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应用型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主要瓶颈与突破路径
2020-06-15周正柱王瑛
周正柱?王瑛
摘 要 长三角区域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地方教育特点的不同以及教育政策的差别,在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制定、资源互通、制度安排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不对接。以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为调研对象,采用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分析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瓶颈及区域协同机制建设等情况。调研结论显示,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对协调发展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与政策不完善,资源难以互通等主要瓶径。为此,需要建立统筹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构建互联互通的创新创业大平台。
关键词 应用型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协调机制;资源互通;创新创业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2-0023-04
一、研究背景
长三角区域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自2014年成立以来,联盟高校在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2015年在合肥学院召开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共同探讨创新创业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与经验。2016年5月和11月,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先后举行长三角区域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和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2018年7月,在金陵科技学院举行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长三角地区包括三省一市,由于行政隶属关系复杂,为了各自的本位利益,行政保护、条块分割现象仍然存在。行政区划的存在、地方教育特点的不同以及教育政策的差别,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政策制定、资源互通、制度安排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不对接,未能有效发挥长三角区域先天教育优势在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中的资源聚合效应。
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为调研对象,以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瓶颈及区域协同机制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理清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区域协同发展上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以推动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方面互通、互动、互用。
二、长三角区域应用型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创新创业教育协调认识不到位
调研发现,相关部门或高校领导对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发展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从全局上认识协调发展的意义和作用,难以形成创新开放、合作的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发展态势。另外,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虽于2018年3月共同签署《三省一市人才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促进长三角地区人才合理流动、人才资源互通以及实时查询,但这些合作依旧受到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阻碍。
(二)创新创业教育协调机制不健全
调研发现,长三角区域应用型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调机制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联盟成立时间较晚,虽然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制度,但联盟内高校合作时间有限;联盟内高校对与创新创业教育协调机制有关的高校、企业及学生的激励约束制度、评价制度等有待完善;联盟内高校缺乏完善的协调统一、交流沟通及资源共享机制。对于“您认为破解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的重要程度”5分量表制调查显示,“ 政府建立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得分为3.97。
(三)创新创业教育协调政策不完善
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营建协同创新区域政策环境,不仅局限于创新区域,在国家层面也有创新性整体计划[1]。国外协同创新区域政策环境一般包括人才、金融、产业、财政及税收等方面政策,并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和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对于吸引人才参与创新,保护创新成果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来鼓励创新创业发展,但其政策范围大都局限在补贴、减税等资金支持方面,而人才政策、创新创业成果保护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则很少涉及[2]。长三角区域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调政策亦是如此,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对于“您认为破解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的重要程度”5分量表制调查显示, “构建融合统一的政策体系”得分为 4.05。
(四)创新创业教育协调资源难以互通
长三角区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难以互通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校与企业间资源互通不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突破高校和产业间的屏障,互通师资、课程、资金等教育要素,让“围墙”外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投资人等进入创新创业生态圈,校外导师进入教育平台,参与教学设计、授课和指导创新创业课程[3]。而长三角区域应用型联盟高校不少都有校企合作项目,但往往只局限于高校自身使用,没有互通到联盟内所有高校。对于“您认为破解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的重要程度”5分量表制调查显示,“长三角地区企业整合平台资源并与高校合作”得分为4.24。
二是缺乏创新创业资源互通平台,虽然联盟内已有不少活动,也会定期举办相关论坛,但此类活动受时间和地理位置限制,往往局限于教师或者高校领导等部分人群,而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受众群体,只有少数能够获得联盟内局部资源。由于没有统一的资源平台,联盟内创新创业资源往往比较分散,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获取资源的难度。对于“您认为破解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的重要程度”5分量表制调查显示,“高校间共享教学数据库”“ 高校教师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活动”“ 高校学生间开展创新创业分享交流活动”,平均得分各为4.09分。
(五)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不够紧密
关于“您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区域协同发展,存在主要问题有哪些”的调研结果显示,选项较多的“盲目仿照创业培训教材,教学模式简单,忽略自身特色和本土化区域特点”,占比达56.05%;其次为“创业教育途径局限于創业意识引导,增设的课程单一,没有地方区域特点”“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占比分别为47.45%和45.54%;第三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不出区域经济特点,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占比达42.36%;最后为“举办的创业讲座和竞赛没有区域行业大赛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没有有效对接”“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支持力度有限,未能营造更好的创业实践环境”,占比分别为28.91% 和26.76%。总体上,从宏观层面看,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没有到位、行业支持力度不够,创新创业实践氛围不够浓厚;联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缺乏稳固、完善的体系支持。从微观层面看,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不出区域经济特点,盲目仿照创业培训教材,教学模式简单,实践性有待提升,增设的课程单一,忽略自身特色和本土化,没有地方区域特点,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不紧密。
对于“您认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调研结果显示,选项较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协调机制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协调资源不互通”,占比56.37%和52.23%;“创新创业教育协调政策不完善”“ 行政保护、条块分割现象很严重”,占比分别为49.04%和40.13%;“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领导对协调发展认识不到位”,占比达35.35%。
