程学在交互绘本中设置了很多交互模块,如:距离感应系统、重力感知系统、以及环境感知系统,以保证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有良好的产品体验。距离传感器是根据在人体阅读时候,最舒适的阅读应该控制眼与设备间距离在30-56cm之间。所以笔者将距离传感器的可控范围设置为30-56cm之间,读者所持电子设备的姿势低于30cm的范围之内,交互绘本就会发出弹窗或语音提示。环境感知系统是笔者在绘本中设置了白天与夜晚模式,当夜晚的时候,读者可以手动开启夜晚模式,光线就会以柔和的暖光进行切换[7]。
结语
二十四节气代表着我们祖先曾经创造的灿烂文化,它维系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归属感,代表着我们民族核心认同感。本文聚焦二十四节气文化并与安徽民俗特色结合,运用新媒介技术的优势给展示传播带来交互性、多感官体验等新的特征,结合插画与交互设计两学科,对二十四个节气的文化内涵重新审视与解读,将现代审美特征融入符号中,以绘本为媒介,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困局打开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余日季.AR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林迅.新媒体艺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师国伟.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J].系统仿真学报,2009,(08).
〔4〕姜申.展示传播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交互性及其应用[J].科技导报,2006,(05).
〔5〕汪杨珊.从纸媒到数字媒体的跨越——电子绘本中的交互设计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5.
〔6〕黄若涛.绘本书的传播功能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6.
〔7〕Fielding R. M.The Technique of Special Effects Cinematography[A]. Taylor, 1985.
〔8〕Van Eck W .J.The Augmented PaintingR[A].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201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