三、长三角区域应用型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突破
(一)建立统筹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构建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强区域内应用型高校、政府与企业间合作,建立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协调机构,减少地方行政保护和条块分割现象对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负面影响,加大对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力度,并积极协调区域内高校与企业、学生与投资者的关系。对于“您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有哪些”调研显示,“建立统筹协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占比达43.31%。
完善融合统一的政策体系。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中,并作为长三角教育一体的重要内容。加快推动三省一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资金、人才、产业、创新创业成果保护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统一的扶助性政策,加快形成长三角区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和激励创新创业成果政策体系[4]。
建立闭环的运行机制。建立以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中心的闭环合作机制,联盟高校联合举办活动,举办区域赛事,共建实训基地、教学平台、孵化平台。此外,政府和市场为联盟提供资金、基地、导师等相关支持,同时政府还为联盟和市场提供项目扶持、政策支持,市场将需求和经验等信息反馈给联盟高校,联盟高校则为社会提供创业团队、创业项目等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从而形成联盟高校、市场、政府机构闭环运行机制。
(二)构建互联互通的创新创业大平台
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在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基地建设、学分互认等方面共建数据库,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线上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整合资源,共享信息,缩短地域差异,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降低联盟合作成本,更大范围惠及更多高校师生。对于“长三角地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若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您认为包括哪些方面建立共享数据库”调查显示,近1/3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进行“实践基地建设”,其次是“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共享数据库,占比为29.3%,另外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占比分别为17.52%和14.01%,还有6.69%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实现学分互认。由此可见,联盟高校共同建设课程,共享教师资源,克服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打造课程开发专家团队和名师团队[5];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将资源集合在平台中,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结合线下互动,联盟高校开展高校教师间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学生间创新创业分享交流等活动。
构建“互联网+”孵化平台。整合长三角区域企业资源,以创客空间、创客咖啡为主开展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和异地代办服务,构建“互联网+”孵化平台,为初创企业或小型企业提供适合办公的场地及基础设备;政府补贴孵化基地水电费、网络通讯费、清洁等一系列基础费用;利用区域政府资源和“互联网+”特点,为初创企业提供专业团队支持,帮助初创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并明确开发方向;政府部门协调统一制定区域内普遍认同的行业或产品标准,建立并不断完善线上和线下“一站式”服务和异地代办服务。由“您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有哪些”调研显示,“ 整合长三角地区的企业资源,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为主,开展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和异地代办服务,构建‘互联网+孵化平台”,占比75.8%。
构建“互联网+”服务平台。打破行政围墙,建立长三角区域创新创业联合线上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为长三角区域部门提供行政审批和办事服务;借助平台及时分享区域内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政策规定或重大新闻事件,使大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获知区域政府的政策动向和市场变化趋势;建立监督投诉通道,使高层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诉求,听取广大民众心声。对于“您認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有哪些”调研显示,“建立监督投诉通道,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诉求直达顶层管理部门,构建‘互联网+服务平台”,占比50.32%。
(三)促成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多措并举,着力突破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瓶颈。一方面,高校在课程设计、专业建设、创业大赛等方面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体现区域经济特色;另一方面,高校、企业与政府要积极开展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师资队伍共建等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对于“您认为改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与措施有哪些”调研显示,选项较多的“实现特色专业课程改革,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占比60.51%;“强化学生创业意识,开设区域经济创业沙龙,开展行业特色创业大赛等”“ 加强区域高校校际合作,促进区域企业和政府、高校积极合作,优化学生创业平台”和“ 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鼓励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开展创业实践”,分别占比54.46%、51.27%和50%;“结合区域规划要求,强化服务区域理念,共建区域教育协作发展平台”“开展区域特色创业培训课程”,分别占比47.45%和43.95%;“推进区域师资队伍建设合作,实现整体师资水平的专业化、地方化”“构建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分别占比39.81%和27.07%。
参 考 文 献
[1]谢秀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演变逻辑与建设机理[J].大学教育,2019(8):166-168,182.
[2]颜培玉,刘丽杰,李珊珊.地方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2):46-47.
[3]李双寿,李乐飞,孙宏斌,杨斌.“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111-116.
[4]蔡云.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科學,2019(7):92-96.
[5]倪晓丰.依托“互联网+”模式 构建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J].辽宁教育,2018(24)35-38.
Abstract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educ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inconsistency and mismatch in terms of policy formulation, resource interoperability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uses expert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main bottlenecks and regional synergy mechanisms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 bottleneck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clude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imperfe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and policies, and the difficulty in resource sharing.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ordinated and innovative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construct an interconnected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allianc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coordinated mechanism;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uthor Zhou Zhengzhu,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Ying, professor of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